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誇父、太極!科學家給出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發展設想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28 15:15:18

揭秘宇宙黑暗時代與黎明的演化曆史,尋找宜居的系外類地行星,首次對太陽極區進行成像觀測……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空間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了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的發展方向和設想。

進入新世紀後,空間科學在我國開始蓬勃發展。2011年,中國科學院發起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悟空號、懷柔一號、誇父一號……隨著一期、二期專項的先後實施,我國的空間科學衛星隊伍不斷壯大。

依托這支隊伍,一批世界領先的空間科學成果先後湧現——

“悟空”號獲得了迄今爲止世界上最精確的宇宙射線電子、質子和氦核能譜精細結構。

“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密鑰分發,並構建了世界首個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誇父一號”實現了我國首次在空間開展高時間分辨、高精度的太陽磁場觀測。

“太極一號”邁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第一步,並在國內首次開展衛星無拖曳控制在軌實驗。

“愛因斯坦探針”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運用“龍蝦眼”微孔陣列聚焦成像技術,新的暫現源、恒星耀發等首批觀測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和關注。

“空間科學不斷探索未知,不斷開辟認知的疆域,正是爲了人類共同的目標:認識空間、利用空間。”王赤說。面向空間科學的未知領域,我國已經瞄准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個主題,凝練出我國擬突破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圍繞這些問題,我國空間科學界已經提出了新的任務設想,王赤對它們進行了展望——

“鴻蒙計劃”希望利用月背的高潔淨電磁環境,通過構建繞月百公裏級的超長波空間射電望遠鏡,揭示宇宙黑暗時代與黎明的演化曆史。

“誇父二號”將在“前輩”的基礎上,飛到太陽極區,“居高臨下”實現國際首次太陽極區正面成像觀測,揭示太陽磁活動周起源和高速太陽風的起源。

“系外地球巡天”則將以更大的視場、更高的精度開展系外行星觀測,尋找宜居的系外類地行星。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將通過對黑洞、中子星或誇克星等的探測,揭示宇宙極端引力、極端磁場和極端密度等條件下的物理規律。

以“太極一號”爲基礎推進“太極二號”,通過部署日心軌道300萬公裏超長基線的3星星座,探測中低頻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