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防腐藥包"成鎮館之寶

荔枝新聞 2024-05-17 14:40:41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爲"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今天(5月17日),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講述與藥有關的故事。

馬王堆漢墓"防腐藥包"成鎮館之寶

千年女屍不腐之謎,當中藥遇上考古,讓中藥不由得多了一層神秘感。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女屍曆經兩千多年仍未腐爛,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女屍手中握著的絹包竟然是防腐關鍵,絹包中包裹的是中藥。

在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記者見到了這些曆經2100多年的藥材。它們被裝進小瓶中,向人們展現著西漢時先進的防腐技術。

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老師白一丹介紹:“徐國鈞院士采用顯微鑒定的技術,從中鑒別出了9種藥材。比如高良姜、桂皮,還有花椒,它們都是藥食同源的一些植物。首先芳香的味道是比較強的,因爲它含大量的揮發油,同時這幾味藥材配伍起來殺菌、防腐、除蟲以及除濕的效果都非常好。”

明清醫療器具精致巧妙好似工藝品

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不僅還原了當時藥鋪的場景,還陳列了許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中醫藥常用的器具。

明清時期的空心瓷枕,裏面可以放入中藥材,治療失眠、頭痛等疾病。

這些各式各樣的勺子,是晚清時期中醫用的兒童灌藥器。

白一丹說:“它的勺柄和前面的勺口,是一個連通的結構,在灌藥的時候,可以把勺柄放在小朋友咽喉的部位,從前面的開口處把藥液灌進去。”

這個展櫃裏存放著德國默克集團一整套國際性生藥標本。上世紀30年代,默克公司運用植物分類學方法,將世界各地的植物藥進行分類鑒定,規範標注拉丁學名,成爲生藥標准藥材。這裏展出的260多瓶默克生藥標本,是國內僅有的三套之一,曆經88年仍保存完好。

其實,中國藥科大學還有一套比默克生藥標本數量更多、種類更齊全的天然藥物標本,那就是3000多種、5000多瓶中藥材標本,和6000多種、25000多份藥用植物臘葉標本。這些標本,是一代代中國藥科大學的師生搜集的。

白一丹告訴記者:“4幅來自藏族的比較珍貴的唐卡,裏邊用的顔料都是礦石,還有金粉,可以保證幾百年都不會褪色。還有一個藏藥原植物圖,上面放了100多種較常用的藏藥原植物。”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黃迪 謝健 通訊員/吳旻玥 編輯/趙夢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