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火與人氣如何兩旺?福州長者食堂運營模式探訪

福州日報 2024-05-09 09:20:57

10元享一葷兩素一湯、中午食堂下午學堂……福州是全國較早開始搭建長者食堂助餐服務體系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長者食堂584家,實現五城區和各縣(市)政府駐地街道(鄉鎮)的社區全覆蓋。在這個過程中,福州的長者食堂遭遇了哪些挑戰?又探索了哪些可複制推廣的經驗?連日來,記者走訪了福州多家長者食堂、養老機構,探尋竈火與人氣如何兩相旺的運營模式。

長者食堂菜品衛生、價格實惠,老人紛紛誇贊。記者 包華攝

反差

長者食堂的“冰火兩重天”

中午11點,鼓樓區安泰街道烏塔長者食堂後廚的飯菜飄香,迎來一天中客流量的高峰期。70歲的王依姆是這裏的常客,在她眼裏,烏塔長者食堂食材新鮮、菜品豐富、價格便宜,而且離家近,走路幾分鍾就到了。

烏塔長者食堂依托五星級養老機構安泰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開設,因鄰近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州市第七醫院,人流量大。安泰照料中心工作人員錢加貝表示,食堂每日入店用餐達200人次,除了老人外,一些來醫院就診的市民會順路過來堂食,也有周邊社區的居民慕名而來。

但在距離烏塔長者食堂不到兩公裏的靈響長者食堂,生意卻並不樂觀。中午12點,靈響社區長者食堂餐廳大門緊閉,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內部擺放了2張桌子,8個位置,場地十分有限。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靈響長者食堂依托中央廚房配餐,剛開業時點餐的老人還比較多,現在每天只有一兩個人預訂,餐廳基本未開,大家取了餐就走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倉山區建中社區。“社區老年人口相對較少,對于配餐的需求量不大,所以需要提前一天預約,再從附近的中央廚房進行統一配送。”現場工作人員表示,由于需要到現場憑“銀齡卡”預約,所以社區很少接到老人的配餐訂單。

在走訪過程中,不少社區老年人反映,部分長者食堂用餐要提前預訂,第二天臨時有事吃不了就會浪費,所以更願意去線下點餐的長者食堂就餐。

長者食堂“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並非福州獨有。2023年以來,長者食堂開門迎客和關門停業的消息頻頻出現。據公開信息,北京、西安、沈陽、杭州等多地都出現社區食堂停止經營,其中暴露的問題應該得到正視。

菜品按照老年人健康烹煮,少油少鹽。記者 包華攝

考驗

厘清可持續經營的三筆賬

一邊是長者食堂良好的社會效益,一邊是維持運營帶來的壓力,想要實現持久發展,背後有三筆賬需要厘清。

第一筆是老年人的“觀念賬”。

部分長者食堂門庭冷落的一個直接原因,是來吃飯的老人沒有預想得多,這和部分老人的消費習慣、消費觀念有著很大關系。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老年人普遍比較節儉,消費能力和欲望不高,對于一日三餐未必舍得花錢。在廣大農村,這一現象更爲突出。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老人更在意食材的品質、口味,低價反而很難對其産生吸引力。

第二筆是長者食堂的“穩定賬”。

便宜,是老年食堂主要特征之一。爲了推動長者食堂長效經營,市財政按照每個點5萬元~60萬元的標准,給予建設補貼、租金補貼和市級示範補貼,盡管如此,不少長者食堂依舊有著經營的隱憂。

“烏塔長者食堂每月人工成本3.6萬元、水電費1萬元、食材成本6萬元,還不算房租等費用,現在每月營業額約10萬元,即便有政府補貼,也常常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錢加貝對記者坦言,如何在保證公益的基礎上做到微利,機構一直在探索。

由福建省長青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長青頤養園運營的長者食堂,也出現了同樣的困境。該公司在晉安區新店鎮共運營17家長者食堂,1家作爲中央食堂,向其余16家配送,受到不同地理區位、配餐方式的影響,客流並不穩定,僅能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筆是長者食堂的“均衡賬”。

相比城市,農村土地廣闊,人口居住分散,老年人口的助餐條件更薄弱,現有長者食堂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目前,大部分農村長者食堂主要靠“政府財政扶持+社會愛心力量支持”,市場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度遠遠不夠。

“長者食堂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不能一味地依靠財政補貼,比拼福利。”市人大代表陳長欽是福州長者食堂建設工作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看來,長者食堂首先要解決城鄉高齡獨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飯難”的剛性需求,把財政補貼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破題

以更大視野提供更優服務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運營情況較好長者食堂存在一個共性——創新經營業態、優化餐食供給,吸引全年齡段消費者用餐。這也意味著食堂不只服務老年人,也對外營業,增強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性經營。

鼓樓區慶城長者食堂在“老少通吃”上下足功夫。“最近,我們推出兩種菜譜,一種味道清淡不油膩,適合老年人;一種口味豐富多樣,適合年輕人。同時實行錯峰用餐,中午11:30後面向社會群體開放。”慶城社區黨委書記陳綠漪介紹。

在附近工作的小李就是慕名來到長者食堂用餐的年輕人。“外賣吃膩了,來長者食堂吃飯感覺很新鮮,菜品幹淨衛生,味道也不錯。”小李連連點贊。

長者食堂要辦好,還得將其置于更大的視野中去看。慶城長者食堂、烏塔長者食堂、中山長者食堂等開始突破線下局限性,不僅在美團外賣、餓了麽平台開展送餐業務,還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挖掘周邊資源,爲附近商企、學校以及其他長者食堂提供配餐服務。

中山長者食堂采取“長者食堂+托管”模式,每日爲樓上托管中心80多名孩子提供新鮮飯菜;慶城長者食堂與青少年宮簽訂協議,每日爲其配送餐食50余份,同時,爲周邊街道的長者食堂加餐配送200余份。“現在每日用餐量達到400多人次,這個月經營狀況逐漸好轉,處于微利狀態了。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前來就餐,爲長者食堂帶來人氣。”陳綠漪說。

想要讓更多老人按時吃上熱乎飯菜,不僅要靠政府“有形的手”掌舵,更要想辦法激活更多的愛心力量。

長樂區鶴上鎮東平村的萬年青長者食堂正是依托在外鄉賢、社會熱心人士和組織等公益力量打造,食堂的收支情況也在微信公益群內公布,方便村民監督管理。附近的真情老人公寓以共建的形式,讓工作人員組成志願團隊,助力食堂運營,大大降低了食堂的人力成本,實現了長者食堂的長效化運營。

“一些低齡老人看到我們很忙,也會自發行動起來,給腿腳不便的老人送餐。”志願者何秀娟說,她非常喜歡這種互幫互助的溫馨氛圍,有空就會過來幫忙洗洗菜、做做衛生,不僅收獲了幫助他人的快樂,也收獲了許多“忘年交”。

眼下,“銀發潮”呼嘯而至,妥善處理老齡化社會的各項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經得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把惠民好事辦實、辦長遠,才能折射民生改善的溫度,真正贏得民心。(記者 葉欣童 見習記者 傅亦靜)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