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催,那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變得“沒彈性”

如波談育兒 2024-05-12 01:42:51

文/蘭媽談育兒

不管什麽時候,都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來給孩子定目標,孩子也應該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成長節奏

如果我們的孩子長期在被催促、被逼迫的環境中成長,那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彈性

期中考試之後,朋友琳琳就被她的女兒氣得“要上班”

原因是她女兒是個典型的慢性子,還喜歡擺爛偷懶

由于長期的不良學習習慣,導致期中考試全軍覆沒

語文62分,勉強及格,英語53分,最生氣的還是只考了37分的數學

這讓她一直想不明白,明明都辭職在家做全職媽媽了,整天也以“照顧女兒,輔導學習”爲主了,爲什麽還考出如此糟糕的成績呢

這番話,也被原封不動地抛給了孩子

結果,得到的答案卻是雙手抱頭的痛苦捶打

你問她幹什麽,她回答說:我真笨,我是全班,不,全學校最笨的人”

聽著這番話,朋友心裏不是滋味

因爲這番話,在以前就是經常用來抱怨女兒的,特別是做錯題不會糾正、催了不動的時候,那嘴裏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麽好聽的話

記得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家沉默曾說過: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到大都是被逼、和被催著長大的,那這個孩子的神經橡皮筋就會被拉得很緊,造成的結果也是沒彈性”

那什麽是“沒彈性”呢?關于這個話題,蘭媽還專門去了解一下

得出的結論分爲3個大方面:

01

沒彈性

就是做事沒有擔當

沒有天生磨蹭的孩子,只有被一步步推著走的自覺性缺乏,如果孩子長期被催而變得沒有彈性,那結果無非是不催不動、再催還是不動

舅舅的小兒子,就是屬于典型的“你催一下、他動一下”性格

小時候去他家裏,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快點,吃飯了”

“怎麽還不動,飯都涼了”

“都幾點了?作業怎麽還沒寫完,這半天都幹啥去了”

“再不睡覺,明天早上就起不來了”

而長大後,再去舅舅家裏,依然是萬年不變的催促聲:

“趕緊起床把自己收拾帥氣些,劉姨給你介紹了個姑娘”

“你也老大不小了,再不結婚,就成老光棍了”

“工作升職加薪的事兒還有沒有普了?幹嘛非要一棵樹上吊死,好工作又不是就你們公司一家”

講真的,每次去老舅家裏聽到這些唠叨話,我都覺得煩躁難受

私底下也曾勸過他:“催得太緊,小心表弟嫌煩”

結果,老舅卻告訴我:“他才不會嫌煩,現在幹什麽事都給我打電話拿主意,我讓他自己看著辦,他又哭又鬧地說:沒老爸不行”

看著老舅一臉自豪的樣子,我卻沒有半分開心

因爲老舅口中“什麽事都要打電話拿主意”的表弟,實屬就是一個啃老族

已經是28歲的年紀了,身上還沒有一點擔當、做事情更是消極怠慢

就拿今年公司要裁員來說,面對“哪些該裁、哪些該留”的人心惶惶,表弟該吃吃、該玩玩,完全不受影響

特別是工作期間,得知“反正都要裁員”後,索性開始偷懶摸魚,直接擺出“愛裁不裁”的無所謂態度

有次還直接找我組隊打遊戲,我看了看時間,提醒他“現在不是工作時間嗎”

沒想到,表弟卻告訴我:“公司都要裁員了,還幹啥”

我繼續勸說:“現在不是還沒有到最後結果嗎?也許你表現得好些,就可以被公司留下呢”

他還是聽不進,無所謂地說了句:“怕什麽,裁就裁了,反正還有我老爸他們,從小到大,我做什麽都有他們催,根本就不用操心”

這是什麽?這就是過度催促形成的依賴性,讓孩子習慣了“做什麽事情都有爸爸媽媽在身後催”後,他們潛意識裏就沒有責任感,更不會擔心“這件事如果沒有做好該怎麽辦”

缺乏責任、缺乏思考、更缺乏擔當,以至于最後成爲“沒彈性”的啃老族

所以,從長遠計劃來看,孩子磨蹭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停催帶來的依賴、和沒有擔當後果

不想孩子將來成爲這樣的“沒彈性”性格,那就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性也會成爲影響將來品性的關鍵

02

沒彈性

就是破罐破摔擺爛

磨蹭、拖延,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特別是在學習和貪玩的二選一裏,如果沒有家長的特意催促,那孩子十有八九都選後者

有一位媽媽,帶著她10歲女兒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

從進入學校門口開始,媽媽就不停地問女孩:“怎麽樣,稿子背熟沒有”

