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電動車加征100%關稅?耶倫示警,中方恐做出重大回應

羅sir職話 2024-05-14 15:34:34

和上個世紀日美貿易戰不同的是,這次在經濟因素之外,還夾雜著地緣安全。

沒有人知道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一旦發生貿易摩擦,最終會以怎樣的方式結束;但幾十年前的日美貿易戰,的確給了我們一個觀察美國運用貿易關稅實施經濟壓制的窗口。

但那樣的結局,毫無疑問是慘痛的。

盡管上個世紀的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有著自身的因素,但更多的外部環境對當時日本的不利也非常凸顯,在一系列地産泡沫、人口老齡化和美國貿易制裁的因素之下,日本經曆了長達三十年的陣痛。

而今天,新一輪的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又將繼續,而這一輪的深度和廣度,恐怕都遠超日美貿易戰。

這,才是最令人值得擔憂的地方。

根據美聯社援引不願透露身份的美國官員報道,拜登正計劃對我國的電動車、半導體、太陽能設備、醫療耗材等加征關稅。

其中,對我國産電動車的關稅從目前的27.5%猛增至100%。此外對半導體、鋼鐵、太陽能設備的關稅也將提高,但變化的幅度總體不大。

彭博社引述的消息人士透露,最新措施變化中不包括降低關稅。

這也說明,繼耶倫和布林肯一年之內兩度訪華後,雙方在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問題上,並未能達成共識,這也導致耶倫和布林肯回國後,開始祭出貿易關稅這一終極武器。

不降低關稅,反而提高關稅,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顯然沒有在一些關鍵領域上達成共識,因此美方選擇付諸行動,試圖以此來逼迫我們就範。

據美聯社報道,這次美國加征的關稅預計將保留特朗普執政期間征收的部分關稅,涉及約3600億美元。

而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一直在對特朗普時代的關稅進行審查,除此之外,美國內部對華加征關稅的聲音也在不斷放大。

俄亥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布朗上周在X平台上發文還聲稱,“目前對中國産品的關稅還不夠,我們需要禁止中國的電動車進入美國。”

看起來,這次美國對我國電動車關稅提高了差不多4倍,似乎關稅很高;但事實上,我國向美國出口的電動汽車本來就很少。

今年年初,吉利是唯一一家向美國供應汽車的制造商。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統計,總共只有2217輛國産汽車橫跨太平洋出售到美國。

因此,美國這次對華加征關稅,其實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至于背後的原因,當然也很簡單。

拜登此前就曾多次表示,無意同中國進行貿易戰,並拒絕像其前任特朗普所要求的那樣,全面提高對華商品的關稅。

美國方面的擔憂是一味提高進口貨物成本,將會助推美國的通貨膨脹,不利于美國消費,並且還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全面貿易戰。

因此,拜登即將推出的一系列對華加征關稅,更多還是象征性的舉動。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實際的東西,例如注射器和防護材料等醫療用品。這些措施是美國爲防範供應鏈瓶頸所制定的相關戰略的一部分,以避免出現類似于新冠病毒期間的供應緊缺。

美國財長耶倫周一在被問及新征關稅的前景時表示,中方可能會對美國加征關稅做出“重大”回應。

耶倫在接受彭博電視台采訪時說:“拜登總統認爲,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針對我們的關切,而不是泛泛而論,希望我們不會看到中方做出重大回應。但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耶倫作爲美國傳統的鴿派,還是一位學者型財長,自然也是反對加征關稅的,但她在過去一年內兩次訪華,都曾發出類似的産能過剩警告,顯然雙方並沒有達成一些關鍵共識。

這也促成了美國後續的加征關稅。

耶倫說我們在先進制造業的關鍵領域實施巨額補貼,這是事實,但其實美國也有類似的補貼存在,對我們自己來說,也很難同意美國所說的削減産能。

畢竟相比出口貿易,我們自身的問題就是房地産下行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之下,産能還在不斷增長,只能寄希望于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

