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黃渤一起"向海回歸"身在海邊的我們如何藝術地重新發現海洋?

青島晚報 2024-04-08 09:41:26

黃渤創作的《濁浪》關注海洋環保。

“向海回歸”特別設置了閱讀區,讓普通觀衆互動進入展覽。

策展人與部分參展藝術家探討“海洋、島嶼、共生”。 本版圖片由西海美術館提供

黃渤把自己小時候遊泳的經曆,融入了藝術創作,于是有了作品《濁浪》。清明假期,這組作品在西海美術館“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中展出,衆多觀衆透過這位青島籍演員的另一種藝術表達,關注到海洋環保問題。

在具有深厚海洋文化的青島,在臨海而建的西海美術館,迎來這場“向海回歸”並非偶然——這場展覽是西海美術館的“可持續的海洋”主題藝術項目的首場。西海美術館創始人孟憲偉表示,這也是強調西海美術館的“在地性”,發揮美術館對青島海洋文化發展的職能,以藝術爲媒介的方式,爲青島海洋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文化藝術活動來傳播海洋文化,激發公衆對海洋的興趣和保護意識。”

海,是青島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藝術,並不是遙望的“海那邊”。跟著策展人、藝術家的解讀123,我們都可以藝術地重新發現海洋。

深度理解“人類世海洋”

“海洋被奉爲生命的起始和源頭,萬物也終將回歸大海。”策展人祝羽捷認爲,在氣候變化與環境危機前線的海洋,亦反映著複雜難解的全球治理問題。“藝術與海對話,探討人類與海洋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向海回歸的藍色人文轉向,正是爲了校對我們在人類世中對海洋及與海洋關系的認知與理解,爲當下我們面臨的難題帶來啓示。”

在祝羽捷對展覽的闡釋中,首先要重新理解“海洋”。在人類世背景下的海洋,不是供人類穿越和征服的空白空間,而是粘性的、本體論的、深不可測和超越人類認知的整體存在。這種空間範式研究的轉向被賦予各種名稱,諸如“藍色人文”“海洋人文”和“批判海洋研究”等,發展到“藍綠資本主義”“濕本體論”“海洋本體論”和“水本體論”“後人類主義的‘超越人類的水共地’”的深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洋不僅是跨國資本和航運的通道,也成爲了大批塑料廢物的承接地、氣候變化的顯著標志和曆史變遷的推手,默默地爲人類和家園消化和處理危機。“重新設想人類世海洋,本次展覽彙聚了全球二十余位當代藝術家對海洋現狀的深刻反思與創作實踐,共同探討了二十一世紀海洋的不穩定性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和思想範式轉換。”

黃渤等藝術家的藍色敘事

《濁浪》源于黃渤小時候在海邊遊泳的經曆。黃渤在他的藍色敘事中回憶往事,“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海裏時常有玻璃瓶、塑料袋,輪船泄漏的原油……”後來有機會抵達更澄澈的海,由此也萌生出創作《濁浪》的想法。他去海邊拾撿海洋垃圾放入《濁浪》裏,“在世界的各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濁浪是現實存在的,是一種警醒。”黃渤使用真實的海洋垃圾進行藝術創作,以正視人類活動對自然所帶來的汙染與破壞。

“島嶼並不是完全浪漫的,而是可能處處存在危機,海洋也是琢磨不定的,無論是環境還是生物。”藝術家麻劍鋒在《金枝島》系列使用了很多紙殼、塑料布等工業垃圾和再生品,通過切割、組合編織出人類對海洋想象的反面——海洋垃圾的紀念品。

藝術家倪有魚在《逍遙遊》系列中,使用舊照片進行拼貼,打破了海與時間的線性線索。在這一系列的拼貼作品中也有上世紀70年代青島棧橋的照片,拼貼的虛構與此刻的現實在流動中相逢。

藝術家胡偉在作品中關注飄散在海洋和島嶼上的生命,《風下之鄉》以虛構和紀實的方式打撈東馬來西亞勞工隱匿的故事。藝術家覃小詩的作品中,島嶼和海洋最重要的意義是連接,是藏寶圖,是海盜與傳說,是各種記憶碎片的聚寶盆,是陸地上沒有家的人爲自己創造的家。

藝術家們通過跨學科研究,構建了豐富的海洋語法,呈現從環境危機到藍色敘事的多重視角。

“向海回歸”的青島思考

“向海回歸”特別設置了閱讀區,集結了200余本與海洋相關的書籍及繪本,通過展現人類對海洋的豐富想象和不斷研究,將展覽的主題延伸至展覽空間之外,爲觀衆提供更多可持續探索的角度和方向。其中,就有青島作家盛文強的《漁具列傳》。作爲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強近年來致力于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研究,漁民口述史、海洋民間故事的采集整理,以及海洋文學的跨文體寫作實踐。對于這場展覽,盛文強認爲:“向海回歸,是對內陸文化心態的悖反。作爲世界的連通器,海不停地運動,不停地閃爍光芒。相較之下,農耕時代的因循和封閉顯得尤爲局促。”《漁具列傳》是盛文強所著的關于漁具及海洋文化的筆記體小說,“漁具並不僅僅是工具,它們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在他筆下,每一件漁具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漁具本身,就是說故事的人。

青島電影學院導演系副教授、青島藝術家崔琳琳,一直在家鄉尋找海洋文化的當代影像表達:“融合影像、藝術、海洋元素,打造出青島標簽。”她認爲,海洋文化不僅涵蓋了海洋生態、海洋科技、海洋經濟等方面,還包括了人類對海洋的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思考和表達。“向海回歸”展覽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表達,展現了海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喚起了觀衆對海洋的關注和熱愛。“‘向海回歸’展覽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海洋、思考海洋文化建設的契機,對于青島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啓示意義。青島可以借鑒展覽的理念和經驗,通過舉辦類似的文化活動,加強海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推動青島成爲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崔琳琳說。

觀海新聞/掌上青島/青島晚報 記者 賈小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