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幾乎崩潰,爲何短短二十年又能重新崛起

探史這些年 2024-05-16 02:21:14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最爲殘酷的一場大戰,德國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與一戰不同的是,二戰後德國的原有政府幾乎被完全摧毀,德國徹底失去了自主權。甚至在戰後被美蘇英法“一分爲四”,成爲了四塊占領區...

(二戰後德國,遍地難民)

一、破冰

1949年,英美法的三塊占領區合並爲了聯邦德國,而蘇占區則成立了民主德國。同年聯邦德國舉行了首次總理大選,阿登納當選聯邦德國首任總理。西德名義上獲得了自主權,但是《占領法規》卻爲占領國保留了部分的“特殊權力”。

其中包括在立法,行政,經濟以及外貿上對聯邦德國保有“監督權”。另一方面,占領國有權對聯邦德國的軍事,工業進行拆遷,聯邦德國必須予以容忍。聯邦德國的某些重要工業門類,例如鋼鐵,化工和船舶制造,必須受制于占領國規定的生産限額。

可以這麽說,只要這些規定存在,那麽聯邦德國根本就不具備發展起來的可能性,而這些規定甚至被占領國強迫寫入了聯邦德國的《基本法》。當然,聯邦德國也並非全無可能廢除這些法條,聯邦德國只需要得到全部占領國的允許就要可以了。

最離譜的是,聯邦德國並沒有外交權,沒有和其他國家建立領事級以及大使級的外交關系,也就是說聯邦德國,必須通過占領國才能與他國進行外交。德國如果想要再次崛起,甚至說想要獲得一個正常國家的正常發展,就必須要求占領國廢除這些不平等協議,這是德國崛起的基礎。

(西德首任總理阿登納)

事實也的確如此,就在阿登納上台的兩個月後,他就和英美法三國達成了《彼得斯貝格條約》,幫助聯邦德國獲得了一個正常國家應有的權利。但是想要破冰並非沒有先決條件,西德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了一個合適的地點,這才有了之後幸運的故事。

事實上在1944年的時候,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對處置戰後德國的要求是完全摧毀德國的工業,將德國變成一個徹底的農業國。德國的市場全部歸英國,德國的工業設備全部歸蘇聯,德國將會永遠失去發動戰爭的能力,法國獲得了安全,一舉三得。

戰後蘇聯對德國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大拆遷,東德的幾乎全部工業設備都被蘇聯打包帶回國了。但是這些工業設備被拆除之後,卻無法在蘇聯完成組裝,因爲德國的工業設備都是因地制宜制造的,對場地和技術要求都很高,這也使得這些設備最終成爲了一堆廢鐵。

因爲蘇聯人滑稽的結局,西方放緩了對西德的工業掠奪,但是他們只是在找方法,並沒有放棄對德工業掠奪。但是1946年的寒冬導致大半個歐洲陷入饑荒,次年希臘爆發了革命。美國擔心德國成爲下一個革命爆發的地點,因此便和英法一起終止對德非工業化。

(戴高樂對阿登納很友善)

西德漸漸的從一個掠奪對象,變成了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西方不僅不能繼續掠奪西德,甚至還要支援西德。這也就是西德被列入《馬歇爾計劃》的原因之一,當西德被融入戰後西方經濟體系之後,自然也意味著西德成爲了西方的盟友。

當然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美蘇爭霸已經成爲了主旋律,德國重新崛起的“風險”已經變得不再那麽重要了。而這,也是《彼得斯貝格條約》的基礎,自此之後西德便成爲了一個正常國家,具備了重新崛起的先決條件。

二、教育+法治

德國是這個世界上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而德國在工業革命時期的逆風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教育的作用。一戰前的德國不同于法國,法國是一個工業化的農業國,但是德國卻是一個城市化的工業國,歐洲數量最多的産業工人使得德國立足于不敗之地。

(孩子就是希望)

在一戰結束之後,一窮二白的魏瑪共和國也沒有窮教育,德國並沒有因爲一戰的失敗而淪爲一個“文盲國家”。二戰結束之後,德國雖然損失了大量的人口,而且德國的工業也遭到了破壞和掠奪。

但是因爲德國幾乎人人受過教育,所以有知識懂技術的德國人依然還很多。雖然工業設備被掠奪,但是德國人知道如何重新生産設備,德國依然有著從頭再來的機會。戰後蘇聯對東德的大規模掠奪,使得上千萬東德難民湧入西德。

