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城:廢水變“肥”水鄉村更宜居

長城網 2024-05-10 09:40:56

“自從裝了汙水收集池,家裏實現了澆花自由。”按下白色開關,清水從水管中汩汩流出,河北故城縣三朗鎮西牟村村民楊蘭傑拎著軟管開始澆花,小院子生氣勃勃。

楊蘭傑用的是汙水收集池處理後的尾水。記者了解到,汙水收集池埋在地下,能儲存半噸生活汙水。家裏洗漱等産生的生活廢水通過管道流進汙水收集池第一格,經隔油沉澱後的尾水流至第二格,這裏裝了小型抽水泵,按動開關就可抽水沖廁或澆灌植物。

  故城縣三朗鎮西牟村村民楊蘭傑用淨化後的尾水澆花。(受訪者供圖)

農戶用不完的尾水及沖廁後的黑水,由吸汙車轉運到鄉鎮汙糞水處理站處置。故城縣鄭口鎮汙糞水處理站可日處理汙水50噸,覆蓋周邊19個村3800多戶村民。處理站第三方運維公司經理陳恒星說,汙水處理後可達到國家規定的農業灌溉標准,能滿足周邊30多畝農田灌溉需求。産生的汙泥和糞渣制成有機肥,供周邊農戶免費使用。

在鄭口鎮汙糞水處理站附近,村民胡方林正忙著給小麥澆水,水的來源正是處理站的尾水。“過去得從100多米遠的水渠抽水澆地,現在處理站離我家麥地只有十幾米,澆地電費降了三成,還節約了水資源。”胡方林說。

衡水市生態環境局故城縣分局局長賈長緒說,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故城探索出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轉運及資源化利用的“廁汙並治”模式,這種模式建設成本低,不需大規模建設管網,每戶投資僅1700元到2000元,以較小成本實現了農村生活汙水清潔化管控、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爲保障汙水處理設施運行,故城建立縣、鄉、村、農戶、第三方機構“五位一體”運營體系,將汙水處理站及運輸車輛委托第三方機構運維,並將考評、水質等情況與服務費挂鈎,促進第三方機構履職盡責。

  在故城縣故城鎮汙糞水處理站,工作人員正進行日常運維記錄。(受訪單位供圖)

故城屬于水資源匮乏地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使得汙水成爲可再利用的“肥”水。如今,故城已建成27個農村汙水處理站,8.9萬戶農村常住居民受益。

記者從河北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近年來,河北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計完成24680個村莊生活汙水治理,治理率達到50%,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來源:新華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