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淸複明19年被擒,劊子手請他坐下受刑,乾隆:忠烈之士

小遇說曆史 2024-03-24 16:41:35

明末清初,是一個動蕩不安、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曆史節點上,有一位英雄,以他的堅韌不拔和忠貞不渝,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就是張煌言,一位爲複明大業孤軍奮戰十九年的忠烈之士。

一、英雄出少年:張煌言的早年經曆與投筆從戎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生于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懷揣著經世濟民的遠大志向。然而,明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滿清鐵騎屢次侵犯邊疆。天啓四年(1624年),年僅七歲的張煌言,隨父遷居鄮縣栎社鄉(今鄞州區石碶街道)。面對家國的淪喪和民族的危亡,他深感憤懑與憂慮。

崇祯年間,張煌言考取諸生。本應沿著仕途之路穩步前行,然而,他目睹了明朝政治的腐敗和民生的疾苦,決心投筆從戎,爲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滅亡。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張煌言的心靈。他深知,要想拯救國家和民族于危亡之中,必須依靠武力。于是,他毅然加入了抗清複明的行列。

二、孤軍奮戰:張煌言的抗清曆程與堅定信仰

張煌言投身抗清事業後,很快便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他帶領明軍余部,在江東地區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他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士氣高昂,戰鬥力極強。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收複了多處失地,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大舉南下,浙東地區陷入混亂。張煌言趁機起兵抗清,與錢肅樂等人共同策劃了多次反擊行動。他們轉戰浙東各地,屢建戰功。然而,由于兵力懸殊和內部矛盾重重,張煌言的抗清之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爲了尋求更強大的盟友和支持者,張煌言多次前往福建與鄭成功會師。他們共同商討北伐大計,策劃了多次針對清軍的聯合行動。雖然這些行動最終都未能成功實現複明大業的目標,但張煌言的英勇事迹和堅定信仰,卻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在長達十九年的抗清鬥爭中,張煌言經曆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和艱難險阻。他多次被清軍圍追堵截,身陷險境;他也曾因爲內部紛爭和叛徒出賣,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和挫折,他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始終堅信: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抗清複明的鬥爭。

三、英雄末路:張煌言被擒與慷慨就義

康熙三年(1664年),隨著清軍的不斷圍剿和明軍內部的分裂加劇,張煌言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最終,在清軍的圍攻下,張煌言不幸被擒于南田懸岙島(今浙江象山縣南)。

被擒後,張煌言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場。他甯願死,也不願背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當清軍將領勸他投降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吾甯死不屈!”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據《鄞縣志》記載,在被押解至甯波時,張煌言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此行若不死,則必複返故土;若死,則吾之忠魂亦當守護此土。”其言辭之間,流露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乾隆皇帝得知張煌言被擒的消息後,對他的忠烈精神表示了敬意。他下令將張煌言押解至京城,並親自審問。在審問過程中,乾隆皇帝對張煌言的才華和忠誠深感欽佩,賜給他轎子赴刑的貴賓級待遇,並稱贊他爲“忠烈之士”。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乾隆皇帝對張煌言的敬重,也彰顯了他對忠烈之士的推崇。

最終,張煌言在京城被處決,年僅四十五歲。他臨刑前神色不變,慷慨就義,展現出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乾隆皇帝聞訊後,感歎不已,賜谥“忠烈”,以表彰他的忠貞和英勇,並命人將其屍骸運回故鄉安葬。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