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瞞過全世界,爲中國辦了件秘密大事,今99歲坐擁千億帝國

甄客百曉生 2024-05-16 05:42:09
前言

財富比肩李嘉誠,貢獻不輸霍英東,坐擁千億商業帝國,號稱“永不會破産的巨人”,郭鶴年的一生可謂是傳奇。

明明是馬來西亞人,卻在美英眼皮子爲中國豪取500萬美金的外彙,自己更是分文不取,只爲他那一顆中國心。

那麽,這位號稱“永不會破産的巨人”到底有多牛?他又是如何“爲國操盤”的?

海外華人

郭鶴年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卻有顆中國心,這就是外界對他的最大評價。

郭鶴年祖籍福建,20世紀初期,郭鶴年之父郭欽鑒帶著一衆兄弟從福建家鄉遷往馬來西亞。

郭鶴年一出世,家境就好了不少,成了地方上的小富翁,也有錢讓兄弟幾個讀書了。

郭鶴年的媽媽是福州協和大學的畢業生,因此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她不但把郭鶴年送入當地最有名的學校新山英文學院,還讓他學中文。

父親教導則教導起了經商之道,等到郭鶴年完成學業之後,更是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去自己做生意。

現在看來郭家的家教可謂十分的好,郭鶴年能夠有今日的成績,更是離不開郭鶴年的父親和母親的功勞。

1947年時,郭鶴年也有樣學樣,只身赴新加坡,以十萬台幣投資成立力務克公司,業務範圍以食品及航運經濟爲主。

可惜,父親郭欽鑒還沒來得及見證兒子的事業成功,便與世長辭。

在1948年,當父親去世時,郭鶴年繼承了大約十三萬馬幣的財産。

據他估計,戰爭結束後,他爸爸靠著老朋友的特許經營權,掙了大概四百萬馬幣,除了支付稅金、葬禮費用及法律費用外,剩下大概一百五十萬馬幣。

不過他從父親那繼承了一份更加寶貴的財富,那就是經商的能力。

按照郭鶴年的回憶,父親郭欽鑒雖然只上了一到兩年中學,但是卻是一個善于計算,善于交際的人。

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父親的去世,郭鶴年遊曆了許多國家,繼承了家業。

糖王

一九五七年,馬來西亞從英國的殖民地中解放出來,並取得了獨立國家地位,一度爲英國所壟斷的食糖市場,現在出現了巨大的空白。

得知馬來西亞的白糖完全依靠國外供應,郭鶴年還特地到倫敦進行了實地訪問,對制糖的運作有了更多的認識。

回到馬來西亞之後,郭鶴年召開了一場家族大會,就將所有的錢都砸在了制糖上。

郭鶴年迅速在馬來西亞設立了首座制糖工廠,而馬來西亞各地的糖業分銷網也在緊張地編織著。

在短短五年內,公司已建立起“原材料—生産—營銷”的綜合運作體系。

1963年是歐洲百年不遇的寒冬,郭鶴年敏銳地察覺到了白糖市場的變化,他在新加坡囤積了20,000公噸,平均售價35英鎊/噸,等候出售的機會。

沒想到,糖的行情一直在波動,從原來的平均售價40英鎊/噸一下子就降到了30鎊,本以爲郭氏家族這下就要完蛋了。

然而,在次年九月,當一場席卷加勒比海的風暴襲擊了巴西時,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出口國家遭受了重創。

很快,糖的價格就飙升到了60英鎊,這一下,就讓郭鶴年起死回生。

一九六四年末,一家倫敦的報紙上,郭鶴年被冠以“東方糖王”的稱號。

在之後短短的數年時間裏,郭鶴年已經掌控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白糖産業,30多年前就已經控制了世界上5%以上的白糖貿易。

40多歲時,他就創辦了香格裏拉,並將其打造成爲亞太地區最大的奢華飯店公司。

涉足航運,種植,金融,房地産等各行各業,做大做強,把豐益國際打造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糧油和農業企業。

擁有香港無線電視台和《南華早報》的所有權;嘉裏建設,嘉裏物流,嘉裏飲料,等等這些名字,哪個不是如雷貫耳?

