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塑造文化發展新動能大力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

文旅中國 2024-05-08 16:15:44

文物資源數字化,是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新時代以來,文博行業深刻把握數字化變革方向,積極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創新展覽展示,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領略文物風采,感受文化魅力。新征程上,我們要強化數字賦能,大力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探索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豐富優質文化供給,激活文化消費潛力,促進文物資源禀賦有效轉化爲文化發展的新動能。

推動文物資源轉化爲雲端文化新供給。“雲”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正在政務、工業、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中加速普及,也深刻影響了文物領域,愈來愈多的博物館開始“觸網入雲”。“雲”的應用,爲文物資源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讓“雲遊博物館”日漸成爲人們文化生活的新方式。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揮“雲”的技術優勢,深入推進文物資源向線上拓展、向雲端延伸,形成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文化産品供給,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爲此,要加強文物資源數據庫建設,全面展開文物數字化采集,加快推動海外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同時加大文物資源基礎信息開放力度,讓珍貴的文物資源成爲數字化時代實現文化再發展、藝術再創造的深厚源泉。要大力發展雲展覽、雲策展,推動優質展覽和文物資源“上雲”常態化、機制化,加強館際之間的交流協作,共同策劃文物的“雲端”聯展巡展,推出更多公衆喜聞樂見的線上精品展覽。要鞏固壯大雲教育、雲導覽,組織文博單位、研究機構和文史專家深入挖掘和闡發文物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開展多元化、多樣化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活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文物資源轉化爲數字文化新業態。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叠代演進,不僅促使了線上文化的誕生與繁榮,也爲傳統文化産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源源動力,文化數字化日益融入各領域全過程。在各個細分領域中,文化新業態競相湧現,文化消費新場景相繼解鎖,人們對文化産品品質、文化服務體驗等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這爲文物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曆史條件下,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需要聚焦文化市場需求,促進文物資源與數字技術協同推進、深度融合,不斷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發展數字文化産業新型業態,釋放文化消費新潛能。面對方興未艾的數字藏品市場,我們應繼續發揮數字藏品傳遞文物價值的新載體作用,同時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正規授權方式利用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創新創作,加強創作、發售過程中的質量審核和風險防控,確保數字藏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我們還應積極推動文物資源跨界聯動藝術設計、演藝影視、遊戲動漫等不同領域,不斷賦予文物資源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推出更多承載中華文明、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産品,譜寫中華文化當代華章。

推動文物資源轉化爲智慧文旅新模式。在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加強跨産業融合發展如“文化+旅遊”“文化+金融”“文化+貿易”等,是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作爲文物典藏、陳列以及研究的主要場所,博物館等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重要的文化地標,更是備受遊客青睐的旅遊目的地。因而,擁有文化旅遊雙重屬性的文物資源,成爲了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的天然契合點。我們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疊加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力智慧文旅新賽道,培育沉浸式體驗新模式。對此,可以定制虛擬數字人,以文物信息爲基礎,構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互動技能,廣泛應用在展廳導覽、藏品解說、科教互動等場景,呈現立體、生動的智慧文物展示體系,全面提升人們的觀展體驗。同時,開發沉浸式體驗新空間,依托旅遊景區、休閑街區、工業遺産、博物館等場所,融入智慧科技和內容創意,打造集視、聽、觸、感于一體的曆史空間,讓人們仿佛置身文物原境與遺址原貌,直觀感知、參與和探索中華文明,實現跨越時空的文化互動和文化共鳴。

(作者系湖北大學商學院講師)

責編:勾曉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