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西方不斷碰壁後向東擴張,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遠東

史海撷英 2024-04-28 15:42:16

沙俄的版圖實在是太大了,巅峰時期擁有2288萬平方公裏,這可不是白白得來的,那是征服了若幹小國家才有了這樣的規模。

不過從沙俄的版圖劃分來看,輕而易舉就能看到,沙俄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都在亞洲,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歐洲。而他們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歐洲國家,這種版圖結構明顯是不合理的,是什麽導致這一狀況的呢?很明顯,答案就是向西擴張難度系數太高了,向東擴張簡直輕而易舉。正是這一曆史邏輯造就了沙俄的奇葩版圖結構。

向西擴張,打了太多硬仗

沙俄的前身莫斯科公國,也就莫斯科及其周圍那麽一點,根本擺不上台面。不過自從他們跟著蒙古金帳汗國混了以後,便逐漸發家致富了。混好了以後,莫斯科公國兼並了一大堆羅斯小公國,又繼承了東羅馬的衣缽,逐漸成長爲沙皇俄國。沙俄的盤子不算小,有200多萬平方公裏,但由于沒有出海口,因此他們還是得對外擴張。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沙俄都把擴張方向放在了西方和西南方,也就是波羅的海以及黑海地區。這兩個地方距離沙俄核心位置比較近,而且普遍比較繁華,距離歐洲腹地也不遠。

沙俄要想解決出海口的問題,拿下這兩個地方自然是首選,但是難度系數實在是太高了。

17世紀時,波羅的海東岸,歸瑞典王國所有,這是一個戰鬥力強悍的王國,堪稱北歐霸主。此外波蘭立陶宛聯邦也在這裏有一席之地,這也是16世紀戰鬥力彪悍的國家,曾一度擊敗維也納城外的奧斯曼土耳其大軍。

奧斯曼土耳其形勢圖

16世紀到18世紀,黑海沿岸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勢力範圍。奧斯曼土耳其作爲滅亡東羅馬的國家,戰鬥力十分彪悍,且扼守東西方貿易的陸路通道,賺了不少過路費不說,還得到了東西方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要想從這幾個強國手裏拿到出海口,難度系數太高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沙俄在彼得一世的帶領下,花了近22年時間才擊敗了瑞典王國,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區。18世紀中葉,波蘭立陶宛聯邦內部出現紛爭,這才讓沙俄撿了漏。沙俄在18世紀後期,與普魯士、奧地利合夥,分3次將該聯邦瓜分殆盡。包括立陶宛等4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被沙俄收入囊中。

至于對付奧斯曼土耳其,那幾乎成了曆代沙皇的使命。從17世紀到19世紀,雙方打了200多年的俄土戰爭,幾乎是有來有往。當然了,最終沙俄技高一籌,奪取了黑海北岸、東岸的大片領土,還讓黑海西岸的大片土地脫離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這一路走來,沙俄打了太多硬仗,那叫一個艱辛啊。要不是沙俄內部90%以上都是農奴,比較好管理的話,早就崩盤了。光一場克裏米亞戰爭就讓沙俄損失了50多萬大軍,這只是俄土戰爭的冰山一角而已。

即便如此艱辛,其實沙俄在西方的擴張,也肉眼可見的有限,基本局限于東歐、西亞一帶。總體來看,也就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部分地區、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地被沙俄收入囊中,並沒有讓沙俄真正入主歐洲腹地。

向東擴張,一般動用的都是幾百人的小分隊

反觀沙俄向東挺進,情況就比較順利了,基本沒打什麽惡仗,就輕易獲得了在西方不可能獲得的大量土地。

16世紀後期,沙皇伊凡四世派遣了一支840人的小分隊翻越烏拉爾山脈,進入西伯利亞汗國。僅憑這麽一支小分隊,沙俄就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奪取了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片土地。

17世紀中葉,沙俄先後派遣了一系列數十人的小分隊進入遠東黑龍江流域探險。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哈巴羅夫團隊了。

