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科爾爲球隊注入勇士基因!從熱身賽看美國男籃的救贖之路

我想聊聊體育 2023-08-26 14:38:54

一直以來,世界杯乃至于前身世錦賽的地位,始終無法與奧運比擬,在2023世界杯籃球賽結束,2024巴黎奧運接踵而至的情況下,多數球星不願連續兩年爲國出征,傾向等到明年再披上國家隊戰袍。如同2019年的翻版,今年美國隊征召再次遭遇瓶頸,雖然陣中四人曾經入選明星賽,卻沒有任何一人名列上季NBA年度前三隊。

回顧2019年,美國隊從組訓階段就出現諸多不祥的征兆,凱爾·洛瑞、凱爾·庫茲馬和馬庫斯·斯馬特接連受傷,美國還在熱身賽敗給澳洲,中斷78連勝紀錄,吞下13年來的首敗,上次他們在正式的國際賽或熱身賽輸球,得追朔至2006年世錦賽四強戰對壘希臘的比賽。最終以第七名坐收,寫下隊史最差紀錄。

反觀今年這支美國隊,盡管外界普遍不看好星光黯淡的美國,能夠一雪前恥,重返榮耀,他們仍在熱身賽階段豪取五連勝,試圖粉碎質疑。

然而,檢視比賽內容,美國並不如帳面上一帆風順,雖然面對實力有段落差的波多黎各、盧卡·東契奇休兵的斯洛維尼亞、揚尼斯·阿德托昆博缺陣的希臘,美國皆以二、三十分以上的差距痛宰對手,但交手陣容相對完整的西班牙和德國,美國都和對手鏖戰至下半場,才好不容易逆轉勝出。

美國隊有機會在本屆賽事重回冠軍寶座,完成自我救贖嗎?

不再仰賴單打與擋拆 科爾爲球隊注入勇士基因

由于集訓時間短暫,並沒有太多時間演練複雜的戰術,加上陣中星光熠熠,過去的美國隊總是仰賴球星威能,以大量的單打與擋拆爲主,不過在史蒂夫·科爾教練執掌兵符後,試圖翻轉慣例。

新任主帥科爾于受訪時提到將引進勇士的戰術體系,美國隊當然不可能瞬間搖身一變成爲勇士隊,畢竟陣中沒有庫裏和湯普森等准名人堂級的射手,科爾的主要用意在于增加跑動與空手掩護,提升戰術的變化性,藉此制造更好的空間分布與球權流動。

勇士是一支極爲無私的球隊,人人樂于分享球權,上季例行賽勇士團隊場均傳球321.6次、場均助攻29.8次,皆爲聯盟之冠。

爲了體現勇士戰術的精隨,科爾從選才階段就別出心裁。以往美國隊較偏好個人能力出衆的選手,科爾則較看重球員的團隊意識與實用性,這點算是承襲師傅波波維奇的理念。上屆世界杯,首掌帥印的波波維奇也將多名優質綠葉納入麾下,比方說3D側翼哈裏森·巴恩斯、克裏斯·米德爾頓,以及防守不俗的後衛馬庫斯·斯馬特、德裏克·懷特。

與波波維奇相比,科爾對球員的群則劃分更爲明確。東奧美國隊的一大問題,在于除了杜蘭特是絕對的核心外,其他人的角色定位都很模煳,以致于球員在場上無所適從。

反觀科爾早早確立球員的工作內容,傑倫·布倫森、安東尼·愛德華茲和泰裏斯·哈利伯頓扛起主要持球點,小賈倫·傑克遜、鮑比·波蒂斯和保羅·班凱羅擔任禁區支柱,其余搖擺人則是負責防守與無球跑動。盡管科爾賦予工作內容,未必最適合該名球員,但至少先讓每個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該負擔什麽責任,球隊才能更快上軌道,再隨著磨合狀況邊打邊調整。

美國隊的戰術版上處處可見勇士的影子,像是大量采用四小一大與五小的陣型。美國隊也打出媲美勇士般的團隊球風,勇士上季例行賽助攻創造進球占比爲聯盟最高的69.1%,美國隊熱身賽至今則是64.0%,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攻守轉換原本就是美國隊的招牌,科爾堪稱這方面的大師,自他2014年接任勇士總教練起算,九個球季當中有八季團隊場均快攻得分高居聯盟前十,包含2014-18年間,連續四季蟬聯榜首。在科爾的領導下,今年的美國隊不僅快攻表現不俗,也有很高比率的快打戰術。

勇士是一支三分球量多且質精的球隊,上季三分出手排名聯盟之首,卻還能將命中率維持在聯盟第二的水平。科爾也將勇士大量掩護制造外圍空檔的體系引入美國隊,扣除交手西班牙的比賽,美國場均外線出手約29次,若將比賽時間換算成48分鍾(FIBA賽制下每場比賽時間爲40分鍾),大約是34.8次,這項數字可以排在上季NBA前十。

