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即將落地中國?“純視覺”的春天來了?丨車企零距離

電動車公社 2024-05-01 14:10:11

4月28日馬斯克訪華,帶來了一個有些深層含義的消息——

特斯拉FSD落地中國,也許很快會有大進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關于汽車數據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顯示,2022/2023款特斯拉Model 3/Y通過了汽車數據安全的合規要求,也是其中唯一一批外資品牌車型:

彭博社也爆料稱,特斯拉將通過與百度在地圖和導航上面的合作,掃清FSD入華的關鍵障礙:

不管最後事情的走向如何,衆所周知的事情是,以實現自動駕駛爲最終目標的特斯拉,只有搭配上FSD軟件,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形態,而特斯拉的FSD又是全球名頭最響的純視覺智駕方案。

即將有可能在國內體驗上這套智駕系統,智駕領域也將迎來一條新“鲶魚”,這怎能不讓人興奮呢?(具體的內容社長還在肝,明天會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當然,雖然特斯拉是純視覺智駕方案的全球代言人,但采用純視覺路線的企業並非只有特斯拉,光國內就有廣汽、華爲、百度、大疆等企業都布局了純視覺智駕方案。

事實上,百度和特斯拉的合作早已有之。自2020年起,百度就曾經就爲特斯拉提供車載地圖和導航服務,這次首發的3D領先版也不例外。

而在地圖業務之外,百度也在自動駕駛領域耕耘許久,旗下自動駕駛平台Apollo已經跑通了純視覺全系列智駕産品,路試的消息也層出不窮。

還有百度×吉利的極越汽車,它的點到點領航輔助駕駛PPA,同樣搭載了百度Apollo旗下的純視覺方案。

那麽,爲何純視覺智駕路線的玩家越來越多?帶不帶激光雷達的意義是什麽?極越現階段的智駕又面臨什麽問題?

前段時間,我采訪到了極越智能軟件副總裁潘雲鵬。今天我們就借著極越這家品牌,和大家簡單聊一聊純視覺和智駕的那些事兒。

1、爲什麽要選擇純視覺智駕路線?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麽是純視覺?

這個概念是相對于市面上更主流的多傳感融合方案而來的。二者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車自己開的時候用什麽來觀察路況。

多傳感融合方案是做加法,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再加上高精地圖,能上的全部給它裝備上;

純視覺則是做減法,設備能減去就減去,能用攝像頭解決的就堅決不用雷達,高成本的激光雷達更是想都不要想。

要知道,即便激光雷達的采購價格一路從十幾萬元打到現在的千元級別,但根據規格不同,激光雷達的成本在整車中依舊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一輛賣二十多萬的車,真的會差這幾千塊嗎?”

你別說,還真差!

制造業本就是對成本锱铢必較的行業,利潤率主要靠規模化效應來保證,長期來看只有3%左右,裝了個激光雷達可能連3%都沒得掙。更不用說汽車的零部件數以萬計,成本控制必須從每一個零件做起了。

如果純視覺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用強大的軟件能力確保智駕功能安全、好用,車企當然會傾向于選擇純視覺方案。

以第一性原理造車的特斯拉就是這麽想的,只不過馬斯克還有另一個足夠有說服力的理由,來爲純視覺做背書:

“人開車就是靠眼睛看的,所有的道路駕駛規則都是根據人的決策判斷而形成的。自動駕駛既然要取代人,當然要按照人的駕駛邏輯去發展。

如果效果不好,那就用技術能力來解決!”

成本壓力和第一性原理,也讓純視覺智駕方案越來越被國內越來越多的廠商所接受。

此外,潘雲鵬還提到了廠商轉而布局純視覺方案的另一個因素,那就是設計問題。

畢竟激光雷達一般都是盡量在車頂布局,可選的位置並不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自己愛車非得頂個“犄角”,這其實也對汽車的外觀設計造成了不小的挑戰。

2、質疑特斯拉、理解特斯拉、成爲特斯拉?

極越提出了一個推論:2024年是一個拐點,純視覺方案會在性能上、賽道玩家數量上都迎來大幅提升。

從入場玩家來看,似乎的確如此。

前不久的廣汽科技日上,廣汽正式宣布了對純視覺智駕方案的布局;汽車業務一向以智能化爲核心賣點的華爲,也在智界S7的低配車型(PRO版)采用了無激光雷達的視覺智駕方案——HUAWEI ADS 基礎版。

大家“英雄所見略同”的原因,在極越看來離不開純視覺方案一大特點,即上限高、但下限也低。

換句話說就是,人人都調侃馬斯克光靠攝像頭實現自動駕駛想太美了,但不是哪家車企都能把純視覺做到特斯拉的程度。

說到底,攝像頭不是人眼。就算一個雪糕筒在攝像頭裏可以比肉眼可見更清晰,但這個雪糕筒在智駕系統裏只是數據,不能像人腦那樣自動理解,需要分析、處理之後才能做到准確識別。

這是算法、也就是軟件的工作,不僅需要海量數據作爲樣本去支撐,更需要以高算力平台爲基礎的大模型去持續叠代泛化。

比如特斯拉之前曾經被紅布條逼停,就是因爲算法經過訓練後雖然已經知道怎麽處理雪糕筒了,但換個顔色、輪廓跟雪糕筒類似的物體依舊有可能誤判,因爲數據不足。

而包括算法、數據積累和訓練等這部分隱形的研發成本,仔細算一算可能比激光雷達這類硬件成品還高。

而這些需要前期積累、大量資源投入的工作,其實已經有百度這樣的供應商做過了。

無論蘿蔔快跑的robotaxi業務在L4級自動駕駛上的積累,還是Apollo平台在L2級輔助駕駛上的積累,這十年來的經驗和數據,都是可以給極越“撿現成的”。

所以極越現在有底氣說“我們在2023年發現,有沒有激光雷達對整車的智駕性能沒什麽影響,甚至有些場景下攝像頭表現得更好”,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正如那句話所說,質疑特斯拉、理解特斯拉、成爲特斯拉。

3、現階段的純視覺智駕方案,面臨著哪些問題?

