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後人去向:陝西考古重大發現,難怪蜀人參與武王伐纣

諸史 2024-04-23 12:22:39

《尚書·牧誓》記載:在武王伐纣時,召集了衆多諸侯,最著名的有八個,即“庸、蜀、羌、微、髳、盧、彭、僰八國”。

其中,現在排名可以不分先後,但古人必然分先後,越重要的越靠前,因此排在第二的蜀國,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

問題在于:牧誓中的蜀國源于何處?對此,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漸漸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牧誓》中的蜀國可能還牽扯出一個更大的謎團,即三星堆古國後人去向之謎。

三星堆的消亡之謎

作爲史書無載的上古文明,三星堆讓世界震驚,留下了很多傳奇,但也留下了無數謎團,其中之一是三星堆後代去向之謎。

以現在研究結果來看,三星堆古國可能出現了內部分裂,或者說內部爭權奪利,笄發者與辮發者爆發沖突,最終導致三星堆文明的衰亡。

其中,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爲笄發,類似辮發者的青銅人像也比較多。現代學者研究分析認爲,根據出土的這兩種發型判斷,三星堆文明至少存在兩個族群,其中笄發的大立人像代表神權階層,辮發者代表世俗王權。

但在金沙遺址時期,直立人像的發型,卻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金沙遺址繼承于三星堆文明,即部分三星堆百姓遷徙到了金沙遺址,在此重建了一個政權。而金沙遺址中有一些造型簡陋的青銅小立人像(這應是分裂之後實力衰退的體現),但這些小立人像的發型卻是辮發,而不是笄發。

三星堆大立人像是笄發,金沙遺址小立人像是辮發!直立人像發型的轉變,背後應該是兩股強大勢力的內鬥,最終導致三星堆文明的四分五裂與衰亡。其中,成都金沙遺址是廣漢三星堆的一個分支。(下圖,金沙遺址小立人像)

問題在于:除了三星堆周邊之外,三星堆先民還有沒有去了其他地方呢?陝西考古取得重大發現,發現了一個史無記載的古老諸侯國。

陝西考古重大發現

1974年,在陝西寶雞渭水南北兩岸茹家莊、竹園溝、紙坊頭,考古發現一批西周時期的墓葬,這裏埋藏著一個早已消失的阙載的古國——弓魚國!但考證弓魚國與三星堆出土情況,可以確認兩者存在千絲萬縷的傳承關系,比如以下三點理由:

首先,陝西弓魚國遺址出土了弓魚伯四耳方座簋等,而三星堆金杖上雕刻著一張弓箭、一條魚、一只鳥,魚被弓箭貫穿而入,同樣的圖案還出現在金沙金帶上。

其次,在弓魚國遺址中,一種缽形尖底陶器非常常見,而這種陶器卻是成都平原上的特色陶器,那麽遠在寶雞的弓魚國,爲何使用成都平原上的特色陶器?

第三,弓魚國遺址中出土了多座青銅直立人像,與三星堆的一樣,都是雙手極不成比例地握成一圈,手勢極其相似。

除此之外,還有青銅紋飾、兵器造型等,都具有蜀地風格。正因如此,著名考古學家、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暨南大學客座教授蔔工明確指出:“資料顯示,弓魚國以三星堆人爲主體”。

余論

問題在于,弓魚國遺址屬于西周時期,與三星堆衰亡、武王伐纣還相差一段時間,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其實很簡單,部分三星堆人向外遷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向外的。上個世紀,在陝西漢中的城固縣,就發現不少晚商時期的遺址,其中出土的尖底陶杯、陶高柄燈形器、三角援戈等,竟然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器物十分相似。

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漢中是四川的北大門,蜀人出川、陝人入川,最佳的通道就在于此。因此,部分三星堆先民出川時,第一站無疑應是漢中。

由此不難推想:古蜀一支勢力北遷漢中,被姬周征服或邀請參與伐商,于是牧誓中出現了“蜀”,因爲伐纣過程中立下大功,被封爲“弓魚伯”或“魚伯”,並遷到西周核心之地寶雞一帶,並與周人重臣聯姻等,但最終雨打風吹去,弓魚國逐漸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尚書》、《“弓魚”:一個古漢字背後隱藏的神秘古蜀曆史》、《蔔工——三星堆考古:蜀王曾助武王伐纣?》等

1 阅读: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