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爲了王位多次變換宗教派別,即位後力圖改善民生

史海撷英 2024-02-26 18:14:14

一個君主能像兒子一樣愛民到什麽程度?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君主對人民非常仁慈,會想盡辦法讓人民吃飽飯。哪怕半夜看完奏折肚子餓了,他們也不會浪費錢財去請禦膳房做飯。這是北宋仁宗趙祯的典型例子。

與宋仁宗類似,法國曆史上也有一位君主,愛民如子到了極點。他就是法國波旁王朝的開國國王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誕生于1553年。他的全名是亨利・德・波旁。他是統治納瓦拉王國的阿爾布雷希特王朝的王室成員。他的母親是阿爾布雷希特王朝的女王胡安娜三世,父親是波旁家族的族長安托萬・德・波旁。該家族是卡佩家族的一個分支。1279年,法國卡佩王朝國王路易九世封其孫子路易爲波旁公爵。路易以波旁爲姓,波旁家族從此昌盛。

波旁家族産生了很多子孫,但近三百年來沒有獲得任何歐洲國家的王位。1548年,安托萬·德·波旁與當時還是納瓦拉公主的胡安娜三世結婚。幾年後,亨利四世于1553年出生。1555年,納瓦拉國王亨利二世病逝。亨利二世只有兩個孩子。而納瓦拉王國並不執行薩利克法典,因此長女胡安娜三世從父親那裏繼承了王位,成爲納瓦拉阿爾布雷希特王朝的女王。

安托萬・德・波旁和胡安娜三世對他們唯一的兒子亨利四世進行了嚴格的教育。自從胡安娜三世成爲女王後,她和丈夫決定在民間撫養亨利四世,讓他感受到百姓的疾苦。這段艱難的成長經曆,將爲亨利四世日後愛民如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562年,安托萬・德・波旁病逝。此時,亨利四世年僅9歲。同年,由于法國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和長期積怨,法國宗教戰爭終于爆發。雙方信徒爲了自己的信仰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爭。由于當時統治法國的瓦盧瓦國王亨利三世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徒一開始占有絕對優勢,新教徒傷亡慘重。

亨利・德・波旁

始終愛民如子的亨利四世本身就是一名新教徒。他不忍心看到越來越多的新教徒在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中慘死。在同爲新教徒的母親的支持下,他帶兵支援新教徒,新教徒開始反敗爲勝。1572年,胡安娜三世病逝,亨利四世立即繼位,成爲納瓦拉國王。由于他隨父姓波旁,他繼承王位被視爲納瓦拉王國的王朝更叠,波旁王朝的建立。這是波旁王朝首次取代阿爾布雷希特王朝奪得歐洲國家的王位。

需要注意的是,納瓦拉王國亨利四世的稱號是沿襲其祖父亨利二世的順序,所以是亨利三世,但爲了與法國瓦盧瓦王朝的亨利三世區別,下面的名字是亨利四世。

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爭是法國全國性質的宗教、政治之爭,也是國家統一的大事。中世紀,宗教信仰有時甚至重于生命和愛情。若幹“異端分子”毫不畏懼地在火焰中赴死,一些天主教徒滿腔怒火地屠殺新教徒同胞然而,宗教信仰的可變性是亨利的特色,這個可變性曾經數次出現。

亨利四世自幼隨母親信仰新教。1562年,9歲的亨利應召進入查理九世的王宮,每日學習法國宮廷禮節。此時,他在周圍人員的影響下,愉快地接受了天主教的種種教規。後來由于父親戰死,母子返回故鄉貝阿恩。這裏人們笃信新教,亨利也隨之信奉新教。兩年後,亨利跻身新教徒的戰鬥行列,參與軍事活動。

1572年,亨利的宗教信仰面臨著重大考驗。“8月18日,瑪格麗特・德・瓦盧瓦與亨利・德・納瓦爾的婚姻認可了和平。”這是信仰天主教的女性嫁給了信仰新教的男子。但是,24日清晨便是“聖巴泰勒米節”的屠殺。在那恣意狂殺新教徒的時候,亨利正在網球場打球,法王查理九世緊急召見,讓他立即選擇“彌撒或者死亡”。

亨利聲明願意歸順天主教,從而免除了一死。其實,亨利思想開闊,他認識到必須蓄芳待來年,此後他作爲天主教徒在巴黎生活數年。1575年,他趁打獵之機私自快馬加鞭逃回南方故鄉,又轉而信奉新教,並統領新教徒爲主的軍隊和天主教徒作戰,兩派的鬥爭斷斷續續地進行著。

