英國憑借先進的科技和後勤保障征服了元朝和清朝都沒拿下的緬甸

史海撷英 2024-05-11 09:39:55

在咱們的曆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正兒八經的霸主級王朝。不過由于這兩個王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曆史地位似乎沒有漢唐那麽高。其實可以以平常心來看待這個問題,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曆這些過程。世界曆史也是如此。

當年羅馬最強盛的時候,也征服過如今英國、法國、德國等地。當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被羅馬稱之爲歐洲的三大蠻族。後來羅馬衰敗了,英、法、德這些國家逐漸崛起,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則取代了羅馬人,成爲了歐洲的主人,直到今日。

中東地區也一樣,波斯擁有十分璀璨的文明,然而7世紀的時候,他們照樣被阿拉伯人給征服了。阿拉伯人強大了600年左右,逐漸又被突厥人給征服了。那時候阿拉伯人將突厥人視爲奴隸,沒想到奴隸能夠翻身做主人長達500年左右的時間。

民族融合,也就是在這種碰撞之下逐漸産生了反應。

元朝的戰鬥力有目共睹,蒙古騎兵打金國、西夏、南宋、大理的時候毫不含糊,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其蒙古鐵騎踏破了亞歐大陸,所以人們稱十三世紀是蒙古人的時代。可偏偏在征服緬甸的時候吃了大虧。

清朝前期也是一個開疆拓土的王朝,“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巅峰時期擁有超過13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面積,絕對是世界性的強國。然而,乾隆時期他們同樣沒有征服緬甸,這是怎麽回事呢?

元朝並沒有真正搞定緬甸

緬甸的曆史大致上可以分爲5個王朝來看待。從慶曆四年(1044年)開始,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結束,分成了蒲甘王朝、勃固王朝、阿瓦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

蒲甘王朝興建于慶曆四年(1044年),滅亡于大德元年(1297年),持續了253年之久。該王朝前期,一直和北宋保持著朝貢關系,但僅此而已,並沒有君臣之間的禮儀。

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也到了蒲甘王朝走向衰敗的時代了。這個時候元朝派人到緬甸去,讓緬甸對大元朝貢,人家理都不理。

蒲甘王朝形勢圖

到了景炎二年(1277年),元朝快要滅了南宋了,實力非常強大。他們又派了使者去緬甸,要求朝貢。結果元朝的使者一去不返,被緬王給宰了!

忽必烈氣炸了!爲此雙方在這一年打了一架,沒啥結果。顯然,緬甸這塊硬骨頭不太好啃。

2年後,元朝滅了南宋,休整了一段時間後,忽必烈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再次下令進攻緬甸。這回元軍達到了戰略目的,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迫使緬王投降納貢。

奈何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甸內部就亂了。元朝扶持的緬王被害,新緬王不買元朝的面子,而且緬甸也分裂成了各大撣邦,雙方關系再次降到冰點。

到了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新緬王再次向元朝稱臣納貢,元成宗很高興啊,立馬爲其加冕,給了不少禮物。結果這個新緬王,又被手下權臣給做掉了。

權臣自己成了緬王以後,自然是打了元朝的臉。元成宗心裏很不滿啊,打算出兵收拾一下緬甸。結果新緬王直接賄賂了元軍將領,避免了一場戰爭。與此同時,新緬王又賣了個面子給元成宗,表示要稱臣納貢。大家都有了一個台階下,元成宗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認了緬甸的現狀。

13世紀的中南半島示意圖

所以說,元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征服緬甸。只是形式上形成了一種朝貢體制,滿足了當權者的面子罷了。

清高宗也搞不定緬甸

清高宗是清朝承上啓下的一個皇帝,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雖說他身上有不少毛病,但不得不說,乾隆時期還是做了不少開疆拓土的事情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乾隆時期,清朝滅了准噶爾汗國,收複了新疆,建了伊犁九城。

乾隆二十七年(1752年),緬甸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統一王朝——貢榜王朝。該王朝自認爲很強大,居然跑到清朝的雲南撒野。他們要求雲南的土司向緬甸交稅,雲南的土司自然不理會。誰知道,緬王很生氣,直接出兵入侵雲南的普洱。這事兒可把清高宗給氣壞了,從來只有自己欺負人,沒想到緬甸這種蕞爾小國也欺負到自己頭上了?爲此,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緬戰爭就爆發了。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交戰,清軍中了埋伏,損失慘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二次交戰,清軍依舊屢戰屢敗,清高宗爲此砍了好幾個大員。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第三次交戰,雙方均有巨大損失,但同樣是清軍戰敗,緬軍以守爲攻,取得了勝利。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第四次交戰,清高宗派出了自己的小舅子富察・傅恒。傅恒還是很有能力的,不過雙方依舊陷入了持久戰,誰也不肯讓步。最終還是各退一步,才算是保住了彼此的面子。