這些東德難民中有技術工人,有科學家,還有廉價的受過教育的産業工人,他們爲西德的重建建立了人力基礎。爲了制造更多的技術人員,西德政府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從6歲到18歲教育免費。

(德國工人)

上大學也能夠享受無息貸款,當時大約三分之一的西德大學生因此受益。同時西德實行了雙軌制教育,使得很多學生能夠一邊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企業和工廠裏實踐,順便養活自己。教育上的發力,使得德國的技術水平得以迅速恢複。這一現象在當時的西德,被稱之爲“智力革命”。

在戰前的德國,奔馳,法本化工,西門子,克虜伯,萊茵金屬等寡頭控制著德國經濟和市場的方方面面。這些寡頭雖然幫助德國統合了工業生産,使得德國經濟在當時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但是他們對德國的經濟壟斷同時尾大不掉,使得德國的經濟並沒有多少抗風險能力。

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這種法團壟斷經濟使得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麽生存空間。但是在戰後,西德總理艾哈德推進頒布了《反對限制競爭法》也就是“卡特爾法”,其恢複了德國的市場活力,德國中小型企業的權益得到了保障。

(如果說阿登納是西德政治的塑造者,那麽艾哈德就是西德經濟的締造者)

而德國自從普魯士時代一直到二戰結束前,那種政府對于公民幾乎無限制的幹預權也得到了限制。依法行政,在西德第一次成爲了現實。當德國的法律被進一步完善之後,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也就獲得了進入德國的勇氣,德國的經濟開始緩步恢複。

但是此時的德國,還需要一個對外的市場才能夠真正的實現騰飛,而這個市場則是德國百年來的老對手,法國帶來的。

三、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德國“經濟奇迹”

二戰後的法國其實和德國的情況非常的類似,如果說二戰後戰勝國對德國實行了毫無人道的工業掠奪,那麽二戰期間德國對法國的掠奪只能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戰後的法國,同樣也是一片廢墟,甚至是四大戰勝國中情況最爲嚴酷的一個。

(歐共體)

此時單靠法國一個國家的能力,幾乎可以說已經沒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性了,法國很有可能在戰後成爲一個二流國家。那麽如果法國想要破局,那麽就不能走傳統的思路。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提出了“歐洲一體化”的構想。

1951年,法國,西德,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意大利六個國家共同簽署了《煤鋼聯營集團條約》,歐洲從此走向了一體化的道路。

而德國的工業制成品還有鋼鐵,也得到了銷路,法國的農産品也被銷售到了充滿饑餓的德國,意大利在得到了廉價的優質鋼鐵之後,依靠生産高端汽車和“老頭樂”賺得盆滿缽滿,意大利車甚至一度占據美國高端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意大利老頭樂)

歐洲一體化,是一個沒有輸家的大膽嘗試。1958年,六國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在歐洲市場實現正向內循環之後,歐洲內的很多國家開始對外發力,在前期獨領風騷的其實是意大利,其戰後恢複速度甚至一度高于西德。

意大利的很多廉價工業産品,還有意大利汽車也在美國市場廣受好評,但是意大利的“市場入侵”卻引起了美國的警惕。美國很快就開始利用意大利內部政局的不穩定性,開始場外打擊意大利,最終導致意大利含恨退出美國市場,而意大利根深蒂固的南北結構性矛盾,也立刻葬送了意大利,不久後的日本也重蹈意大利的覆轍。

摸著意大利和日本過河的西德意識到了美國市場的殘酷性,于是西德采取了出口分散性戰略,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也使得西德並沒有引起美國的攻擊。同時德國也並不限制進口,這也使得德國和美國之間不會出現日本和美國那樣的矛盾。

(德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德國“經濟奇迹”持續迸發活力。從1955年-1970年石油危機爆發之前,西德每年保持平均5%的經濟增長。1950年西德國民生産總值爲981億馬克,1973年這個數字爲9262馬克,同比增長8.4倍。

戰後初期的德國是一片土崩瓦解的焦土,但是僅僅二十年之後,尚未統一的西德就成爲了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就這一點而言西德經濟無愧于“奇迹”二字!

(網絡圖片)

參考資料

胡丹.聯邦德國走向騰飛與獨立的破冰之旅——《彼得斯貝格協定》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家, 2013(4):4.

譚潇寒.二戰後日本德國崛起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啓示[J].商業時代, 2011(9):45-46.

胡榮華,胡靜.二戰後德國的崛起及其原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7(11):228-228.

奇迹背後的隱性作用力 ———論教育對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作用.[J].第 7卷 第 3期 2005年 9月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