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改命”最好的方式:打開心智

人情在藝境 2024-05-17 00:39:52

你是否特別容易情緒化,很容易因爲一點事就想太多,沉溺在焦慮和內耗裏;

你是否曾下定決心改變,興致勃勃地買書、報課,可堅持不了幾天就又丟在一邊;

你是否經常忘我地沉迷在手機裏的那一方天地,刷直播、看娛樂、打遊戲......放下手機後又很快滿腦子昏沉和懊悔?

這一切的一切好像一個局一樣捆綁著我們,想改變卻又深深陷入無力感中。

《打開心智》一書中,作者李睿秋指出:

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關鍵的不是去做什麽,而是如何重新調整和塑造自己的心智。

心智,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的結合,它決定了我們的信念、思考和行動。

心智不打開,人便會任由外界牽著鼻子走,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未來。

只有打開心智,才能打開束縛自己的思維,實現命運的逆襲。

打開心智,提升情緒力,與情緒做朋友

絕大多數朋友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遭遇過負面情緒的煩擾:

遇到一點事,想到的就是最壞的一面、最差的結果,整天惶恐坐立不安。

別人不經意說的一句話,都要在內心翻江倒海很久。

一天下來,在別人眼中,啥也沒幹,但是你的內心中已經上演了好幾出大戲。

董卿曾在活動中透露,她在做《朗讀者》這檔節目期間,常常焦慮、惶恐,會在半夜3、4點醒來,想著該如何努力把節目做好。

但她並沒有深陷情緒中太久,而是試著與情緒做朋友,了解當時的情緒並去掌控它,與此同時,加倍努力地去做好手頭的事情、提升節目質量。

最後《朗讀者》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成爲了央視的王牌節目之一。

人都會有情緒,面對情緒不要拒絕它、排斥它,而是要試著理解它、接納它,並在這個基礎上去引導它、安撫它。

讓它順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避免自己受到它的擺布和操縱。

身邊有位朋友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定下很高的財務目標。

結果她時而覺得可以實現財務目標,非常拼命地工作,甚至累倒;

又時而陷入做不到的無力和絕望,精神萎靡好幾天才恢複。

結果,收入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噴湧而出的焦慮,她的身心也疲憊不堪。

其實,像她這樣的情況,生活中並不少見。

這些問題常常使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深陷不能自拔,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緒力,不要被負面情緒控制。

那如何去平衡和改善這種情況呢?

在《打開心智》中,作者給出以下建議:

1、每天選擇一個時間段,安排大約15~30分鍾來處理一切令你焦慮的問題;

2、想辦法爲自己找到一個心靈的“後花園”,也就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把它作爲一種休息和放松的方式。

3、進行社交活動、多曬曬陽光、保持充足的睡眠、堅持鍛煉讓大腦始終保持活躍,可以提高對抗負面情緒的能力。

打開心智,提升行動力,變身“行動機器”

爲什麽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個回答很有意思:光說不練假把式。

確實,很多人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程,學了很多有用的方法,可是並未付諸到行動中,自然無法做出改變。

就像知乎上曾有個問題:“優秀和平庸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什麽?”

有個高贊回答說的很對:“肯不肯行動。”

演員張頌文從職高畢業後在東莞打工,做過服務員、空調安裝工等等。

25歲時,一個女孩問他夢想是什麽,他說自己喜歡看電影。女孩說,北京有一所電影學院,可以專門學電影。

結果,上午10點發生了這段對話,11點他就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辭職,下午就踏上了前往北電的路……

來到電影學院後,他才發現比他條件好的同學太多了,有的才藝俱佳,有的長相出衆,自己卻連最基本的普通話都說不好。

面對這樣的困境,他沒有放棄、內耗自己,而是積極付出行動,用最笨的方法——每天在嘴裏含著小石頭去練習卷舌音,哪怕嘴裏磨出血泡,也咬牙堅持。

正是因爲他擁有超強的行動力,才有了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著名演員。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的能力比別人差,而是自我沒有行動力。

