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促“科技-農業-金融”良性循環

新京報食物鏈 2024-03-01 13:50:29

新京報訊(記者王思炀)“從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國際科技競爭新態勢來看,推動‘科技-農業-金融’良性循環已成爲推進‘農業強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媒體溝通會上如是說。

劉永好說,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傳統行業,目前總體上處于機械農業主導、智慧農業起步的發展階段,與農業強國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6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轉化率僅在40%左右,美國、日本的成果轉化率爲70%—80%。另外,由于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生産周期長、影響因素複雜的行業特點,長期以來不易受到資本青睐。

爲此,劉永好建議科技、農業農村部門大力支持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中, 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和産業全鏈條,推動金融産業和創投服務協同創新,形成政府支持、資本敢投、科學家敢創、企業敢闖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生態,促進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

其次,鼓勵金融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資農業科技。針對農業科技專業性強、周期較長、細分行業多且規模有限的特點,通過完善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信貸配套機制、打造多層次的農業科技資本市場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本對農業科技領域有序高效投資。鼓勵農業、科技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深入科研、産業、投資一線進行深入調研溝通,發展涉農産業引導基金和科技創投基金,培育具有創新屬性的農業科技産業集群。

另外,鼓勵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鼓勵具有條件的“鏈主”企業牽頭,與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社會組織深度融合,構建以企業爲主體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合體,針對性地實現在農業産業、種質資源、智慧農業、生物農業爬坡等領域的“卡脖子”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鏈主”企業,建立科技協同創新示範點。

編輯 祝鳳岚

校對 趙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