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白夜劇場照進清華園,看《微暗之火》如何溫暖困境中的“她”

影視觀察家 2024-05-09 21:11:17

5月8日,優酷白夜劇場進入清華大學校園,舉辦了《微暗之火》主創清華交流會。劇集主創,《微暗之火》制片人張書維及演員張新成、葉祖新參與和學生的互動,在專業對談環節,優酷則邀請犯罪心理學專家、教育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參與交流,聚焦女性困境和熟人社會暴力展開現實案例延展討論。

在交流中,主創們分享了自己對角色塑造的心得,對熟人暴力、家庭暴力的看法;李玫瑾教授則從更專業的視角,解讀了南雅的困境是因何而來,並且給出了一些針對家庭暴力的具體應對方法。

這是一場有內容延展,也有人文關懷,更有社會現象洞察的對談,不少同學表示“很過瘾、沒聽夠”。同時,《微暗之火》的主創交流會再度驗證了一個觀點:劇集承載的社會意義遠比想象中更深遠,一把“微暗之火”亦可點燃大衆。

劇中人談局中局

《微暗之火》的故事,是圍繞著千禧年一場命案,以及第一嫌疑人南雅展開的。作爲劇中南雅的靈魂伴侶,周洛這個角色的演繹難度其實很大,既要表現出他早熟聰慧,面對外界壓力能夠迅速冷靜下來,想到破局思路的一面;又要表現出他熱忱坦誠、充滿理想主義的少年心性。作爲扮演者,張新成坦言這個角色有難度,但演得很過瘾。

在剛拿到角色的時候,張新成就被周洛身上那種精神所觸動。他說這部戲的核心固然是南雅,但如果換個角度,你會發現這也是一部少年成長的故事。他提到了一個細節,劇裏的周洛總是“在奔跑”,或者在清水鎮的小巷子裏跑著,或者騎車在小鎮周邊穿梭著。

“周洛讓人感覺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勁,他內心有著非常濃烈的情緒,就像一個燃燒的東西在促使他不停地去到這兒到那兒,做這個事情做那個事情。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少年,而且是一個特別炙熱純真的少年。”

確實如此。只有少年才會不被流言所困,奮不顧身地幫助深陷泥淖的南雅;也只有少年才會憑借著一腔孤勇,去跟蹤社會經驗比自己多得多、做事又十分狠辣的徐毅。

有觀衆提到,周洛的行爲有時候看上去有點“傻”,甚至是非理智的。但張新成覺得,這恰恰就是少年,他不一定做的事都是對的,因爲人無完人,但是他會按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努力地去與他內心覺得惡的地方做對抗,努力地去保護他所堅守的東西,“我覺得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

張新成承認,周洛身上這種執著到有點“不對勁”的感覺,恰恰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我們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人是會被磨平的,是會妥協,會被裹脅著前行,但是他始終堅守在自己那個地方,不斷碰壁,不斷流血。”

他提到了一場讓自己印象很深的戲——周洛下河遊泳時撞到石頭,整個腳指頭都在流血。張新成說這場戲其實藏著對周洛處境的暗喻,他是個一直在碰壁的人,他在和整個環境對抗、他在流血,但他依舊選擇做自己。

在談及如果有機會嘗試劇中其他角色會選擇誰時,張新成說自己對“林方路”林隊這個角色也很有興趣,巧合的是,飾演林方路的葉祖新同樣對周洛這個角色興趣頗深。

兩位演員表示,周洛和林方路其實有種對照組的設置。他們都是清水鎮的學霸,都愛看書,喜歡著同一個人,也見證過她不同時期的痛苦經曆。不同的是,周洛選擇勇敢地向前一步,去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而林方路則是後退一步,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更安穩的生活。

在這裏制片人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她說當初葉祖新看完劇本後很喜歡林方路這個角色,並找到她和導演聊自己對角色的認知和看法。

“當時我沒好意思和新哥說,他對角色的理解全都是周洛的視角。”