而這一切,都是郭鶴年成就的其中一些。

若是一直這麽發展下去,郭鶴年的生意恐怕也只是讓他在國外出名,真正讓他在中國出名還是那一通電話。

爲國操盤

到了70年代,郭鶴年就早已是身家不菲的大富翁,那個時候,郭鶴年還沒有忘記回報自己的祖國,捐贈了不少東西。

那時候,中國外經貿部的華潤集團,找到郭鶴年,國內資金不足,需要更多的白糖,以及外彙,希望他能以更低的價格,從國外購買三十萬噸白糖,並且購買一些商品,以備不時之需。

郭鶴年預計,如果這個信息公布出去,白糖的價格將會再漲20-25%,所以,這項交易一定要保密。

郭鶴年得了這份差事,也不推脫,直接去辦了。

若是換做其他商人,恐怕早就趁機大撈一筆了,但是郭鶴年不但沒有自己賺錢,還在努力的幫助政府將物價降到最低。

當時全世界的食糖庫存才一千萬噸,如果郭鶴年要買三十萬噸的話,肯定會漲價,到最後就算能買到,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郭鶴年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欺騙所有國家的計劃。

他先是派出親信前往巴西,而他自己則前往國際糖業會議,借以迷惑其他商家,最終順利地爲中國購買了三十萬噸白糖。

計劃很順利,巴西那邊剛簽署了協議,全球食糖價格就一路飙升,郭鶴年也第一時間抛售了手中的存貨,大賺特賺了500萬美元的外彙。

而郭鶴年則將這筆錢全部存入了倫敦的中國銀行支行,忙活了半天不但一毛都沒有拿到,還因爲這件事情,讓公司的業務停滯了兩個多月,蒙受了巨大的虧損。

但是他並不爲自己在中國做事而感到遺憾,郭鶴年表示,在爲國做事之時,不可徇私,“這是對中國不忠。”

郭鶴年順利地將這筆生意做完後,便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全球最大“包租公”

此時,郭鶴年漸漸察覺到了香港這個新的商機,郭鶴年也明白,憑借著香港的地利,未來必定會發展成無比繁榮的商業王國。

于是郭鶴年在香港創立嘉裏集團,並在香港開設香格裏拉酒店。

郭鶴年說:“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馬來西亞,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中國。”

因其獨特的建築和舒適的居住條件,香格裏拉成爲衆多旅遊者的首選

香格裏拉也因此而聞名全球,郭鶴年更是憑借著這一點,將香格裏拉開到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個地方,並將其打造成亞太地區最爲知名的飯店。

一九八四年,一位合作夥伴與郭鶴年接洽,邀請他參與一項工程。

“他講北京建國門外有個大項目,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標志。”郭鶴年當時想的是不跟自己人搶生意。

但是,那合作夥伴卻說,美國的財團以及日本的銀行,現在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聽到這個消息,我想,今天的中國還必須靠外國人嗎?”所以,他馬上下了決心:

“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剛好我有一億多美元現金在香港盤古銀行,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

郭鶴年投資在北京的商業中心,包括寫字樓,購物中心,國貿大酒店,中國大飯店。

但80年代,由于我國的投資大環境和相應的政策尚不完善,郭鶴年這次的創業可謂是自己承擔了極大的危險。

在許多人看來,郭鶴年必然要虧本的時候,卻在數年之後,終于完成了建設,並且命名爲北京國際貿易中心。

今天,它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豐田,大衆,中國銀行,英特爾等500家企業總部設于此,一年的租金收入高達五十億。

世界第一包租公實至名歸。

1980年代末期,郭鶴年派遣其外甥郭孔豐前往中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食用油的開發。

那時候,國內的消費者還在排著長隊打劣質、雜質多散裝油的時候,金龍魚卻率先推出了小型包裝的食用油,將中國的食用油衛生品質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金龍魚的強勢和外商的身分,也曾經引起人們的擔憂:這家橫跨食用油、大米、面粉和調味品的産業鏈,是否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構成了巨大的隱患呢?

郭鶴年自然也聽說過這件事,所以郭孔豐在金龍魚上市後的第二年,就拿到了世界上最難拿的“中國綠卡”,他驕傲地說:“我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

結語

而現在,郭鶴年已經是一百多歲的老者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甘願站在商界的第一線,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的書桌上,有這樣一句話: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爲自己求利益,但願大衆共安甯。

相信信郭老會爲自己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郭氏家族會繼續在商界大放異彩。

參考:

百度百科-郭鶴年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AD%E9%B9%A4%E5%B9%B4/1654507?fr=ge_ala

新浪財經《他,財富直追李嘉誠,對國貢獻不輸霍英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763192547946659&wfr=spider&for=pc

3 阅读:1633

甄客百曉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