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智慧引領下的心育探索!南京市中華中學這堂“融合心理課”出圈了

揚眼 2024-05-09 21:36:30

5月9日,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美術、音樂學科融合課程在中華中學雨花校區成功舉行。該課程以“欣賞美韻,美潤心靈”爲主題,由中華中學心育、美術、音樂學科的三位優秀青年教師攜手合作,圍繞“情緒的表達與調適”,爲同學們帶來了獨特且深刻的學習體驗。

探索考試後的“情緒畫卷”,同學們直呼“很治愈”

課堂上,三位教師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學科的優勢,將心育、美術、音樂三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充滿創造和啓發的課堂。老師們以電影《大聖歸來》中的孫悟空和江流兒的成長經曆爲例,引導學生通過畫面、音樂、文字等探究電影角色在不同階段的情緒變化和表達方式。

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都可以用來表達情緒的起伏和變化,各種顔色也可以反應不同的情緒。美術教師黃硯清利用色彩和線條等藝術元素,指導學生們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最近一次考試後的情緒。這一新穎的方式立馬吸引了學生,大家紛紛拿起畫筆,創作自己的“情緒畫卷”。

一位同學分享道:“我用深淺兩種顔色來表達自己在一次考試後的情緒。前面幾道選擇題比較簡單,此刻我的內心是放松的,因此用比較跳躍的線條來表達;隨著題目難度加深,我開始感覺比較煩躁,線條變得密集且淩亂;最後完成大題時比較順暢,用相對平行的線條來進行表達。”另外一位同學表示,繪畫的過程充滿了療愈的力量,她在繪畫的過程中感覺到了自己內心情緒的釋放,隨著繪畫的完成,自己的情緒也慢慢歸于平靜,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在考試中的不足。

音樂與心靈共舞,師生共赴情緒探索之旅

聽音聯畫、即興創作……音樂教師吳可蒙則通過一段段音樂旋律和節奏的變化,引導學生們感受音樂在情緒表達與調適中的獨特作用。在老師的鼓勵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利用沙錘、鈴鼓等小樂器即興創作,表達一個特定的情緒主題。每個小組都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作品,有的表達了歡快的情緒,有的則傳達了深沉的思索。

吳可蒙老師表示,通過即興創作,學生們能夠更深入地感受音樂的情感力量,並在創作過程中找到與音樂的共鳴。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素養,也促進了他們情感的發展和成長。

與此同時,心理老師王婳細心地觀察了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情、姿態和互動情況。她注意到,學生們在音樂和繪畫創作中展現出了極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王婳老師還與同學們分享了情緒ABC理論,她告訴同學們,情緒ABC理論的核心在于,我們的情緒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決定的。因此,通過改變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我們可以改變自身的情緒反應。她鼓勵同學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以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式面對生活。

哲學智慧引領下的心育探索,引導學生適應未來發展

據了解,本次課程展示是“哲學智慧引領下的學校心育展示與研討活動”的重要內容。當天的活動也吸引了一批來自其他的學校的心理教師前來觀摩和交流。這些教師們紛紛表示,通過參與此次活動,他們對如何在學校中有效融合哲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爲他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江蘇省哲學課程基地主持人、中華中學心育中心主任陶德華介紹,學校基于省哲學課程基地的建設經驗和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實踐,嘗試將哲學和心理學理念融入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之中。這一創新的學科融合教學方式,不僅使得課堂豐富靈動,還提升了學生的共情能力、審美能力、社交能力,幫助他們做一個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人。

陶老師進一步指出,當下,一部分學生面臨著“現實無興趣,學習無動力,交際無能力,生生命無意義”的困境,引導學生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這樣的引導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幫助他們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進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南京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殷飛教授全程觀摩了融合課程。他認爲,這次融合授課聚焦青少年的“課程心育”,面對時間、空間、師資等挑戰,通過多學科融合,挖掘學科中心理要素,促進學生心理發展。該課程形式創新,並引導學生自助、助人,有效調節情緒,對未來學習和學校課程建設有深遠影響,值得深入研討和思考。

通訊員 劉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李晨 攝影 朱思琪

校對 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