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賀龍女兒致信中央,懇求找尋父親遺骸,毛主席看後流淚批准

愚鑒 2024-04-13 17:25:55

1975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這封信是賀龍的長女賀捷生寫的,內容就是請求中央找回父親的遺骸,重新安葬。毛主席看後也想到了當初和賀龍元帥並肩作戰的歲月,想到了賀龍爲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含淚批准了這一請求。

那麽,爲什麽賀捷生會向中央提出重新安葬賀龍的請求呢?最後賀龍是否被重新安葬了呢?賀捷生又有著怎樣的經曆呢?

原來,自從1966年以後,賀捷生就和父親聚少離多了,對父親的病情也不太了解。直到1969年6月,幾名幹部才找到賀捷生,告訴她賀龍元帥已經病重,讓她趕緊回去看看。

賀捷生立即趕到301醫院看望父親,但她趕到時賀龍已經不幸去世。賀捷生想起上次和父親見面時他的身體還算健康,想起了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禁悲從中來。

而更令賀家人難以接受的是,由于處于特殊時期,第二天晚上賀龍的遺體就被有關部門匆匆火化了,骨灰盒上用的甚至都不是賀龍的名字,這就導致賀龍的骨灰難以尋找。

並且這一切都是在未通知賀龍家人的情況下進行的,賀捷生甚至不知道父親的骨灰被放在了哪裏,這令她悲痛萬分。于私,賀龍是她的父親。于公,賀龍作爲開國元帥,在關鍵時刻爲革命立下大功的元勳,骨灰盒上竟然寫的不是自己的名字,也無法下葬。于公于私,賀捷生

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待遇。

因此,此後賀捷生便一直在爲重新安葬父親而奔波。直到1975年4月,賀捷生被調到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工作,也獲得了直接向中央寫信的機會。她立即寫信給毛主席,表示賀龍這位開國元勳應該得到基本的尊重,理應光明正大地下葬,不應該連自己的名字都用不了。

毛主席收到信後也是熱淚盈眶,不能自已。賀捷生的鄰居就是毛主席秘書張玉鳳的父母,張玉鳳後來告訴賀捷生,毛主席當時把她的信放在胸前,望著天花板就流下淚來。

很快,毛主席就批准了賀捷生的請求,不但要找回賀龍元帥的骨灰盒,還要爲他舉辦公開的追悼會,以認可這位開國元帥的功績。此時周總理已經病重,但作爲賀龍南昌起義時的老戰友,周總理還是堅決攬下了安排追悼會的責任,拖著病體親力親爲。他叮囑工作人員,儀式一定要充分體現對賀龍元帥的重視,給曆史一個交代。

在周總理的關心下,賀龍元帥的骨灰盒很快被找到。1975年6月,賀龍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周總理不顧身體虛弱,親自主持儀式,賀龍的子女們也紛紛趕到追悼會現場。

賀捷生握著周總理的手泣不成聲,又看到周總理如此虛弱,便請周總理保護身體。周總理望著賀捷生,也有些自責,感歎自己沒有保護好賀龍元帥。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周總理已經盡力了。

賀龍的骨灰被隆重安葬後,賀捷生心裏的一塊大石頭也終于放下了。此後,賀捷生投身文學創作,寫出了一系列優秀的軍旅文學作品。顯然,父親的經曆給賀捷生提供了不少創作靈感。1996年賀捷生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爲了我軍少有的女將之一。

不過,賀捷生的成就都是她自己打拼出來的。從出生開始,賀捷生其實就沒怎麽沾過父親的光,反而受了不少磨難。但即便如此,她還是挺了過來,並開拓了自己的人生。

賀捷生的出生環境其實就並不安穩——她生于1935年11月,正是在紅軍長征過程中出生的,她的母親蹇先任也是一名紅軍戰士。

賀龍聽到這一消息後也很高興,當時他正率領紅二方面軍與國民黨軍激戰,接連取得龍家寨、十萬坪、板栗園等一系列勝利。一面是捷報頻傳,一面是喜得愛女,賀龍便給女兒命名爲“捷生”,也就是在大捷時出生的意思。

此後,賀捷生就隨父母踏上了長征之路,剛剛出生的她也成爲了長征紅軍中年齡最小的成員之一。但她硬是挺過了長征之路,隨紅軍一起抵達陝北。當時1歲的賀捷生已經是面黃肌瘦,體型遠小于同齡嬰兒。還是邊區主席林伯渠特意買了只奶羊給她們母女倆補充營養,賀捷生的臉上才有了點血色。

但還沒安穩多久,全面抗戰又爆發了。賀龍要上前線指揮戰鬥,便把賀捷生托付給老部下秦光遠、瞿玉屏,讓他們把賀捷生送回湖南桑植老家。但桑植的條件也十分艱苦,賀捷生常年營養不良,直到1950年才和父母團聚。此時賀捷生已經患上了嚴重關節炎,雙腿也有些瘸了。

即便如此,賀捷生也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一心爲國奉獻。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賀捷生並沒有選擇留在首都,而是前往青海教書。

而在特殊時期,賀捷生的日子也不好過,但她還是以平常心面對。並且就在賀龍去世後不久,賀捷生的女兒也突然得病去世。面對父親和女兒接連去世的雙重打擊,賀捷生還是挺了過來,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

如今,賀捷生繼續奮戰在文學戰線上,寫下了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軍旅故事,這應該就是對她父親在天之靈的最好安慰了。

1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