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急救”這扇窗,20000名阿裏人的火線任務

中國網文化 2024-03-05 15:27:34

2022年11月,上海商城路附近發生車禍,在盒馬工作的朱學海剛巧路過。一分鍾內,他馬上召集路人一起擡起了車輪,傷者方得以被挪出車底。

2023年8月,一名成年男性跑步後無接觸倒地,面色蒼白。一位阿裏員工迅速打電話給同事董一諾。董一諾懂急救,她判斷,可能是心髒驟停,“趕快上樓讓行政拿AED。”在董一諾的遠程指導下,經過一次除顫後,男子恢複了心跳,等到了120的後續救援。

很多人不知道的時,一次次緊急滅火的背後,是一張由近20000名阿裏人織就的網。

 

(阿裏急救俠參與保障2022杭州馬拉松)

2021年,阿裏內部孵化了公益組織“急救先鋒公益團”。幾年來,急救俠們不斷生長、鏈接、實踐,至今人數達20000余人。他們一起,爲社會拉起了隱匿的安全網,並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生命守護者。

“做公益,就像寫代碼一樣簡單”

2016年,溫州姑娘池培紅開始學習急救。因爲看到日常急救的空白,池培紅決定在阿裏內部組隊做急救公益。

 

(池培紅利用道具開展急救培訓)

“急救俠”的鏈接在此刻發生。池培紅組織的公益活動,爲董一諾打開了參與急救公益的一扇窗。董一諾的公公婆婆都是醫生,老倆口聊天的話題也常常是醫學,耳濡目染下,她對急救産生濃厚興趣,日常參加了不少紅十字會及AHA的培訓。

在阿裏內部流傳一句話:“做公益,就像寫代碼一樣簡單”——一群人對某個領域感興趣,便自發組團,用業余時間做公益。因爲有豐富的急救知識儲備,2021年,董一諾被選爲急救先鋒團的分團長。大家的心願是,讓急救的知識能夠走進社會的千家萬戶:“讓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名急救俠。”

 

(急救培訓課上,學員們練習胸部按壓時的手部動作)

在一些人看來,這句話極具現實感。幾年前,李雪峰回到老家,家裏有老人摔倒,頭砸到了煤氣罐的尖銳部位,血管破裂。在鎮上,由于醫療資源匮乏,他連“120都叫不到”,“就是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生活中,李雪峰偶爾也會聽到“誰家的老人又腦梗了”。對于李雪峰來說,學習急救變成一件特別緊迫的事。

流動的急救公益

在阿裏,急救培訓課一直是熱門公益項目。培訓內容覆蓋骨傷包紮、低血糖、中暑等日常突發情況,也涉及心肺複蘇(CPR)和心髒除顫(AED)等關乎生命的內容,課堂上,每位學員還要借用模擬人,熟練掌握心肺複蘇和人工呼吸的技法。

多年後已是急救培訓師的李雪峰記得,每次培訓中,他都要跟學員強調“黃金四分鍾”。在這一鐵律下,符合資格的急救俠們要求對時間特別敏感。“只要一有學員遲到,我的衡量標准就是生命,告訴他‘在剛剛你遲到的這幾分鍾,又有幾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離開了’。”

 

 

(李雪峰、董一諾正在講解急救知識)

這不是危言聳聽。2022年,在參加杭州馬拉松保障工作時,一位跑手在終點處無接觸倒地,幸好附近的AED急救志願者及時趕到,四分鍾內,志願者爲跑手完成院前除顫工作,等到了120救援,人才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但這種情況只能說稱得上“幸運”。2021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數量高達55萬人,且87%發生在醫院外。這例原本與患有心髒病老人才緊密相關的疾病,在高強度的社會節奏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年輕人身上,比如健身達人、馬拉松跑者。

然而,社會對它的警惕遠遠不夠。據統計,中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僅爲1%,這個數據在發達國家基本達到40%。在阿裏,相關普及率達到7%。截至2023年,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急救俠已超20000人,其中7000多人擁有相關專業證書。

 

(急救先鋒幸福團的培訓道具)

掌握了大量急救技能之後,急救俠們希望把這些能力應用在更多社會場景中。比如參與保障當地馬拉松比賽、參與2023年亞運會等大型賽事的急救協助工作,在協助的同時,也將更多急救意識傳遞開來。

過程並不容易。比如,在挽救心源性猝死這一急救門類上,一面是國內大多AED安裝在室內大樓,數量少、不好找,大衆缺乏相應的急救知識,另一面,是心源性猝死突發的緊急性。“就算突發的時候,很多AED也不一定拿得到。”

今年1月,爲了讓AED在社會上廣泛流動,一群人萌發了讓“AED找人”的想法:讓載有AED的車在城市跑起來,做成“流動的AED”。

作爲本次活動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董一諾也駕駛著一輛載有AED的車子開上了杭州市區的街頭,而每一輛車的後窗都有“內有AED,心髒驟停,情急時可破窗”的標識。這支流動的車隊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把AED帶給更多的人。

 

(載有流動AED的車上,貼著“心髒急救可破窗”的標識)

活動很順利,在1月20日這一國家急救日的特殊日子,急救俠們還登上了央視節目《新聞1+1》,通過公衆平台呼籲大家關注AED。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或許是第一次知道它。

急救俠們的努力不止于此。董一諾說,2024年,他們還將嘗試與高德地圖合作,讓流動AED成爲一種常態,同時在社區、學校開展更多符合人們生活日常的急救科普。

打開急救這扇窗

深耕急救公益多年,急救俠們的一部分動力是來自于身邊人的正反饋。

李雪峰的工位上有塊“急救隊長”的牌子。他覺得,這塊兒牌子能讓周圍的很安心,“大家自身、家裏有什麽緊急的事都會想問你,那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有時候,這塊兒牌子也成了他的社交“籌碼”。“大家吃飯、出去玩,都喜歡叫上你。”李雪峰笑著說。

 

(阿裏急救先鋒公益幸福團獲得2023年度阿裏公益榜最佳公益項目)

而董一諾做公益的幸福感也因爲家人的肯定又多了一分。在決定參與“流動AED”之前,她曾擔心家裏人會責怪她用自家車冒險。“但沒想到,我家人說,你能用這扇窗救更多的人的命,這不算什麽。”

未來,一群急救俠們更想爲社會打開一扇扇急救的窗,讓更多人通過這扇窗,參與到急救的日常。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