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爲人知的日軍“五號作戰”計劃出兵50萬三個月占領重慶

文叔逗號 2024-05-14 22:26:26
前言

1944年豫湘桂會戰是我們都很熟悉,日本稱之爲“一號作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尾聲之戰,在研究網絡資料時,我們會發現對這場戰役的評價通常都是對國軍的指責。國民政府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竟然讓戰局走向了失敗,這不僅對政治和軍事聲望造成了嚴重打擊,還影響了戰後的一些重要事態。

但大家有所不知的,在“一號作戰”之前,日本其實還有一個更加喪心病狂的“五號作戰”,其目標和“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猖狂,但最終爲什麽沒有實施呢?今天文叔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場有點類似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五號作戰”。

1942年日本的侵略範圍達到巅峰

豫湘桂會戰之前,從1941年到1944年,中國戰場上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和戰略行動,這些都是一號作戰或豫湘桂會戰的前奏。我們需要了解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制定的戰略,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場戰役的背景和意義。

讓我們回顧一下,追溯到1941年。對于當時的抗戰來說,這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時刻。爲什麽這麽說呢?因爲1941年,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這一事件引發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讓中華民國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抗戰可以說是在兩個前線進行,我們姑且稱之爲西線戰線和東線戰場。

西線戰場是指在1941年,日本發動南方作戰的同時,也向東南亞進軍。這一行動,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滇緬公路,這條連接緬甸和雲南的交通線。爲了保衛這條關鍵的交通線,中國不得不派出部隊遠征出國,因此形成了遠征軍。我們可以將遠征軍的戰線稱爲西線。

但是,不要忘記,中國的抗戰早在1937年就已經爆發。到了1941年,日軍已經占領了大片中國領土,這些駐華日軍仍然在與國民政府作戰,形成了東線戰場。

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到了1942年,情況是怎樣的呢?爲了支持南方作戰,日本需要調動11個師團,大約25萬人的兵力。然而,日本無法直接從本土調動如此龐大的兵力前去作戰。因此,他們計劃從其他地區調動部分軍隊去支援南方作戰。到了1941年年底,日本總共有51個師團,其中22個師團在中國作戰,也就是說,近一半的日軍駐紮在中國戰場上。這些師團是日本軍隊的全部。

中國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扮演著極爲重要的角色。有人常說,日本深陷于中國的泥潭,這一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想象一下,你有一半左右的軍隊困在中國,而在這片泥潭裏要分出勝負,可謂不易。如果撤軍的話,一旦國軍反撲,將原本失去的領土奪回,那損失不就得不償失了嗎?

1941年,日本共有51個師團,其中22個在中國戰場。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師團分別駐紮在滿洲、太平洋地區以及日本本土和朝鮮半島。滿洲的13個師團主要是爲了防備蘇聯的進攻,而南方作戰需要動用11個師團,因此日本需要將部分軍力從中國調離,投入到南方戰場。

日本原本以爲南方作戰會非常艱難,因爲他們將要面對美國和英國,特別是英國在東南亞殖民地擁有相當規模的軍隊。例如,新加坡駐有的英軍就有十多萬人。相比之下,日本僅有28萬人的兵力要面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進攻,可謂兵力分散,戰況艱苦。

然而,日本的軍隊在東南亞戰場上屢創紀錄。比如,他們征服了離中國最近的香港,原本認爲需要數月時間的攻占工程卻在不到一個月內完成,因爲英軍投降了。新加坡也是如此,英軍面對戰況不利後整體投降。菲律賓的麥克阿瑟曾說過“我會再回來”,這是因爲他被迫離開,所以他才要再回來。因此,日本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征服了整個東南亞戰場。

若我們深入研讀二戰曆史,會發現日本所謂的珍珠港偷襲之後,迅速展開了南方作戰。而這場南方作戰並不只是朝向南方,而是涉及到許多不同的方向,比如B、C、E、G、H、M、R、Z等多個作戰計劃,涵蓋了英國所屬的婆羅洲、印度尼西亞、香港、馬來半島、關島、荷屬東印度、菲律賓、俾斯麥群島,甚至包括珍珠港在內。因此,這場作戰的範圍是非常廣闊的。