葉祖新則透露,周洛和林方路是鏡面關系,其實林方路內心是羨慕周洛的,因爲周洛更勇敢。“他是那個走出去的人,而我是那個收回來的人,每次我和新成拍對手戲時,我的感觸都會特別深”。

事實上,周洛與林方路的對手戲的確可以用“花火四射”來形容,尤其是最近臨近大結局,各條線索收束,林方路與周洛的對峙戲變多了,兩人之間那種互相欣賞又劍拔弩張的氛圍,被兩位演員演繹得相當精彩與到位。

讓她們被看見

除了故事本身足夠精彩以外,《微暗之火》還關注到了“女性困境”這一社會議題。這部劇很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會激起一層層思考的漣漪。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老師現身清華大學大禮堂,讓這次交流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李玫瑾老師坦言,因爲她做偵查比較多,所以一般的懸疑劇她都很難看下去,《微暗之火》卻不一樣,有很多“一拐彎出乎意料,仔細想又在情理之中”的地方。演員的演繹也很到位,“讓你感覺一點也不跳,不覺得他們是在演”。

李老師說,劇中的清水鎮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這種小的地方會出現一種叫做“非正式社會控制”的現象。像法律法規就是正式社會控制,而劇中那種傳閑話說八卦,就是非正式社會控制。

爲什麽“壞事”總會找上南雅?李老師認爲,她屬于一個特殊的女性,缺少社會支持度,父母這塊就很弱,沒有兄弟姐妹,而且母親很早就離開她,父親又是一個特別慫的人,找那麽一個不講理的後妻。

“整個背景就是很典型的缺乏社會知識度,這使得主人公很容易陷在被害的角色當中。所以這個劇的編劇寫得特別好。看的過程當中,確實熟人社會有時候會有非正式控制,事實上這起到暴力的效果,這是用言語在殺一個人。”

當然,《微暗之火》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千禧年,而現在已經是2024年,“熟人社會暴力”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比如過去,是劇中演繹的以小地方爲核心的流言蜚語,而現在更多以網絡暴力的形式出現,但他們的核心都是一致的。

針對網絡暴力現象,演員們覺得要保證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要人雲亦雲,就像張新成說的,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能是南雅”,所以接納不同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微暗之火》這部劇,想給觀衆傳達的一種觀點。

相信很多人在看劇時,特別是女性,都會或多或少地站在南雅的視角來想,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死局,應該怎麽辦。這次交流會也談到了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問題。

李老師說,家庭暴力有很多種,但目前大家最關注的或者說量最大的仍然是成年的女性或者剛剛成年的女性遭遇的家庭暴力。這種暴力的問題實際上是跟財富沒有關系,有錢沒錢都有這種事情,和知識沒有關系,有很多高智商的人也很暴力,“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就說它只是一個隨機的,怎麽解決要詳細說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結婚前睜大眼睛。”

主創們也分享了自己對家庭暴力的看法,張新成更是透露其實行業內就有遭遇家庭暴力的人,他也經曆過長期糾結要不要把這件事說出來幫助對方,最後還是選擇遵從對方的意願。

李老師則接過話頭,她表示家庭暴力就是這樣,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沒有意願說出來,因爲覺得說了也沒用,“對于人來說,家是最安全的場所,如果在家裏都得不到安全和放松的話,那人生還有什麽。”

同時李老師表示,看《微暗之火》不止是看偵破過程,更重要的讓我們去明白,我們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是什麽。“全社會尤其是受過教育的人,大家都應該轉變一個觀念,那些男女八卦的事少關注,無論是誰,看到有人實施暴力,我們就要制止。做最簡單的打電話報警,那就是在制止,所以對于暴力零容忍,這才是關鍵。”

同時李老師還分享了面對暴力應該做什麽來保護自己的具體措施,字字幹貨的分享也讓在場的觀衆們獲益匪淺。

相約下一個“白夜”

