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患者的“共情”中“腦洞大開”,這家醫院的天使“研”值高

揚眼 2024-05-12 19:25:43

在工作中傳遞專業和愛,在與病人“共情”中“腦洞大開”。“發明創造”在這裏蔚然成風。她們向新而行、向上生長,一代代傳承,爲減輕患者痛苦而攻堅克難,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發明專利。在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我們一起走近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這群高“研”值的護士們。

"國自然"項目:讓癌症患者也有幸福的能力

“我研究生階段接觸了一位骨肉瘤患者,身患絕症,生命最終止于20歲。但讓我們感動的是,每次見到這位姑娘,她都能面帶微笑。當時,我就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癌症患者可以帶著這樣的微笑而生活。”江蘇省腫瘤醫院首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護士團隊負責人智曉旭說,作爲生命提燈人,她覺得這種思考是一種本能。

2013年,研究生畢業的智曉旭來到省腫瘤醫院成爲一名護士,與癌症患者朝夕相處,感受他們的痛與小確幸。“喜歡與他們聊天,喜歡與他們討論護理中的得與失。”智曉旭告訴記者,在工作中,她發現,積極的心理對生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年輕患者。于是,她很有心地對30位年輕患者進行過深度訪談,原來,幸福很平凡,但也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于是,她和夥伴們就開始了《青少年癌症患者榜樣教育模式的構建及幸福感的實證研究》。幾年的調研和嘗試,2018年,他們的這項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在基金的支持下展開了尋覓平凡幸福體驗能力的路徑。

“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榜樣教育可以提升幸福體驗能力。”智曉旭打了一個比方。一位食道癌患者出院前非常煩惱,不知道回家後怎麽吃東西。項目就請一位“過來人”,教會他們如何制作,既能打發時間,還能有無限驚喜。“一些普通的食材,可以做成不同顔色不同形狀的食物,讓人賞心悅目,這樣的驚喜讓人心情大好。”智曉旭說,這個“實驗”患者反饋簡單易行有收獲。“我們會給患者每天留一個小作業,每天記錄今天開心的3件事,可以是看到的景色、吃到的食物、見到的人,強化積極的心理暗示。”智曉旭說,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結題,成果讓很多癌症患者受益。

智曉旭指導年輕患者進行“每天幸福練習”

和智曉旭團隊一脈相承的是吳冰團隊,其《基于用戶畫像的癌症患兒父母創傷後成長軌迹預測及精准幹預策略研究》于2022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他們的研究也充滿了溫情,目前項目正在進行中。“常常在院內看到帶著患兒來求醫的父母,真的非常心疼。這些年輕的家長,其實也是隱匿的患者。我們用大數據的方式獲得患兒家長的‘畫像’,然後精准推送一些服務。最常見的是患兒家長線上交流,大家抱團取暖。也會給他們帶去專家講座,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力量。”吳冰說。

發明,從一個“夭折”的專利說起

除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腫瘤醫院護士們的“發明創造”也不少,獲得多項發明專利。“這些發明創造讓人更有激情,讓職業成就感更爲濃烈。”已經做了31年護士的張宜南說。

張宜南是111區的護士長,長期與結直腸癌症患者打交道。在加速康複的理念下,專科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結直腸癌患者最常遇到的是“腸造口”難題。“患者的痛苦都看在眼裏,所以,我們就想著如何讓他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張宜南告訴記者,腸造口容易出現“旁疝”這個問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嚴重的還需要手術。于是,她就發明了一種腹帶,猶如給患者做了一個“人工腹壁”,既阻止疝氣的出現,也能防止造口脫垂。這個腹帶獲得了發明專利——改造的腸造口旁疝腹帶。以“解決患者病痛”爲出發點,張宜南多項發明專利也隨之而來。比如“一種手持式內鏡傷口檢查取樣儀”“一種腹壓測量裝置”等。

“說起發明創造,啓蒙還來源于一個‘流産’的專利。”張宜南說,10多年前,一位患者家屬陪護經常因“輸液困惑”和護士交流。他說,他特別擔心輸液結束卻不自知。他是一名工程師,他想和護士合力設計一種監測設備,一旦輸液瓶裏的液體低到某個限值,就會發信號到護士站,這樣,護士省力家屬省心。于是張宜南就和這位工程師展開合作。“雖然,後來因爲種種原因,這個發明專利‘夭折’了。但自此,在我心中留下了發明創造的種子。”

在江蘇省腫瘤醫院,有很多像張宜南這樣的護士。她們說,拿到專利很開心,但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患者愁眉舒展。

張宜南爲造口病人護理傷口

高“研”值,護理學科科技排名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三

省腫瘤醫院護理學科近五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3項,省市級科研項目16項,多項課題成果在ICN、ICCN等國際會議進行交流,榮獲江蘇省衛健委醫學新技術引進獎、南京科技進步獎、江蘇預防醫學科技獎等多個獎項。連續3年,醫院護理學科科技量值(STEM)排行在全國三級醫院(1660家)排名前100名、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3名。

爲啥醫院護士的“研”值這麽高?對此,護理部主任張柳柳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 護理學科也在不斷地調整和優化,今年國家首次明確護理學下設8個二級學科,爲護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跨學科融合的思路,在此背景下,護理科研建設越來越成爲護理學科發展不可忽視的“投資”,也成爲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只有把創新意識和思維付之行動,變成具體的工作思路推行下去,才能産生出創新的成果,用天使的智慧守護生命。”張柳柳說,他們醫院的護士有著科研的沃土。院領導非常重視護理科技創新,護理隊伍有博士1人,碩士1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名。護理部與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共建腫瘤護理研究分中心,組建科研團隊,大力發展靜脈治療、傷口造口、安甯療護、中醫、心理等腫瘤專科護理;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中給予時間、場地等支持,邀請領域內專家指導;整合院內外的優質資源,推動科研團隊建設;定期組織科研團隊聚焦腫瘤護理前沿動態展開分享,對各層級課題實施全流程管理;開設護理科研預約綠色通道,實現從臨床問題到科學問題的有效轉化,爲臨床護士提供精准、有效的科研支持。

張柳柳在主持會議

通訊員 胥林花 周威 濮家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于丹丹

校對 陶善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