順治六年(1649年),哈巴羅夫帶領70人的小分隊,就敢進入黑龍江流域,還占了達斡爾人的幾個村子,甚至以當地人爲口糧,留下了羅刹的惡名。順治七年(1650年),哈巴羅夫又跑回去帶了138人前來支援,再次進入黑龍江流域,四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順治九年(1652年)到順治十七年(1660年),當地清軍對這幫沙俄入侵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打擊。順治九年(1652年)滅了10人,打傷78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滅了對方270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滅了對方60多人。

從這種傷亡數量上就能看得出,沙俄在入侵黑龍江流域時,出兵規模非常小,跟在西方搶地盤時的規模完全沒法比,基本就是小幾百人的規模,不能再大了。

要說大規模作戰,也就是雅克薩之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前後,沙俄和清軍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作戰。

首次交鋒,沙俄只有450人固守雅克薩城,清軍出兵3000人。結果一目了然,沙俄損失慘重,不得不帶著殘兵敗將退回尼布楚。第二次交鋒,沙俄又從莫斯科派了600人增援遠東,他們合計出兵826人,再次占領雅克薩城。這回清軍派遣2000多人圍攻,俄軍拼死抵抗,壓根沒打算投降。最終雅克薩城中只剩下了66名俄軍,雙方這才坐下來談判。

這是沙俄和清朝首次大規模交鋒,結果人家還是幾百人的規模,由此可見,沙俄壓根就沒把工作重心放在這裏。但即便如此,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通過《尼布楚條約》,人家依舊合法得到了外興安嶺以北的所有領土。小投資,高回報,講的或許就是這種事。

清朝又那麽好欺負,嚇唬一下就拿到了大量土地

雍正五年(1727年),沙俄又趁著清世宗忙著解決西北問題的機會,與清朝簽訂《布連斯奇條約》,得到了大片貝加爾地區。自此,中俄雙方在東部和中部的領土邊界,算是敲定了。東部以外興安嶺爲界,中部以外蒙最北邊的山脈爲界。

按道理雙方應該相安無事了,但伴隨著清朝在後期逐步衰敗,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鹹豐六年(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中,沙俄慘敗,損失了50多萬大軍,此前半個世紀的戰果,幾乎毀于一旦。沙俄高層也坐下來思考了很長時間,與其把精力浪費在西方,倒不如集中精力到東方去撈好處,畢竟低成本高收益,這買賣劃算啊!爲此,從鹹豐八年(1858年)開始,沙俄便在東方做起了沒本錢的買賣。

鹹豐八年(1858年),一邊是南方的太平軍,一邊是北方的英法聯軍,清廷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沙俄利用這個機會,只是朝著黑龍江裏放了一晚上的炮,就嚇得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瑷珲條約》,將60多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割給了沙俄。鹹豐十年(1860年),同樣沒怎麽花本錢,沙俄以調停人的身份,逼迫清廷又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拿到了外東北剩余的4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亞曆山大二世這買賣是做得真舒坦。放眼全球,估計都沒這麽劃算的買賣,幾乎就是空手套白狼。

上了瘾以後,這一套就很好使了。在同治元年(1862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的外西北爭奪戰中,沙俄到底還是出了3萬大軍,算是在東方下血本了,結果愣是沒取得什麽戰果。由此可見,那時候的清軍對付英法不行,對付沙俄還是可以的。

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示意圖

奈何沙俄最後還是把問題擺在了談判桌上,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從清朝手裏挖走了4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東方是沙俄的戰略後路

在東方撈足了以後,沙俄在光緒三年(1877年)又殺了回去,把奧斯曼土耳其狠狠揍了一頓,報了克裏米亞之戰的仇。所以說,沙俄的策略很簡單,在西方混不下去的時候,完全可以到東方獲取足夠的補給。東方就是他們的戰略大後方。等到在東方吃飽喝足了以後,再跑回西方接著幹。

那麽問題來了,東方就一定那麽聽話麽?沙俄的殺手锏其實很簡單,威脅恐嚇基本是慣性操作,而且屢試不爽。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