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歸,一個極美的名字。

閃宏恺 2024-05-16 05:49:29

每當我讀到它,都會想到上學時語文課朗讀的詩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

初識昔歸茶,是在2008年。盡管早就知道昔歸茶曆史悠久,品質極佳,但因爲交通不便一直沒去成。

2008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昆明參加了一個小型茶友交流會認識了一個臨滄的朋友。當時他坐在我旁邊,興致勃勃地問我知不知道昔歸茶。

很有緣分的是,他家祖祖輩輩都是種茶的,而且是非常出名的昔歸茶!當時昔歸的名氣已經很大了,我也很好奇,正是這個奇妙的緣分,我們一拍即合,一聊就停不下來。

那時候也是我第一次品嘗昔歸茶。老張小心翼翼地解開包著的薄棉紙,一打開就是撲面而來的茶香。

解茶、沖泡,水才注入蓋碗,一股清新濃烈的花蜜香便彌漫開來,沁人心脾。茶湯透亮,一口下去,茶氣十足。

我喝了第一口就喜歡上了這款茶,但是我很難具象化表達它的口感和特點。

它就像六邊形戰士,好茶它的表現都有,喝完給我通體舒暢的感受。第一次喝昔歸茶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去一趟昔歸看看那裏的古樹茶。

兩個月之後,得以空閑,便和朋友一起駕車去昔歸。從臨滄前往昔歸,大約90公裏,基本是硬化路和石子路。

根據以往跑山的經驗,我們先去超市,買了一些方便面以及壓縮餅幹類的幹糧。

進昔歸老寨的路其實並不難走,大部分通往山裏的路都是近些年修好的。以前是土路,如果遇到下雨根本就進不去。

爲了探尋一棵古茶樹,經常動辄就是三四個小時的山路,顛簸之下,疲態盡顯。不過,長途跋涉之下,古樹茶的靜谧,原始自然景觀的秀美,都令人精神一振。

當然,這更讓人體悟到茶人的不易,清茶一盞,當思來之不易。

快要到昔歸老寨時,我突然感受到了一陣溫暖的濕氣,連同茶香帶著泥土的味道迎面撲來,腳下踩著的是肥沃的紅壤和亂石夾縫。

昔歸老寨緊鄰瀾滄江邊,一看到江,我正想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行朋友一下大聲喊著:“有江,那這裏一定有魚吃!”聽到這,大夥不禁會心一笑。

正如朋友所想的,我們打開地圖確實發現這裏有好幾家魚莊,便提議先去吃飽喝足再前往茶園。

在魚莊的露台上,俯瞰著瀾滄江,呼吸著自由的空氣,感覺自由的基礎上又多了幾份甯靜,身體裏躁動的細胞瞬間被自然安撫,萬物都被隔絕在結界外。

江魚上桌頓時鮮香撲鼻,魚肉口感細嫩,魚湯喝下去鮮美又滋潤。

雲南山裏面的美味佳肴遠比在雲南城市裏的有特色多,即便是小腌菜味道也獨特誘人。

配著美酒,少不了又是一頓大快朵頤的快樂,令人念念不忘。看來包裏帶的幹糧完全派不上用場了!

吃飽喝足之後,我們便前往昔歸村,拜訪老張介紹的朋友,請她帶領我們去看看昔歸茶園。閑聊中,她給我們講起他們這老一輩的故事。

原來昔歸這個名字是傣語,意爲搓麻繩的地方。早些年間的茶馬古道就經過此地,馬幫來此收購茶葉,需要大量的麻繩,因此把這搓麻繩的地方喊作了昔歸,而這地方所産之茶也叫昔歸茶。

原來“昔歸”這個名字並不是我想的那種詩文意蘊,相反,卻帶有一種曆史韻味。

昔歸古茶園主要在忙麓山上,忙麓山是臨滄大雪山向東延伸靠近瀾滄江的一部分,背靠昔歸山,向東延伸至瀾滄江。“頭頂大雪山,腳踏瀾滄江”,便是昔歸古茶園最真實的寫照。

但是昔歸茶園主要在向陽的山坡上,地勢開闊,日照時間也長,我們抵達的時間比較晚了,天氣炎熱,熱浪撲鼻,不一會兒全身都汗濕。

目前昔歸這個地方旅遊業逐漸完善,裏面修繕了木制的觀光棧道,棧道兩旁是綠油油的茶葉,很方便遊客觀賞茶園。

走在小路兩旁,隨處可見茶農正在采摘茶葉。小孩子看見我們走過來,害羞地躲在大人後面,用一雙大而透亮的眸子打量著我們。

在茶園海拔較高處,還能俯瞰整個瀾滄江,聆聽江流的奔騰不息,遠看滿山黛綠,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昔歸的景色十分迷人,我跑過那麽多茶山仍然對它如此印象深刻。

參觀完茶園,在茶農的指引下,我們去了昔歸博物館,從制作工藝到使用器具再到出土的文物,昔歸茶博館特別詳細直觀的傳達了昔歸茶的文化,這一點比滿村別墅的老班章更讓我喜歡。

聽當地茶農說,臨滄孩子的日常課程中還有茶藝課,我想這就是傳承吧!

正是在當地茶農以及政府的支持下,昔歸茶才發展得越來越好,也是當地人的努力,我們才能夠喝到品質這麽好的昔歸茶!這或許就是傳承的意義吧 !

0 阅读:1

閃宏恺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