1584年,亨利・德・波旁成爲王位繼承人。1585年,教皇希克斯特五世宣布:對這位亨利實行絕罰”,並取消他的法國王位繼承權。教皇宣稱“納瓦爾是一個異端分子,聖座對他實行絕罰”。信仰的分歧造成了宗教的和政治的後果,國內的鬥爭演變爲國際性質的沖突。

天主教徒們的殺戮與教皇的迫害皆未能阻擋這位亨利的腳步。1587年,他率軍隊在庫特拉打敗天主教徒的軍隊。1598年8月2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亨利・德・波旁成爲法國新國王,即亨利四世。8月4日,他在聖克盧發表聲明,將竭力保證天主教在法國的地位,自願學習這一種信仰。

亨利四世于次年3月在伊夫裏打敗一支敵對的天主教軍隊時,頭盔上插著一根白色羽毛作爲標志,沖入敵陣,右臂因用力過度而腫痛,手中的利劍改變了形狀。但是軍事勝利還難于保證完全獲得王位,巴黎仍在抵抗。

亨利四世先後于1589年、1590年、1592年圍攻巴黎,天主教徒們拒絕新王入城。1593年7月25日,亨利四世在聖德尼修道院忏悔和做彌撒,發誓棄絕新教:“在無比強大的天主面前,我起誓,無論活著或死去皆信奉天主教,不惜流血與犧牲,保護與捍衛它,反對一切,同時放棄一切相反的異端。”

亨利・德・波旁

教皇格列哥裏十四世重申對亨利四世實行的絕罰。雖然已是國王,他不可能按照習俗去蘭斯加冕,因爲那裏仍由“天主教同盟”控制。1590年,亨利四世的軍隊圍攻巴黎一個月,城中缺糧産生饑餓,他命令部下准許運糧入城。如此措施引起了良好的反響,許多貴族投奔新的國王,巴黎人的態度也開始改變,有關反對的力量逐漸失勢,人們廣泛地盼望著和平。

1594年2月27日,亨利在沙特爾加冕。3月22日,亨利四世和平地進入巴黎,沿途受到熱烈歡迎。他來到巴黎聖母院,隨即宣布大赦。外省各地陸續表示支持新的君主,9月,教皇克萊芒八世宣布:赦免對于國王亨利四世的絕罰。如此多次改變宗教信仰,法蘭西罕見,恐怕世界上也屬少見!兩句話可以概括亨利四世的心態。

在去聖德尼修道院做彌撒之前,他曾致函一情婦:“我即將嘗試一次危險的跳躍!”他又說“爲了巴黎,很值得去做一次彌撒!”學術界有人指出,這一句話不一定直接出自亨利四世之口。然而,這基本上是他的心意的表達,至少他發誓棄絕新教確爲不可否認的事實,他的決策當時使人震驚。

那時在法國,天主教徒將新教徒稱作“雨格諾”(另譯胡格諾)。法國的新教徒較多受加爾文宗的影響後者爲16世紀宗教改革時脫離天主教而産生的新教教派,它脫離出來,卻保留著內在的共性與聯系。法國的天主教徒或新教徒皆信仰天主(上帝)。

雖然借助于中介(教士、教會)或者個人直接與天主“相通”,雙方皆在渴求與天主(上帝)相通。雖然教會組織全球統一于羅馬或者是松散組織、地區與國家的組織,雙方皆需要某種程度的組織。雖然教會制度統一或者多樣化,雙方皆有一定的機制在發揮作用……既然存在著這些無法否認又重要的共性,便有可能發生交流與轉變。

亨利・德・波旁

天主教與新教之間分歧嚴重和差異明顯,對此應考慮一個因素:長久的爭論和沖突以及相互醜化往往使矛盾加深、分歧擴大,此外,傳教者之間的仇恨或許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要克服心中的障礙,只有像亨利四世這樣膽識過人,超越一般認識水平者才能看清事物的內涵,敢于采取行動。

實際上,上述共性爲新教與天主教相互改宗的基礎,亨利四世心中正是此種共性發揮著作用。促使改信天主教的重要原因也在于法國廣大民衆的壓力和願望。由于宗教爭紛而進行太過長久的戰爭與屠殺,使得多年來不斷加劇的政治與社會危機達到了高峰,那時民不聊生,渴求安全成爲社會的要求。