公社一位小夥伴在體驗極越01的智能座艙時,發現極越的智能語音助手Simo反應有些過于靈敏了。

當後座或者副駕駛有人的情況下,如果主駕跟人聊天,又開了語音助手的免喚醒模式,那Simo有可能會突然插話,一句“天氣怎麽樣”的聊天會被它認爲是給自己下達的指令。

這本質上跟智能駕駛很難解決那1%的corner case(邊緣場景)是一個道理。

智駕系統認不出前方飄過的一個大型白色塑料袋,當做實體障礙物打方向繞開;Simo識別到關鍵詞,但沒搞明白駕乘者不是在對它下指令。

這兩類情況的出現很難總結出固定規律完全避免,于是只能采用窮舉法,繼續積累數據、叠代算法提升泛化能力,所謂“見多才能識廣”。

另外今天的純視覺方案很多時候並不是只有攝像頭,就像很多時候“無圖智駕”也不是完全不靠地圖。

極越的智駕方案在攝像頭之外,還有毫米波雷達來保證感知的高精度,更多的設備(包括采用激光雷達的車型)本質上是提供更多的安全冗余。

而所有提出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智駕方案,當然也是在有地圖、以及地圖精度更高的情況下,表現更好。

4、對大家來說,什麽樣的智駕才是好智駕?

老生常談,安全、好用才是評判一套智駕系統的終極標准。

別管智駕系統帶不帶激光雷達,首先開了以後不能出事故,這是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其次是接管次數盡量要低,如果使用智駕功能時,動不動就要求人工接管並退出,也不用說什麽等幾次OTA升級,大多數人都沒有那個興趣再打開車裏的智駕功能了;

還有就是智駕“老司機程度”,讓用戶覺得“開得不比我差”乃至“比我開得好”,才能有效提升用戶的智駕體驗。這其實就是舒適度問題了。

很多打車打到電動車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電動車開起來想要達到甚至超越燃油車的舒適度很考驗腳法,尤其出租車和網約車爲了省電會開動能回收模式,那車坐起來一頓一頓的,就算不暈車的人說不得也得直泛惡心。

很多時候開了智駕功能以後的體驗也是一樣,系統對具體場景的處理判斷沒問題,但起步停步的“點頭”就讓人感覺很暈,如果在意乘坐體驗的用戶可能也會因此減少對智駕功能的使用。

至于如何改善用戶的使用體驗,則又回到數據算法的學習、升級上。一方面是完善駕駛邏輯,另一方面根據用戶的偏好對駕駛模式進行優化。

5、車企都喜歡給自家智駕系統打出“全國都能用”的口號,但實際像PPA、NOA這些端到端的輔助駕駛也得等開城,這是不是一種畫餅?

用極越的情況來描述的話,其實PPA開到北上廣深這些少數大城市,就已經覆蓋到了95%的用戶。

事實上這也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比較廣泛的情況。二十多萬電動車的購買用戶,大部分都集中到一二線大城市。而把服務用戶從95%提升到100%,車企所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又大概率會遠遠超過一開始的那95%。

此時爲了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包括極越在內的車企一般都會遵循工程研發的規劃,循序漸進、數據逐步叠代。

換句話講,這是個考量投入産出比做出的判斷。在開發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車企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先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

反正“遇事不決OTA”,大不了先聽取用戶反饋,後續再做調整。

寫在最後

關于未來自動駕駛會不會保留激光雷達這個話題,公社小夥伴們曾經有過一場討論。

當時大家得出的一個共識就是,在軟件算法和硬件能力持續叠代升級之後,純視覺方案是有能力實現最終自動駕駛的,而激光雷達存在的價值就是提供安全冗余。

而技術在發展、時代在進步,AI大模型的出現就改變了很多行業,誰也不能保證未來不會出現變革自動駕駛業態的新東西。

萬一……激光雷達的功能被其他硬件或者軟件所替代了呢?

對此,極越智能軟件副總裁潘雲鵬的看法是,一切以用戶體驗爲准。

無論純視覺、多傳感融合、抑或車上搭載5顆8顆激光雷達,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用戶能接受涵蓋這些硬件的成本,認可該方案的體驗,那這套方案就是值得存在的。

今天同價位能選擇的電動車車型越來越多,那這些車型又何必非要采用同一種技術路線?

像廠家、品牌或者系列一樣,用戶也可以選擇不同智駕路線的産品,最終誰能活下來,就交給用戶和市場。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7:45

    小噴子們被打臉太快猝不及防,一時找不到北了[笑著哭][笑著哭]

電動車公社

簡介:重新思考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