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感科技」獲數千萬Pre-A輪融資,填補仿生嗅覺芯片市場空白|硬氪首發

36氪 2024-05-16 11:10:24

硬氪獲悉,嗅覺芯片研發公司「艾感科技」近日已完成Pre-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清水灣基金領投,華蓋資本、HKX基金、甘潔、高秉強和後浪資本跟投,後浪資本擔任本輪財務顧問,此前投資機構包括嘉立創等。

「艾感科技」成立于2018年,聯合創始人周清峰告訴硬氪,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可商用大規模氣體傳感器陣列芯片供應商,采用香港科技大學最新NHC技術和自有知識産權的NBHive®和NHC-nose®工藝,生産小型化低功耗的氣體傳感器和陣列化的嗅覺芯片。主要産品有NHC單Pixel傳感器模組、2x2和3x3等陣列嗅覺芯片等。

氣體作爲生命活動與工業生産中的核心要素,其狀態參數如溫度、濕度、壓力、流量及濃度的精准監測與控制至關重要。爲此,在涉及氣體處理和管理的場景中,例如汽車電子、環境監測、能源安全管理、仿生機器人,氣體傳感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氣體傳感器是一種將氣體體積分數轉化爲對應電信號的裝置。其基本功能是檢測和測量氣體的成分和濃度,它將氣體信息轉換爲電信號,這些信號可以被操作人員、儀器儀表或計算機系統讀取和利用。據數據統計,我國2022年氣體傳感器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

當前,傳統氣體傳感器行業呈現市場碎片化、供給落後于需求的局面。

行業內尚未形成全面、統一的氣體傳感器設計、生産和測試標准,導致不同廠家生産的傳感器性能參數各異,互換性和兼容性較差。

此外,市場對小型化、多氣體集成的氣體傳感器需求日益增長。然而,在保證傳感器原有性能的同時實現小型化,並將多種氣體檢測功能整合在同一傳感器上,涉及複雜的微納制造技術和新材料研究,目前對現有氣體傳感器的傳統技術(比如電化學、紅外等)來說仍然是一大技術瓶頸。

爲了解決既有氣體傳感器市場碎片化、性能差異大、無法實現多氣體集成的局面,「艾感科技」給出了全新的技術方案——NHC技術。

NHC技術以三維多孔材料爲基材,極大的比表面便于設計氣體傳感器陣列,實現高選擇性、多種類氣體的同時測量,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精准測量空氣中的有毒有害及易燃氣體,構築全方位立體的空氣或氣味監測網絡。

針對存量市場,基于NHC技術,「艾感科技」自主研發NHC甲烷氣體傳感器和TVOC傳感器,建設1x1單pixel器件的大批量産線和2x2嗅覺芯片的小批量産線,已獲穩定客源。

值得一提的是,與市面上既有半導體硅基工藝不同,三維立體結構使得器件小型化和陣列芯片化成爲可能,突破傳統半導體技術的瓶頸,只做增材加工,剔除減材加工步驟,節省光刻等高成本步驟,不受芯片産能制約。相比現有MEMS硅基半導體産線成本可節約1倍以上,大規模産線成本降到1000萬以內。

從已實現場景來看,兩款氣體傳感器可廣泛應用于智慧家具與室內外空氣質量監測、工業廢氣監測、可燃氣體安全監測、畜牧養殖空氣監測和食品保鮮等多種場景。

在存量中開拓增量,「艾感科技」還將目光放到了仿生嗅覺芯片市場。繼視覺、聽覺、觸覺後,嗅覺是目前最具開發價值的感官,然而,彼時國內在這一塊仍是空白。

據「艾感科技」介紹,2021年公司成功突破原有氣體傳感器單一氣體的限制,創新AI氣味算法開發出全球首款高集成度“仿生嗅覺芯片”。其性能、成本、體積、集成度均優于傳統片外PCB級氣體傳感器陣列和MEMS半導體片內陣列嗅覺芯片,目前在市面上還未有同類競品。

這也使得嗅覺芯片能第一次有機會應用至智能電子設備終端,將氣體傳感器拓展至百億級增量市場空間,可逐步實現全面嗅覺數字化。未來,「艾感科技」將進一步開拓能源安全、汽車電子、具身智能等新場景。

團隊方面,核心團隊成員主要爲香港科大教授及博士,在納米基材、氣敏材料和芯片器件結構等方面有20多年的積累。聯合創始人範智勇爲港科大智能傳感器中心創始主任, 曾在國際頂刊發布論文超230篇。

當前,「艾感科技」將啓動A輪融資,本輪投資將主要用于嗅覺芯片項目的商業化落地。

投資人觀點:

嘉立創投資負責人劉卓琛表示,近年來,隨著物聯網、5G等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拓展,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感器作爲數據采集的關鍵元件,其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也催生了許多新的應用場景。特別是在工業自動化、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等領域,傳感器的需求持續增長,爲産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氣體傳感器領域,之前國內的廠商整體技術水平相比國外的同類産品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艾感科技範教授團隊首創的3D納米蜂巢技術路徑,顯著提高了單位比表面積,大幅度提高了産品精度的同時降低了功耗,使得産品向小型化,陣列化以及AI化成爲了可能,我們看好艾感科技未來的商業化路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