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之死:對于明英宗來說,于謙是個惡人

人文之光 2024-02-13 16:43:23

在中國古代史上,南宋的嶽飛和明朝的于謙是被相提並論的。于謙在明朝最危急的關口,及時擁立景泰帝登基,粉碎了瓦剌人的訛詐計謀,同時又組織殘余明軍在軍事上挫敗了瓦剌人想通過武力來奪取明朝北方區域的圖謀。但是隨著明英宗“奪門之變”的成功,于謙這個明朝大功臣,遭到了明英宗的殺戮。

後世對于明英宗的行爲主體上保持負面評價,認爲明英宗殺害忠臣,依舊是昏君。當然近年來,“互聯網史學”發達,很多人又認爲于謙是“權臣”,還認爲“土木堡”是文官集團的陰謀。因此明英宗的形象居然有一定好轉。

不過,不管怎麽說,于謙被明英宗殺了是不容爭議的。而于謙之死,根本原因在于,在明英宗眼裏,于謙可是明朝頭等惡人。

1、不作不死的明英宗

帶兵打仗是一門技術活,宛如一個工程項目需要考慮很多細節一樣,帶兵打仗也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包括指揮系統、士氣穩定、行軍管理等方方面面。對于這些細節,明英宗都沒有考慮,而是憑著一腔熱血,帶著大量明軍精銳,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之下和瓦剌人打仗。

要知道,即便是下象棋,資深玩家也能根據對方的一些路數,來估算出對方的水平。瓦剌的首領也先很快發現了明軍的秘密:那就是明軍的最高指揮官帶領的明軍毫無軍事專業素養,說白了,就是沒什麽章法。于是也先大喜過望,通過在土木堡設伏等手段,殲滅明軍主力,還俘虜了明英宗。

而這一切,都是明英宗自找的,所以說明英宗不作不死。

2、明英宗與景泰帝的命運

明英宗被俘,同時明軍的北方主力被瓦剌軍隊消滅。此時的明朝陷入空前危機狀態:皇帝沒了,武裝力量還被掏空了。所以明廷一度很慌亂。甚至有大臣主張不如逃到江南躲一躲——潛台詞大體就是北方保不住了,不如把北方丟給瓦剌人。好在這時候,于謙挺身而出,陸續解決了兩大危機。

首先不能讓瓦剌人繼續利用明英宗訛詐明朝。所以于謙主張朝廷應該擁立新皇帝。當然按照規矩,明英宗被俘,太子可以順位登基。畢竟這種例子古代也有:比如戰國時代楚懷王被秦國人扣押,太子在楚國登基,杜絕了秦國人的訛詐。不過,此時明朝處于危機狀態,而太子還是小孩子,登基以後必然不能有效整合軍事力量,所以于謙決定,擁立明英宗的弟弟做皇帝,這便是景泰帝——但是太子還需要繼續由明英宗的兒子擔任,由此來保障明朝皇位傳承的正統性。

其次,就是組織各路殘余明軍,積極抵抗瓦剌軍隊。在于謙等人的努力之下,明朝的危機很快化解,進入轉危爲安的局面。

也先起初覺得明英宗奇貨可居,最起碼能圖謀明朝半壁江山。但是于謙的這一番運作,讓也先的計劃全部泡湯。于是也先經過和景泰朝廷的一番交涉,最終決定把明英宗遣返回明朝。而明英宗返回明朝以後,景泰帝擔心明英宗會搞事情(畢竟法理上,明英宗才是正統,自己不過是看守皇帝而已),所以命人軟禁明英宗。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N年後,明朝皇位會沿著景泰帝的世系傳承下去。但是景泰帝的兒子被冊立爲太子以後,沒多久就死去了,景泰帝也在之後不久得了大病,這就給了明英宗複辟奠定了基礎。于是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宣布複辟。

3、于謙的命運

明英宗複辟以後,需要爲自己的複辟行爲“正名”。畢竟古代,廢立皇後和太子都是大事兒,明英宗複辟就意味著景泰帝需要被廢(當然很多天後,明英宗才意識到景泰帝的皇帝尊號沒被廢掉,以至于在一定時期內,明朝同時存在兩個皇帝),而想要廢掉景泰帝,就得給景泰帝搞一些罪名出來,既然景泰帝有罪,那麽擁立景泰帝的頭號功臣,就得被視爲頭號罪人。所以基于這個邏輯,于謙就很難善終。當然這也僅僅是原因之一。

對于明英宗私人感情來說,明英宗並不認爲瓦剌人的勢力能夠滅掉明朝。因此對于自己被俘以後,于謙擅自擁立新皇帝是痛恨的,同時,于謙擁立新皇帝卻沒有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更是痛恨的——畢竟,對于失而複得的皇位,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明英宗更有一種患得患失的後怕心理,他會認爲自己和後代都因爲于謙而一度處于永久性失去皇位的危機中。因此于謙是否對明朝有功不重要,但對于自己來說,倒是頭號罪人。

因此基于這一點,于謙也得被處決。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