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日本真的貨幣緊縮嗎——不能常理判斷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3-26 14:00:12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近日,日本央行宣布將基准利率從-0.1%到0,上調至0%至0.1%;同時,宣布取消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將繼續以與之前大致相同的金額購買國債,而取消購買ETF和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REITs)。這是日本央行2007年以來的首次加息,也標志著其維持8年之久的“負利率時代”正式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又有人把3月19日A股市場調整,說成是受日本加息影響,這是非要讓中國投資者的心理隨著外國政策起伏?不願往壞處多想,但這的確關乎國人經濟預期,在此不得不提出來,希望有關方面注意。

當今世界上的許多事,恐怕不能再依常理思考。比如按常理,央行一次加息大都應當是25個基點,但日本此次加息不過10個基點;按常理,央行不能通過買入股票ETF和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去釋放基礎貨幣,但日本就這樣做了;按常理,加息同時收緊量化寬松,股票市場應當下跌,日元應當升值,但日經指數不跌反漲、日元不升反貶……如此等等,一反常態之事,不一而足。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恰恰基于這樣一個“大變局”,使得大量經濟行爲與結果之間,在邏輯關系上也會呈現出異乎尋常的變化。

面對巨變,如果我們看不清也理解不深,不能以更加深刻的邏輯原理去重新構建我們的認知,可能就會在巨變中迷失。

具體說回到日本貨幣政策變化。第一,我們應當看到,連續8年的“負利率+極度量化寬松”的作用下,日本實際GDP已經開始正增長,2023年的實際讀數爲1.9%;與此同時,2022年、2023年日本CPI同比分別爲2.5%和3.2%,而最新公布的2024年1月份CPI數據爲同比2.2%,連續22個月超過2%的央行政策目標,穩定結束了1990年之後的通縮狀態;再有就是,日本溫和通脹和工資增長已經形成良性循環,而且2024年開年得以進一步確認。這樣一些數據顯然是日本退出貨幣極度寬松的重要依據。

第二,日本退出貨幣極度寬松當屬小心翼翼。比如,日本並未緊隨美國加息,而是等到自身經濟數據紮實穩定了,才考慮退出問題;再比如,日本央行明白,日本並未發生美國式的惡性通脹,所以加息僅僅10個基點,而且保留了國債購買規模,以此顯示日本央行只是希望退出“極度寬松”,而不是就此“緊縮貨幣”。

第三,退出“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不排除日本央行保留“正常寬松”的貨幣政策趨向,這恐怕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基本政策趨向。基于這樣的判斷,日本央行的國債購買量或會逐步遞減,但基准利率目標應當不會超過2%。至少我們應當看到:日本經濟的各項指標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迫使央行大幅加息的理由。

所以,對日本貨幣政策而言,現在不過是從“極度寬松”轉向“正常寬松”的過程,這當然也屬于“收緊”過程,但絕非“緊縮”過程。但從目前國內的新聞報道看,一些評論混淆二者,似乎有意將國人認知從“收緊”的實質引向“緊縮”的誤判。這一點令人擔憂。

爲什麽擔憂?因爲確有一類輿論,想方設法、明裏暗裏、借助各種情況捆綁中國貨幣政策手腳,爲所謂的“資金外流和外彙外挂”尋求合理解釋。我們有必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動向。

中國貨幣政策應當堅持“以我爲主”,該寬松時就寬松,而不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政策方向正確,但力度不夠,效果會大打折扣。第一,政策力度不夠往往不會達成預期中的經濟效果;第二,不僅浪費政策資源,而且會讓市場産生懷疑,進一步惡化市場預期。

責編:姚坤

1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