聽過了主創團隊以及李玫瑾老師酣暢淋漓的分享,清華學子們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紛紛舉起手來希望與主創們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與探討。

一位同學表示,《微暗之火》在他看來是一部“她題材”的作品,所以他很好奇這種女性視角的影視題材作品湧現背後,是否代表了某種社會現象。

制片人張書維覺得,這個戲可能女性觀衆會多于男性觀衆,但它不僅是在揭露單純的女性社會話題,它本身是有包裹的講了很多人性面的故事。比如徐毅爲什麽走上家暴和顛狂的路。比如南雅的母親,南雅是怎麽受到她的母親影響,形成後來的性格。周洛的執念是什麽,林方路怎麽成長爲今天,這部劇剖析了每一個人物的複雜面。

另一位女同學則從南雅的遭遇,想到了“漂亮女人是非多”這個問題,詢問李老師,女性的外在條件和她承受的家庭暴力或者說是與她有關的犯罪行爲是否存在聯系。

李老師坦言,好像漂亮的女性一般是非多,尤其看到落在哪個地方,落在一個雞窩裏肯定是很慘的。但是現在社會已經很文明,比較包容,而且尤其是年輕人心裏幹淨了很多。另外李老師說自己很高興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聽到這種年輕的聲音,覺得心裏特別愉悅,我看到這點就看到社會的希望,真的非常好,謝謝大家。”

從這次交流會上不難發現,白夜劇場的口碑立住了,而且收獲了比口碑更多的東西。觀衆們關注的不僅是劇情發展走向、演員的演繹等等,更因爲這部劇關注到了家庭暴力、熟人暴力等社會問題。

作爲有長尾效應、覆蓋範圍廣的內容産品,劇集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且深,就像《甄嬛傳》播出這麽多年,還有人每年都在“過情關”一樣,白夜劇場燃起的這一把“微暗之火”,相信一定會在觀衆心中持續燃燒下去,促使更多人去關注這些社會問題,“至少有這麽一部劇,讓她們被看到”。

除了《微暗之火》,白夜劇場另一部新劇的表現也很亮眼。5月6日,申奧導演執導的《新生》登陸白夜劇場,播出僅三天,站內熱度便突破8000,更是拿下了微博開分8.6的高分。

更重要的是,《新生》同樣引起了人們對于詐騙的關注與討論,相信這部劇完播後,至少觀衆對于騙子如何做局、自己又該如何識破騙局等知識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不同于其他懸疑劇場,白夜劇場的定位偏重于“社會派精品懸疑”,它的內容不僅過硬,而且對于觀衆的實際生活有著貨真價實的參考或警示意義。

這不免讓觀察家有了個有意思的聯想:所謂白夜,是一種發生在高緯度地區的自然現象,黃昏還未過去黎明便已到來。在陽光下,一切罪惡都無處遁形,這或許也是“白夜劇場”這個名字背後的另一重意義。

《微暗之火》明天迎來大結局,這場撲朔迷離的命案真凶是誰即將揭曉,而南雅和周洛能否離開清水鎮、周洛能不能考上名校、清水鎮每個人的未來也將塵埃落定。《微暗之火》燃盡在即,“白夜”的故事才剛開始。

未來,白夜劇場還有改編自天才捕手計劃·口述真實故事文庫同名小說的《邊水往事》,高群書、曹保平、趙冬苓組成的金牌主創團隊爲其保駕護航的懸疑劇《沙塵暴》,張藝謀監制、呂行導演刑偵緝毒大劇《雪迷宮》等六部劇集待播。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它們仍舊走的是“社會派精品懸疑”路線,兼顧內容質量與人文關懷,通過劇集的輻射與影響力,喚起人們對社會現象的關注與反思,讓那些應該被看到的人與事,得到真正的幫助。讓我們相約下一個“白夜”,期待優酷帶來更多社會派精品懸疑,也希望更多ta們被看到。

1 阅读:56

影視觀察家

簡介:關注影視圈資本運作,從財經視角觀察影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