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上海黑幫大亨:送15歲兒子參加新四軍,解放後結局如何?

華太師 2024-03-05 22:58:43

1949年,剛剛解放的上海市百廢待興,時任市長的陳毅同志在黨中央的指導下,在上海開展了鏟除自民國動亂以來上海市盤根錯節的黑惡勢力的掃黑除惡運動。

如今我們仍熟知的如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黑幫頭目的名單都擺上了陳毅同志的桌面。但是其中有一人的名字卻被陳毅同志劃去,他就是綽號“江北大亨”的顧竹軒。

那麽,顧竹軒到底何許人也?如何在這高壓之下能夠逃脫制裁,並在解放後仍能保全自身?

竹軒其人

從顧竹軒的外號就能看的出,顧竹軒並不是上海本地人。顧竹軒來自江蘇鹽城,16歲隨母親兄長逃難來到上海,是實實在在的“蘇北人”。

顧竹軒光緒十一年出生在江蘇鹽城一戶十分貧苦的人家。貧寒的家境導致他不但幼年失學,甚至時常吃不飽飯。光緒二十七年,江蘇發生了罕見的大饑荒,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爲了生存,顧竹軒和母親兄長踏上了上海十六號碼頭。

大字不識一個的顧竹軒卻有一定的新眼光,他在上海的第一份職業就是新出現的黃包車夫。這份職業帶給他的除了微薄的收入,還有與一些跟他一樣有新眼光的人接觸的機會。

社會影響力的來源就是兩樣,一是多多的幫助別人,二是多多的被別人幫助。

這個蘇北來的莊稼人很快就搞清楚了這一點,于是他靠自己的一身力氣,爲自己打下了慷慨仗義,打抱不平的俠名。交了很多和他一樣有影響力的朋友,最終加入了上海灘的新勢力“青幫”。

青幫往事

提到青幫,看官們可能會覺得這是個老幫會,怎麽會和顧竹軒的新眼光挂上鈎呢?實際上,青幫原本的根據地在北直隸及山東地區,後期雖然發展到了南方,其實還是皖北、江浙地區人爲主,當時在上海青幫屬于是一個新興力量。

新興力量的好處就是有生存壓力,大家群策群力試圖讓青幫在上海站穩腳跟,于是,在這一時期一批曆史人物粉墨登場,如前文所說的三位黑幫首領,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就是這一時期青幫的成員。

當年蔣介石初來上海,拜了黃金榮爲“老頭子”以後,不久,他又在別人資助下自立門戶,開立恒泰號經紀行,當起炒賣股票的經紀人,爲孫中山籌集經費。所以辛亥革命之後,青幫自然也分到一杯羹,隨之發展壯大。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青幫的發展理念絕不僅在于做一個地下世界的黑色國王,而是與政界勾連,一手天平,一手利劍的發展模式。所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青幫自然也會有所動作。

通過和當時租界的洋人交好,這一時期的青幫成員很多都謀到一個巡捕房華人巡捕的職位。當時的很多華人巡捕名聲都不太好,他們在洋人面前唯唯諾諾,在上海市民面前耀武揚威,自然帶來的灰色收入是多的。顧竹軒就是其中的一員。

但是顧竹軒並不滿足于這種神仙、老虎、狗三重身份來回切換的生活,他選擇的是利用職位流動性強,與人們接觸面廣的特點,廣泛結交各界人士,打下紮實的人脈。

過了幾年,等他賺下一筆啓動資金後,就辭去了巡捕房的工作,轉回自己的老本行黃包車,這次他選擇了開一家車廠,把黃包車對外租賃。

江北大亨

顧竹軒意識到專業不對口帶來的危害比當今社會早了將近一百年,並且積極規避了這個危害,回到車行的顧竹軒沒有“啃老本”。而是請一些先生來給自己惡補文化,這一時期這個泥腿子莊稼人居然學會了壟斷。

于是用積累的資本擴張,在很短的時間內,顧竹軒就成了上海的黃包車界的壟斷資本家,據說當時顧竹軒的黃包車基本上遍布全上海,這就爲日後的“江北大亨”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當然,對于華界的地頭蛇們,顧竹軒往往也禮數周全。每當閘北的第四區警察署新署長上任之時,他都送上一輛嶄新的包車。

對于之前那份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他還是不會忘記的,就如《教父》中所說,一個黑幫老大哪怕面對紐約最卑微的警察要打他,他也得乖乖站好。

當然,跟我們當今很多商業精英一樣,顧竹軒也知道要跨界,不能光在黃包車一個行業發展。帶著他的新眼光,他發現了娛樂業的巨大利潤,一個歌舞廳一晚上演兩三個小時,賺的甚至比一個車夫一年都要多,這當中的誘惑不言而喻。

于是這一時期,顧竹軒開設了很多淮戲班社和歌舞廳。有的時候不得不慨歎時代玉成,這一時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司法程序已經不在政府進行,而是由當地一些有威望的人組織,在“講茶大堂”進行公開仲裁。

而蘇北淮泗這一幫來上海討生活的人的“講茶大堂”就設在顧竹軒在上海新疆路開設的德勝茶樓,這就等于時代將執法權交到他的手上。借此機會他的勢力自然日益膨脹。

幫扶中共

前文提到過,青幫實際上是與國民黨交善的,但在長期打交道的過程中,顧竹軒看到國民黨內貪汙腐敗成風,不得人心,便開始接近共産黨,向往進步,爲民衆做些益事。

早在北伐時期,顧竹軒就曾營救過上海工人糾察隊大隊長姜維新,從而受到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贊揚;後來,又多次掩護法電公司的地下黨員活動。在抗戰時期,將自己的歌舞廳改爲避難所供愛國仁人志士使用。

甚至他自己也率領保衛團和正規軍一同與日軍作戰,蘇北新四軍幹部負傷,顧竹軒慷慨解囊,直接把傷員接進家裏養傷。爲表示向往革命之心,他還將十五歲的小兒顧乃瑾送到蘇北根據地參加革命鬥爭。

要知道,這種家庭加上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如果是想給自己留後路,已經做的足夠多了。親自將兒子送上前線的行爲,是他真正心向革命的表現。

由于他的進步表現,以及解放後的積極配合,教化青幫剩余成員等行爲確實,也使得他與別的黑幫頭目不一樣,不必倉行逃竄,最終在時代洪流中依舊屹立,安享晚年。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