美國隊成員來自不同球隊,融入科爾的系統難免會遭遇陣痛期,前兩場熱身賽的團隊三分命中率皆不及三成,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接下來三戰漸入佳境,三分命中率都超過四成。在這套戰術系統下,受惠最多的莫過于搖擺人,作爲埋伏射手,得到大量C&S的外線投射機會,如下表所示。

盡管如此,美國隊在進攻端尚未發揮出最大效益。傳球次數多,犯錯的機會也就隨之增加,而且科爾強調提速,美國隊更容易忙中出錯,再加上球員來自四面八方,默契還在培養,導致失誤頻繁。交手希臘和西班牙的比賽,團隊失誤都達到20次以上,甚至對決西班牙下半場開打美國就發生離譜的失誤,邊線開球直接被對手抄走。

除了失誤以外,美國另一大罩門在于不擅破解區域聯防。由于區域聯防在美國並非主流防守策略,因此當西班牙和德國祭出區域聯防,多數美國球員不太知道該如何應對,流于單打與擋拆,打法相對單調。

幸好熱火總教練斯波爾斯特拉是本屆美國隊的教練團一員,根據統計,他所執教的熱火上季例行賽采用區域聯防的比率將近20%,高居聯盟第一。如何改善美國破區域的效率,斯波爾斯特拉應該可以提供不少幫助。

身材劣勢、換防交代不清 美國隊防線處處是破口

美國都是臨時組隊,球員間的默契肯定不會好到哪去,往往存在換防交代不清的毛病,今年的美國隊也不例外,只要對方執行P&R,美國的換防就會出現漏洞,尤其面對德國後衛丹尼斯·施羅德這種球風刁鑽的指揮官,更加突顯美國換防溝通不佳的弊病。

美國防守端的另一大弱點,則是身材劣勢。全隊半數球員身高不到200公分,又以小球陣容爲主,美國的側翼球員通常都比對方矮一截,交手西班牙的比賽,美國搖擺人就不斷被對方的大型鋒線胡安-埃爾南戈麥斯、桑蒂·阿爾達馬卡位要球打點。

再者,美國隊承襲勇士「All Switch」的策略,使得後衛群往往在換防後成爲破口,禁區人手充裕的西班牙和德國,就頻頻利用這點制造錯位。

即便美國擁有NBA新科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坐鎮,但在外圍防線容易被對方以身材優勢打點的情況下,防守涵蓋範圍遼闊的JJJ得頻頻協防補位,造成防守籃板失守,進而導致失分。

由此可見,美國隊必須改善換防溝通的問題,才能避免一連串的防守危機。

裏弗斯將是X因子 英格拉姆、班凱羅的使用說明在哪?

球員個人表現方面,被教練團寄予厚望、賦予領袖重任的愛德華茲及布倫森表現亮眼,不僅熱身賽場均得分分居球隊前二,還在迎戰強敵德國、西班牙的比賽,輪番挺身而出,展現球星價值。

被定位爲第六人的裏弗斯,有機會扮演美國爭冠的X因子。具備穩定外線投射與高球商的裏弗斯,在科爾體系下如魚得水,不論有球無球,都展現出不錯的攻擊效率,因此受到教練團重用,甚至在決勝關頭被留在場上。

相較之下,英格拉姆的表現相形見绌,場均僅7.8分、投籃命中率42.4%。由于科爾將他定位爲小球四號,所以英格拉姆球權不多,導致數據不佳。雖然美國隊偶爾還是會透過像是Zipper之類的掩護,替他創造elbow持球機會,但頻率並不高。

有鑒于目前國際賽場上最吃香的應該是具有持球能力的高大前鋒,比方說美國東奧奪金功臣杜蘭特、上屆世界杯幫助西班牙稱霸的埃爾南戈麥斯,以及去年歐錦賽殺翻天的芬蘭勞裏·馬爾卡甯,教練團應該考慮善加利用英格拉姆對位同位置球員的靈活性優勢。

班凱羅則是另一位發揮不盡理想的球員。盡管受到科爾重用,作爲頭號替補中鋒,上場次序還排在波蒂斯前面,但他的經驗不佳,在場上總是太躁進,傳球與出手的拿捏也有待加強,而且面對到傳統中鋒時,身材單薄的班凱羅幾乎沒什麽抵抗力。

科爾受訪時曾提到,兼具身高、射程與持球技巧的班凱羅,應該會讓對手很頭痛。班凱羅擔任小球中鋒,的確能夠有效提速,不過在半場陣地戰上,似乎尚未産生科爾預期的效益,防守端還容易成爲累贅。

總而言之,美國隊的人員輪替與戰術安排,都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好消息是美國簽運不錯,預賽對手希臘、新西蘭、約旦應該都沒辦法帶來太大威脅,因此美國仍有余裕以戰養戰,藉由實戰加速磨合。

0 阅读:104

我想聊聊體育

簡介:我想聊聊體育,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