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局的父母,不關注考試分數,堅持3件事,孩子優秀毫不費力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5-18 13:05:08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基本不關注孩子的考試分數,堅持做3件事,孩子的優秀看起來毫不費力。

不可否認,很多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健康成長,未來前途光明,生活恣意。但不得不承認,孩子最終會成爲什麽樣的人,很大程度取決于父母。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大多是有格局,懂教育的父母。而這並取決于家庭條件,經濟基礎,甚至有時候和父母學曆關系不大,而是他們更有愛和原則,有生活氣,點燃孩子對未來的渴望,培養的孩子反而更獨立、自信。

《小王子》的作者說過一段話:“如果你想讓人造一艘船,不要讓他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發號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務,而是要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

同樣,父母如果想讓孩子變優秀,不是做催促孩子的鞭子,而是要點燃孩子心裏的火種,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去努力、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01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1歲半到3歲的孩子,平均能有93個問題。”

老母親每天不是在回答問題就是在回答問題的路上。

爲什麽天是藍色的?

爲什麽魚要生活在水裏?

爲什麽……

爲什麽孩子有那麽多爲什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問爲什麽,那麽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爲你的孩子在思考、在好奇、在探索,而這對啓發內驅力非常關鍵。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爲什麽,父母要認真回答,如果你也不知道答案,那麽可以引導孩子尋找答案。

如果你敷衍、不耐煩,孩子就會覺得提問是一個不好的行爲,會讓人不開心,慢慢的,你的孩子可能就會失去提問的熱情。

孩子不提問,你的耳根清淨了,但孩子卻失去了寶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格局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提問,從來不敷衍,孩子覺得提問式一件快樂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就會熱衷思考、熱衷提問,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不知不覺就提高了,知識獲取容易,但這些能力壓抑了就很難再激發。

02 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看文章的你、我、他都會有這種渴望,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而這種渴望就是促使我們去努力的動力,孩子就會去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牛頓說過:“如果你問一個善于溜冰的人怎麽獲得成功,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

這就是成功,如果要讓孩子自信,想讓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去體驗成功。

這種成功不是我們父母幫孩子掃出一切困難後的成功,而是在孩子經曆失敗、沮喪後,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孩子想學輪滑,如果學的時候摔跤了,你跟孩子說:“你不行,我們換個東西學吧。”孩子心裏可能會留下“我學不會”的心結。

但是如果你跟孩子說:“一開始學的時候,都會摔跤,但是通過你的不斷練習,你就能滑的很熟練了。”

即便孩子學習過程中還會不斷摔跤,但你要相信,孩子最終一定會體驗到輪滑的快樂,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這種通過自己努力,開花結果的快樂是很難被替代的,也是孩子以後克服任何困難的9勇氣源泉。

03 把孩子放在集體中

現在很流行學習打卡群,一個人做一件事,可能沒動力,但一群人學習,互相激勵,彼此影響,結果就大不相同。

剛上高一的時候,我很不適應,成績已經到了班級的末尾1/3,暑假補課和幾個同學同吃同住了一個月,上午補課,下午自由,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還有一起寫作業。要是平時在家要我自己主動寫作業,基本不可能。

結果就是下學期的期中考試我直接從班級40幾名考到了第9名,班裏70幾名學生。

不得不說,這就是群體的力量,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就會更有動力,你看到別人都去學習了,你一個也不好意思再看電視了,而當你主動用心的去做一件事,回報就很直觀。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魯納說,能夠主動學習的孩子,都有3個基本的內驅動力。

1、好奇內驅力,求知欲;

2、勝任內驅力,成功的感覺;

3、互惠內驅力,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而長期被灌輸學習很累的孩子,內心可能就會有一個這樣的公式:學習=痛苦,當孩子不曾體會成功,內心也沒有渴望,就不會産生內驅力,更不會主動去學習。

學習其實是一件會讓人充滿成就感的事情,會給我們提供奇高的情緒價值,讓人身心愉悅,有格局的父母就很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的孩子基本不怎麽要管。

2 阅读:800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