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除了中國,全世界都不願發展新能源?甯德老總一語道破!

浩子觀點 2024-05-16 22:50:20
自2024年起,全球汽車行業見證了多家知名車企宣布暫緩或縮減電動汽車的研發投資。其中,蘋果公司甚至完全中止了其電動汽車項目,盡管之前對此進行了大量宣傳。與此同時,Stellantis集團宣布將投入60億美元用于發展內燃機技術,這反映出一種行業趨勢,不少車企計劃在近一到兩年內推出新型內燃機車型。

許多業界觀察者對此感到困惑,是否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不再光明,從而促使這些企業回歸傳統內燃機技術?同時,面對這種趨勢,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能否維持其迅猛發展的勢頭?

盡管國際車企似乎對新能源車有所抵觸,但事實上,他們並未徹底放棄該市場。例如,奔馳計劃將其電動車銷量目標從2025年的50%推遲到2030年,並決定不再追求2030年全面電動化。美國福特公司也將其年産60萬輛電動車的計劃從2023年推遲到2024年底。寶馬、保時捷、奧迪等品牌也紛紛推遲了原定的電動車市場計劃,而豐田更是突然停止了電動車生産。

從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的觀點可以看出,這些調整主要是因爲電動車尚未帶來預期的利潤。奔馳在2023年的電動車銷量占其總銷量的11.7%,與其研發投入不成比例。如果繼續原計劃,企業利潤可能會繼續縮水。

新能源車的全球市場容量自21世紀初以來逐年增加,尤其是隨著歐盟宣布2035年將禁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無疑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西方車企長時間忽視了新能源車的潛力,認爲它們無法創造高額利潤,相關産業鏈難以健全。

這種態度爲中國車企提供了超車的機會。自2010年以來,中國的新能源車快速崛起,從2015年開始,中國就穩占全球新能源車産銷量的首位。2023年,中國的汽車出口躍升至全球第一。中國車企通過激烈的內部競爭,建立了完整的産業鏈,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實現了行業的良性循環,降低了成本。

國際車企面臨的競爭壓力與政策挑戰也在增加。例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聲稱中國電動汽車構成威脅,美國和歐盟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中國電池和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盡管面臨困境,國際車企仍然堅持不放棄新能源車的發展計劃,但他們需要時間調整市場目標,強化自身的技術和市場策略,同時觀望政府非市場化措施是否能對中國電動汽車産生限制效果。這些車企的策略表明,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堅不可摧的,他們必須在戰略上保持定力,繼續推動中國汽車産業的繁榮發展。

盡管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卻未見放緩。面對歐美車企的策略調整和政策限制,中國車企需要繼續鞏固其在全球市場上的領導地位,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展來應對挑戰。

首先,技術創新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其次,市場擴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戰略。再者,政策和外交支持也極爲關鍵。同時,加強與國際標准制定機構的合作,推動中國的新能源車標准走向國際,也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品牌的全球影響力。最後,加強品牌建設和消費者信任是提升市場份額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雖然國際車企的焦慮與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車企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上述策略,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不僅可以應對當前的市場挑戰,還能在未來的國際汽車市場中持續保持領導地位,推動全球汽車産業的綠色轉型。

0 阅读:3

浩子觀點

簡介:多年自媒體運營者,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