當時的盟軍處于一個不想擴大戰事的狀態,因爲歐洲戰場已經處于緊張局勢之中。所以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會盡量守住,如果無法守住,也不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日本采取的主動攻擊方式對盟軍來說是一種措手不及,進攻十分順利。一時間日本的對外侵略達到了頂峰,野心也更加龐大。

五號作戰直指重慶 出兵百萬

到了1942年,駐華日軍開始考慮是否可以一口氣解決整個中國戰場的問題。于是,他們提出了兩個作戰計劃。第一個是五十號作戰,旨在進攻當時還由國民黨軍隊控制的陝西。第二個是五十一號作戰,考慮進攻國民政府的軍政核心地帶四川。這兩個作戰計劃的主要目的都是爲了一舉擊倒國民政府。經過一些研議後,他們決定將這兩個作戰計劃合並爲五號作戰,以簡化和統一命名。

1942年9月,日本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參謀總長杉山元,對“五號作戰”的有關問題,上奏了裕仁天皇,當即得到了批准。該計劃之主要內容爲:

日軍主力從西安、武漢地區,分兩路發起進攻,擊潰中央軍主力,進入四川,攻占成都、重慶。

第一階段:于1943年的春季以後,一部從山西省突破封鎖渡過黃河,攻占西安奪取關中平原,前出漢中。

一部由河南的開封攻向老河口,然後沿漢水向西至安康地區。分路越過大巴山,前出至四川省北部的達縣一帶。再一支從湖北宜昌,沿長江兩岸向西推進,占領四川省東部的萬縣地區。形成對成都、重慶正面的戰役進攻態勢後,即在上述地區進行約一個月的休息、整頓。

第二階段:攻占成都、重慶。

爲了實施這場五號作戰,需要集合約50萬部隊。爲此駐華日軍提出了一些要求。他們表示,按照目前駐華日軍的人數,他們無法獨立完成這項任務,因此需要加派人手。爲此,他們從滿洲調動了大約18萬人的部隊進入中國內地增援,同時還從日本本土、朝鮮和台灣抽調了12萬人,總計約30萬人的征兵。這樣一來,駐華日軍的人數將達到約97萬人左右。

而當時的國軍規模相當龐大,可能超過了百萬,甚至幾百萬。然而,國軍的素質與日本部隊相比毫無可比性,這一點需要強調。我們之前已經提到過,國軍平均每人只有兩發子彈,而面對日本部隊,最精銳的德式師的交戰比率也是4:1,即需要四個國軍士兵才能與一個日軍士兵抗衡。因此,即使日本有97萬人的軍力,如果用合理的數字來計算,中國軍隊可能需要出動超過四百萬人才能與之匹敵。然而,問題是中國是否有這麽多的軍隊?實際上,部隊的規模是否真的有這麽大還存在疑問。

而即便是抗日戰爭,國軍部隊中仍然有吃空饷的問題,文叔在一部紀錄片裏曾看到一位老兵的采訪,他透露國軍最終存在嚴重的兵員短缺和吃空饷的問題。吃空饷是指軍隊實際人數遠少于報告的人數,但卻要領取全部薪饷的現象。舉個例子,如果一個部隊實際只有50多人,但它卻報告有100人,那麽部隊長官就能從上級領取100人的薪饷,實際上只有50多人領取了薪饷,而剩下的部分被挪用了。

五號作戰胎死腹中

此時的蔣介石當時在什麽呢?他在做這麽幾件事,首先就是蔣介石極力要讓中華民國返回所謂國際一線地位,這可以從1943年他與其他盟國領導人在開羅會議上的照片就是證明。

其次,他著手重建遠征軍,以重新打通滇緬公路。第一次遠征軍行動以失敗告終,而1943年的重建遠征軍則是爲了重新開通這條重要的通道。

另外,五號作戰計劃也最終被國民政府知曉。蔣介石還在國內和遠征軍兩個戰場上做了部署。他意識到駐華日軍制定了滅亡國民政府的計劃,因此他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他派遣了兩位得力將領在關鍵地區擔任重要職務,其中胡宗南將軍負責防守陝西地區。胡宗南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之一,而且年齡最大,因此他在黃埔軍校的學生中有很高的地位。