只有肯行動的人才能夠抓住機會,並在持續行動中積累更多更好的資源,從而改變自己。

那麽如何提升行動的能力呢?書中提到的幾個方法能幫助你擺脫懶惰、拖延和畏困的問題。

第一,目標細化,增加可行性。

清晰力就是行動力。

比如你想健身,不要把目標籠統地定爲“減重10斤”,而是將目標細化到“每天做10個俯臥撐”,就會立馬有行動力了。

第二,改變思考視覺,推動行動力。

比如寫作,很多人總是先被想象的困難打倒。

當我們改變思考的視覺,把注意力放在“寫”這個行動本身,先每天寫500字,而不是一直徘徊思考“我到底適不適合寫作”這個問題。

第三,投入樂趣,成爲長期主義者。

一位朋友參加學習交流會,現場看到《好好思考》一書作者成甲老師常說一句話:這個很有趣。

朋友好奇地詢問,對方回複:我把自己當做小學生,學到新東西,就會覺得有趣!

當我們爲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賦予意義,就不會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愛,從而成爲一個長期主義者。

打開心智,提升自驅力,享受突破自己的樂趣

一件事情,大腦從中感受到樂趣,就會傾向于去做;從中感受到痛苦,就會傾向于逃避——這是我們的本能。

我們無法堅持去做,無非只有兩個原因,要麽是動力不夠,要麽是阻力太強。

讓動力超過阻力,使得自己可以始終充滿激情,去做想做的事情,這就是“自驅”。

很多人之所以優秀,並不是他們喜歡苦行、喜歡逼迫自己,而是因爲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

他們並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而是享受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感覺,喜歡這種不斷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的過程。

被譽爲“氣質女神”的演員陳數,她出身于藝術世家,自幼練習舞蹈。

最開始,她在東方歌舞團做歌舞演員演出了整整6年,即將分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但此時,她卻做出了在很多人眼裏近乎瘋狂的決定:

離開東方歌舞團,用9個月的時間埋頭苦學,換來了中央戲劇學院的一份錄取通知書。

很多人不理解她爲什麽要放棄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成果,甚至質疑她是否能堅持下去,畢竟從舞蹈演員到影視演員,截然不同的行業會帶給她太多困難。

但熱情就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劑,因爲這份事業是自己發自內心的選擇,所以她願意拼盡全力把每一個角色演好,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不斷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

太多人是被世界推著前進,唯有那些擁有強大自驅力的人生,才能最終找到獨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如何擁有強大的自驅力呢?書中提出了一個“系統優化法”。

首先是設定框架——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或是想通過它到達什麽效果。

比如減肥,我們一般會設定目標“減重X斤”,擁有更健康、更勻稱的身體。

然後是建立系統——如果把所有的改變簡化成一件事,這件事可以是什麽?

將減肥簡化成一件事,不是少吃或者多運動,應是:擁有良好的生活狀態,因爲肥胖的本質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問題。

最後就是優化完善。

就如減肥表面看是減重,實際上是系統性地解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問題。

當然過程中還會有困難,但只要不斷優化完善,最終會不斷靠近正向的生活方式。

說到底,自律是外部的束縛和要求,更多的是形式,一旦內在不舒服,就很容易放棄。

相比之下,自驅才是發自內在的原動力,因爲從根本上改變了一件事的運轉系統,顯然更牢固。

所以,你想成爲更好的自己,不妨先提升內在的自驅力。

寫在最後

有一位智者和一位文盲相鄰而居,智者總是喜歡和別人談論他的致富經。

文盲對智者十分敬仰,時常在旁邊聆聽,並且按照智者的方法付諸實際行動。

經過幾年努力,文盲成了有所成就的商人,而那位智者依然是和幾年前一樣,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文盲付諸了實際行動,而智者雖然懂得多,卻只是空談。

所以說:“知道這麽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爲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

0 阅读:7

人情在藝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