亨利四世認識並重視此種願望。若幹權貴不容許或反對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並稱此爲背叛行爲。亨利四世坦然回答:“我希望將和平帶給我的臣民,也讓我的靈魂得到休息。”

法蘭西是一個較大的國家,它的王權的威力引人注目。對于地處西南比利牛斯山邊的納瓦爾小國君主而言,法國的王位具有難以形容的吸引力,何況亨利四世的祖地在法國中部地區——波旁涅,而他本人由于家族血緣的關系,的確具備了繼承王位的資格。他是一個經法王亨利三世欽定的合法繼承人,僅因新教信仰陷入困境,只要他肯在宗教派別方面適時做出調整,便能絕處逢生,可見問鼎之心本屬自然。

還應考慮法國天主教會擁有財産的實情。如果獲得那些大量的財物,江山便有了一定的經濟保證。當時即使在天主教內部,主教們接受任命時,也著意選擇那些比較富裕的地區。宗教戰爭期間,雙方皆有人唱著宗教信仰的高調。宗教信仰確爲一個重要內容,但是還應看到,戰爭主要爲爭奪政治權力和物質利益的工具。王太後卡特琳娜・美迪西斯的一段話可供參考:雙方均“以宗教爲外衣……然而在他們的心目中,並無宗教的存在”。

此外,亨利四世在改變宗教信仰方面已經反複實踐,他積累了經驗教訓,因此最終改信天主教並無難于克服的障礙,反而符合自己主觀願望。他的基本的宗教信仰應是“堅定不移,不違背良心地”信仰天主(上帝)。亨利四世的軍隊中也有不少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始終不曾脫離基督教。王位比宗教派別重要,國家又比王位更重要。深刻的含義在于“爲了巴黎”!

洛皮塔爾曾任查理九世的首相,他于1560年年底召開會議,向大家提出問題:誰能說明什麽是異端,什麽是真理?“你說你的宗教比我的好,我說我的比你的好,那麽是否我采納你的意見將會比你采納我的意見更爲合理呢?讓我們停止這些罪惡的煽動性的黨派稱呼雨格諾派、路德派、天主教派!讓我們改稱基督徒!”那時與後來漫長的歲月裏,有多少人接受了這個坦誠的勸告?

亨利四世獲得了巴黎,成爲法蘭西真正的國王,他在絮利等大臣的幫助下,努力治理國家。他曾許諾:“每逢星期日,讓每戶農民的鍋裏都有一只雞。”後來事實表明,他改善了法國的狀況,農民的處境也有所提高,但是在若幹地區仍舊問題嚴重。

一些地方的體制“使農民處于貧困,他們拒絕什一稅、否定領主的權力”。“佩裏戈爾、凱爾西和朗格多克的鄉下佬組成武裝隊伍,占領耕地,攻打顯貴人士。”“在此類鬥爭中,宗教的界限讓位給共同利益的情感:和平、在田野裏的勞動、減輕負擔。”共同利益産生共同的情感,衆望所歸有著無窮的力量!

亨利四世是法蘭西的君主,他代表著貴族與教士們掌握著國家大權!

由于法國宗教戰爭的極端慘劇,整個法國幾乎淪爲廢墟,數以萬計的法國民衆流離失所,饑腸辘辘。亨利四世在竭盡全力恢複法國的同時,將原本屬于自己的飯菜全部分發給了法國人民。他甯願自己整天挨餓,也不願讓自己的人民挨餓。這樣的君主在歐洲是非常罕見的,他絕對是歐洲君主的典範。

亨利・德・波旁

終于在亨利四世的勤政統治下,法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從廢墟中恢複過來,重新回到了歐洲強國的地位。他被公認爲法國曆史上最傑出、最高貴的君主之一。

1610年,亨利四世在首都巴黎被不承認《南特敕令》的狂熱天主教徒刺殺。他57歲,在位21年。當他遇刺的消息傳出時,法國人痛哭流涕。爲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爲“賢王”。如今,法國許多城市,包括首都巴黎,仍然豎立著他雄偉的雕像。

亨利四世一生結過兩次婚。1599年,他與瑪格麗特女王離婚,瑪格麗特女王沒有孩子。次年,他與來自意大利貴族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任王後瑪麗・德・美第奇結婚。他有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長子路易十三繼承了王位。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