從美國對華加征的新關稅來看,這些對我們的實際影響是有限的。

除了我國鮮少向美國出口汽車之外,在太陽能設備方面,我國太陽能設備常年在銷往美國時都被征收相當高的關稅。

因此,盡管全球80%的太陽能板都在我國制造,但由于我國生産太陽能板的成本僅是美國的60%,因此哪怕被加征關稅,也能夠撫平。

醫療也是類似的趨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我國2022年向美國出口了價值309億美元的醫療物資,這相當于我國醫療物資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

盡管總額龐大,但拜登新關稅中僅僅只含有注射器和防護材料,這方面的商品價值不足10億美元,因此美國這輪祭出的新關稅,看起來很威猛,但也僅僅是雷聲大。

雷聲大雨點小,看起來好像是好消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貿易摩擦一旦發生,就幾乎不會停止,尤其是不以個人的意志而停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內部呼籲對華加征關稅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大。

前段時間美國商務部宣布對我國的造船業實施貿易調查,起因就是美國工會發起的訴訟,要求美國商務部門發起對我國造船業的調查。

不僅如此,中美直飛航班也是類似的情況。自新冠病毒結束以來,中美之間的航班數量大幅減少,其中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美國減少了直飛我國的航班。

部分原因就是美國航空公司和工會認爲“這不公平”,因爲我國飛美國的航班可以經過俄的領空,但美國飛中國的航班卻需要繞行,這加大了美國航空公司的運輸成本。

面對美國內部越來越大對華加征關稅的呼聲,哪怕拜登不那麽情願,也不得不正視這一聲音。

另外,美國這輪新關稅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其中也不乏警示的意味在其中。

兩個人博弈,肯定不會一上來就互亮底牌,尤其是對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來說也同樣如此,雙方一定會經過多輪博弈,不斷探究對方的底線,最終目的就是爲了逼迫對方就範,以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謀求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耶倫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我們需要警惕中方做出重大回應。

美國一旦對我們加征關稅過高,範圍過廣,一定會受到我們的反制,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這一輪新的貿易關稅,更像是試探我們的態度和底線。

而美國接下來的行動,也取決于我們的態度和底線。

不過博弈這個事情,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如何取舍,以及如何權衡利弊。我們可以反制美國,但是也會擔憂美國接下來又會將關稅升級,以反制我們,如果真的這樣永無止境糾纏下去,唯一的區別就看誰更能承受損失。

和美國相比,客觀來說我們的主動權不夠。

從特朗普最早對華加征的3000億美元商品關稅開始,我們就一直是處于一個被動狀態;之所以處于被動,不是我們弱勢,而是美國是大買家,我們是大賣家。

一個是最大消費國,一個是最大生産國,這是天然的主動權和被動權。因此一旦中美發生貿易戰,其實比拼的就是誰更離不開誰。

消費國可以找生産者去替代,但生産國未必能夠找得到那麽大一個消費國。

這也是我們處于被動的根本原因。

留給我們的時間其實不多了。

和當年的日美貿易戰不同,當時美國對日本的貿易打壓,更多還是擔心本國的制造業被日本搶走了,這是處于市場競爭、經濟體競爭層面的,沒有安全因素。

但今天我們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看起來好像是經濟問題,但背後其實是價值觀問題,是安全問題。

中美關系,如果說特朗普是一個例外的話,那麽新冠病毒和俄烏沖突之後,那基本上就不存在意外了,將會是常態。

中美關系既然回不到過去的巅峰時刻,那麽迎接我們的,就是競爭常態。

既然是競爭,尤其是還涉及到安全領域的競爭,那麽貿易戰不過是競爭具象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最終結局,可能會常態化下去,這個時間年限可能是五十年,甚至也有可能是一百年。

它的周期長度,可能取決于印度的崛起。

爲什麽說是印度的崛起?因爲印度從人口和國力上看,是最有可能威脅到整個歐美的,是最有可能吸引整個歐美視線的。

否則,除非當年911的悲劇重現吸引美國的注意力,否則我們在可見的未來,都會被美國當作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既然是競爭對手,那麽美國加征關稅,不管提高到多少,那都是“正常”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美國會在提高關稅的同時,衡量自己的利弊得失。

現在,可能輪到我們做出回應了。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4 阅读:133

羅sir職話

簡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