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觀•教育說|讓“有看頭”的博物館成爲更多孩子的實境課堂

揚眼 2024-05-17 22:56:20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提出了殷切希望:“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讓博物館成爲更多孩子能參與學習、探究、實踐的“第二課堂”,前景正廣闊,也值得文博場館和學校、社會、家庭協力繼續開展多樣探索。

伴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各大博物場館成爲網紅地點,節假日期間一票難求,走進博物館參觀的衆多觀衆中,除了打卡的遊客,中小學生是重要的群體。博物館熱對于中小學生意味著什麽,爲何能吸引廣大學生群體,應該怎樣進一步發揮好其教育功能?

我國博物館資源越來越多。加上近日第五批公示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一級博物館將達到300多家。博物館不僅展現曆史文化底蘊,很多也融入了現代技術創新、未來科技展望,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既能發揮思政教育、德育功能,也是進行科技教育、美育的教育場域,可以成爲一種“綜合課堂”。

近年來,各地一些“專業度拉滿”、自信介紹文物的博物館小講解員頻頻出圈。以江蘇南京爲例,中小學生也紛紛走進文博場所,成爲志願者、講解員,在孩子們爲參觀者認真的服務、講解中,自身也經曆了沉浸式學習的過程。博物館這個“綜合課堂”,正適合孩子們跨學科學習和實踐的需要,校館在聯手互動中,可以引入多學科、多場館、多師資的資源,利用好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博物館“課程”真正豐富起來、多彩起來,讓校園之外的學習更生動活潑,促進孩子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

衆多的博物館,讓孩子們在研學中拓寬眼界和認知邊界,還可以提高動手和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可稱之爲“行走的課堂”。

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攜手文博場館,充分發揮教育目標一致性、地緣位置相近性等各種優勢,統籌、利用好資源,讓學生更便捷地走進博物館,或拓展博物館相關課程。如南京市玄武區中小學的課後服務中,各校結合實際構建了“15分鍾教育圈”,利用了周邊的公益性教科文體場域或空間,打造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走進周邊的六朝博物館、江甯織造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研學,正成爲南京不少中小學生的體驗場景。作爲“行走的課堂”,博物館不妨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利用節假日和課後,積極爲中小學生開設通識和體驗活動,比如非遺手工、話題探討、科創實踐,引導孩子多重體驗、深入思考,在積累文明曆史知識的同時,在傳承和弘揚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孩子天生對具象的事物有著感受力,面對實物和情景,更容易接受信息、知識和情感的傳遞。博物館在再現曆史、文化的場景中,以各式各樣的文物、影像、技術爲載體,以校館聯手的延伸課程爲平台,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爲媒介,讓孩子經曆多種感官的真實沉浸,使孩子産生學習、認知的親切感,更能喚起孩子心靈和情感的真切共鳴。

讓博物館成爲更多孩子的實境課堂,也有助于博物館連接時代需求,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針對下一代發揮好教育功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文化浸潤,立德樹人,讓“火”起來的博物館真正“活”起來。

期待通過更豐富科學的館校聯動,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讓“很有看頭”的博物館更可看、可感、可知,成爲更多孩子的實境課堂,讓青少年文博學習體驗更有“盼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評論員 薛蓓

校對 陶善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