總的來說,從1941年到1944年,中國戰場的戰略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制定了一系列進攻計劃,而蔣介石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並努力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地位。

如果日本軍隊真的要執行五號作戰,需要在中國投入97萬人的兵力,這是否超出了國軍的抵抗能力,確實存在著一個大大的疑問。國軍雖然規模龐大,但其素質並不出衆,人數衆多也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實際能夠作戰或具備作戰能力的可能有限。但我們必須要強調,這是針對當時的國軍,不能將其與現在的國軍相比較。現在的國軍執行薪饷發放等方面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管理,不會再出現吃空饷的現象。

然而,問題是,駐華日軍提出需要加派人手來執行五號作戰,但與此同時南方作戰也在進行中,而且還需要人手。此外,日本已經與美國開戰,太平洋戰場也需要大量人手支援。因此,要突然調動30萬人手到中國執行五號作戰,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因此,當五號作戰提出時,日軍的大本營一直在質疑這項計劃的可行性。他們擔心,即使能夠戰勝國軍,占領的土地也難以維持治安和交通通暢。更糟糕的是,可能會面臨遊擊隊、民衆或國軍的包抄,導致後方糧道被截斷,局勢更加危險。

因此,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向天皇上奏表示,雖然考慮到派遣軍迅速使重慶政權屈服,並進行進攻四川作戰的有利性,但由于國內外形勢和蘇德戰爭的發展,從戰爭指導和作戰觀點來看,1943年不可能進行五號作戰。簡而言之,就是辦不到,因此建議終止該作戰的准備。這意味著,原本有可能讓駐華日軍大展身手,國民政府面臨重大危機的五號作戰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但是在1941年到1943年之間,日本軍隊逐漸采取了更爲試探性質的攻擊策略。例如,在長沙會戰中,日軍試圖進攻長沙並成功占領了該城市,但隨後主動撤退。他們認爲已經達到了打擊國軍的戰略目標,無需冒著缺糧缺兵的風險繼續占領。

同樣地,在1943年,發生了一場名爲石牌保衛戰的關鍵戰役。石牌位于中國長江沿岸,占領該地可以沿江向西進攻到當時的抗戰首都重慶。日軍派遣軍隊前往攻打石牌要塞,而蔣介石則緊急命令其得力幹將陳誠守住這個據點。國軍精銳部隊迅速派往石牌,由名將胡琏率領。

這場戰役被稱爲鄂西會戰,對國民政府而言至關重要,因爲蔣介石甚至在日記中寫道,這場石牌戰役是抗戰六年中最關鍵的戰役之一。

然而,這場戰役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國軍完全擊敗了日軍。實際上,日本發動這場戰役的最主要目的並非是爲了直接進攻重慶,而是因爲他們在長江河段的一些船只被國民政府封鎖。因此,日本軍隊的戰略目標是將這些船只撤離長江,以解決太平洋戰爭期間的船只短缺問題。因此,盡管國軍成功守住了石牌要塞,但日本軍隊在國軍戰力被轉移後撤出了長江,利用這些船只作爲其它用途的重要資源。

此時日本的戰略並非一味摧毀國民政府,而是更爲保守靈活。在1941年到1943年之間,駐華日軍的侵略行爲明顯減少了許多。這種下滑趨勢主要源于一個因素,即隨著日本在南方和太平洋戰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其軍事資源出現了短缺的情況。

日本不得不不斷調動兵力以支援前線,這導致了駐華日軍的兵力在中國戰場的比例下降。以1941年爲例,日本全部陸軍中有43%的兵力部署在中國戰場,而到了1943年,這一比例已經降至32%。這種下降的趨勢表明日本已經難以在中國戰場繼續進行大規模的作戰。

從原本要打入四川殲滅國民政府,到變成努力摧毀敵人抗戰力量的口號,日軍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部分是因爲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遇到了困難,因此不再有心擴大對中國戰場的進攻。從1941年開始,日軍主要采取守勢,不再擴大進攻,這也是爲什麽陸續出現了許多傀儡政權的原因,因爲他們已經意識到自身資源短缺。

而1944年的一號作戰則更像是最後的一搏,那下一次,文叔也將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一號作戰。

0 阅读:63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