緬甸方面表示要議和,清高宗覺得差不多得了,也就答應了。不過很明顯,清朝這一波是虧大了,不僅損失了數萬人馬,而且啥也沒撈著。就連清高宗的小舅子富察・傅恒也因爲在緬甸染上了瘴氣病逝了。

雙方就從屬關系商談了20年時間,最終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緬王才主動選擇向清廷稱臣納貢,結束了這場爭端。所以說,清朝也沒有真正征服緬甸。

英國將緬甸並入了英屬印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國派遣總督前往印度,開始在這裏實行殖民統治。雖說印度表面上有個莫臥兒帝國,但實際上這片土地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大夥兒各自爲政,誰也不服誰,這就給了英國人入侵的機會了。

到了19世紀初期,英國坐實了殖民印度的計劃。與此同時,應該打算將南亞次大陸連成一片,全都變成自己的殖民地,自然就看上了印度隔壁的緬甸。

道光四年(1824年),英國正式向緬甸貢榜王朝宣戰。這回英國可是有備而來,他們准備了3路大軍,分別從緬甸的北部、西南還有南邊的海上向緬甸發起進攻。尤其是海上的英軍,登陸後直接占了仰光,以幾百人的傷亡代價,滅了緬軍5000多人。戰爭一直打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英國占領了蒲甘後,直逼都城阿瓦。緬王無奈,只好與之簽訂城下之盟《楊達波條約》。該條約不僅讓緬甸割地賠款,還允許英國艦隊隨時進出緬甸的港口。等于是把緬甸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只差一層窗戶紙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和緬甸的關系再次降到了冰點,不過當時他們忙著打開中國的大門,沒工夫收拾緬甸。這事兒一直拖到了鹹豐二年(1852年),雙方正式開戰。戰爭只打了8個月,英軍占領了緬甸南部的所有沿海地區,事實上完全控制了緬甸的事務,將這裏變成了殖民地。到了光緒十一年(1886年),基本上就是一些零星的反抗了,根本翻不起大浪。英國也是在這一年正式將緬甸納入了英屬印度,成爲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清朝作爲緬甸名義上的宗主國,也不得不承認了這一事實。

爲啥英國能快速搞定緬甸?

元朝和清朝打緬甸不知道費了多少工夫,尤其是清朝,損失巨大,卻只換來了一個差強人意的結果。可英國來了以後,兩次戰爭便搞定了緬甸,這是怎麽回事呢?有這麽幾點原因:第一,從科技角度來說,英國對付緬甸,屬于降維打擊。英國的堅船利炮,根本就不是緬甸那些長矛短刀所能扛得住的。第二,從進軍方向來說,英國能從海上進攻緬甸,比元清從瘴氣彌漫的山林進軍,更有優勢。即便是陸路出兵,從印度、孟加拉進軍,也比從雲南進軍更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第三,從醫療條件來看說,英軍進攻緬甸時的後勤醫療條件,要遠勝元清兩朝。連富察傅恒這種大人物都能在緬甸染病而亡,可見當時雙方的醫療條件差距有多大了。

由此可見,英軍占領緬甸,的確比元清更有優勢。主要是他們先得到了印度,因此爲根據地再對付緬甸,就顯得遊刃有余了。

英國占地盤的眼光是真高

19世紀的英國,顯然是世界霸主。不得不說,他們的眼光非常好。他們占領的殖民地,地理位置都是絕佳的,基本都是某些大陸的沿海地帶。

20世紀30年代南亞次大陸示意圖

中東地區,他們強行霸占了埃及的蘇伊士運河,這裏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航道。此外他們還占領了阿拉伯半島上的卡塔爾、巴林、阿曼、南也門等地,全都是沿海地帶。南亞地區,他們占了印、巴、孟、緬等地,這些地方也是通往印度洋的關鍵所在。東南亞地區,他們占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這裏的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航道。

基本上20世紀、21世紀産生巨大經濟效益的沿海地區、重要航道,都曾經被英國霸占過。要不是二戰把這個老牌列強打垮了,美蘇又在二戰後強勢崛起的話,那英國估計不會從世界霸主的位置上下來。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05-11 10:10

    不一樣,英國依托印度做後方,從海上過來低向高;元清從陸路,都要翻過山地,才能進攻腹地,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