女孩點點頭,媽媽還是不放心

爲了不在舞台上出錯,就讓女孩提前多練幾遍

可現場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聲音也很吵,盡管女孩已經以最大的聲音朗誦,可媽媽還是覺得聲音不夠大

一遍又一遍的“不行,聲音大點,再多帶些感情”,慢慢就讓女孩的心情變得煩躁起來

她告訴媽媽:“我知道了,你別催好不好”

媽媽給出的回應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了,平時在家裏就知道自己積極主動,可每次都是我不催,你不動,如此沒有積極性,待會怎麽能上得了台面”

于是,本來還算是不錯的狀態,在媽媽的不斷催促下就變得破罐子破摔了

女孩認爲:“反正你都覺得我上不了台面了,那幹嘛還要練習”

最後,好在老師發現了女孩低著頭的沮喪,及時上前給予安慰和鼓勵,才重新給予了女孩上台演講的勇氣

還有一位媽媽,她的女兒也是一個特別磨蹭又馬虎的孩子

每天帶回來的錯題,基本上都是由粗心大意、沒有好好讀題導致的

爲了提高學習效率,媽媽就坐在一旁不停地催:

“快點,好好讀題”

“認真點,別亂看”

“別磨蹭,還有下一道題”

本以爲有了家長的監督,寫作業的態度怎麽也會積極很多,可結果卻是媽媽越催、孩子的錯題率越高

一問原因,孩子給出的答案是:

“我一寫作業,媽媽的批評聲音就環繞在耳邊,腦子裏也會跟著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麽做題了”

看吧,這就是過度催促的結果,所有的催促聲音,最後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成爲影響孩子專心思考的攔路虎

當孩子的大腦變得遲鈍依然被催促、打擊時,那孩子只有破罐子破摔才能讓自己好受些了

所以,催促只會讓結果變得更加糟糕,孩子越催越懶、越催越笨,也不是隨便說的一句玩笑話

不想我們的孩子成爲破罐子破摔的沒有彈性,那一定要做個開明的父母

孩子學習好時認可他們的成績,孩子學習不好時也要做他們的人生導師,多一些鼓勵和正向語言引導

03

沒彈性

也是接受不了結果

父母愛孩子的最簡單方法是什麽,並不是給予生活上的衣食溫飽,而是允許孩子慢慢來的心靈和精神上養分

急性子的一個女同事,光是五一假期幾天,就因爲輔導作業氣得崩潰大哭

她的女兒就是屬于那種不學習還好,一學習就蔫巴的選擇性擺爛

你說學習的問題,那根本就是聽不見、看不見

可是,如果你說哪裏有好吃的、好玩的,那立馬就來了精神,不停地問:“好吃的在哪兒,好玩的在哪”

每次一提到這裏,同事就氣得火冒三丈

特別是五一前的期中考試成績出爐後,幾科成績看起來都不太理想,本來計劃五一幾天要出去玩,也因此泡湯了

大概是想趁著假期幾天能彎道超車吧,同事給她女兒安排了很多計算題

可兩天下來,認真完成的計算題不到5道,作業本後面倒是寫了很多“我想出去玩”

這一幕氣得同事無言以對

沒辦法了,她只好坐在學習桌前監督,盯著孩子加班加點完工

可結果呢,催促的負面效果也來了

比如:

“擔心作業寫不完,急得嚎啕大哭”

“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能氣得摔東西、扯自己頭發”

“就連寫字也要擦了寫、寫了擦”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爲這是精益求精,也爲了在媽媽面前展示最好的一面

可又經過幾天觀察,同事發現孩子就是玻璃心

看到別人比她優秀時,會嫉妒地說對方的壞話

想要得到表揚時,會故意說:“同桌上課不聽講,被老師批評了”

爲了刷存在感,也會專門分享那些在學校不遵守紀律的學生

這是什麽?這也是長時間被催促後的“沒彈性”表現,因爲急于證明自己、或者刷存在感,才會出現很多暴躁、或者貶低他人來展現自己優秀的行爲

而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也很容易活在他人眼光、和他人評價裏,導致自己做什麽都不滿意、做什麽也達不到標准

所以,催孩子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長期在催促下長大的孩子,也會很難成爲自己,更無法獲得積極向上的自信能量

爲了孩子現在有自信、也爲了孩子的未來有信心,建議從現在開始就放下焦慮,讓孩子真正成爲他們自己

父母能做的也是站在孩子身後,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上前幫助,不需要的時候靜靜地等待

以鼓勵滋養孩子信心,以等待信任孩子,相信假以時日,孩子一定能比過去更優秀、積極、主動…

那麽,關于孩子長期被催可能會變得“沒彈性”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3 阅读:552

如波談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