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跟漢獻帝不相上下的死局,崇祯帝怎麽樣做才能破局?

宋安之 2024-03-01 20:26:47

曆史沒有假如。

不過基于史實的適當假設,可以更加深入分析當時的曆史,更可以爲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檢面對的死局有多難呢?

簡單來說,就是兩線作戰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等各路農民起義軍,外有關外以清太宗皇太極爲首的大清政權。

更要命的是,他接手的還是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財政崩潰,邊關軍隊長期沒有軍饷可發,像西北邊軍在明末是長達30多個月都沒有發饷銀。

軍隊無饷,導致軍隊戰鬥力大幅下滑,畢竟軍饷都不發,誰願意替你賣命呢,更是造成軍隊經常性嘩變,甚至是面對敵人不戰而降。

龐大的官僚系統也是爛透了,“高效廉潔”4個字是一字不沾,取而代之的是內鬥爲先,貪汙腐敗常見,結私營黨是常事,軍國大事面對個人的利欲熏天是不值一提。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是屢戰屢敗,使得關外後金(大清)攻城略地越做越大,皇太極是統一了關外,降服了漠南蒙古,最終稱帝。內部李自成更是直搗黃龍,是攻破北京逼死崇祯帝,而抛棄了崇祯帝的官紳階級並沒有如想象中成爲新朝的“從龍功臣”,反而是享受了“追贓助饷”的待遇,是被大規模的查抄家産。

崇祯帝面對的局面,是近乎無解的死局,堪稱地獄難度級別的。

他翻盤的難度,可以說是僅次于漢獻帝,畢竟漢獻帝在位時東漢已經名存實亡,從登基開始就被架空,面對的又是曹操這種不世出的枭雄。

可以說誰坐在他的位置上都翻不了盤,即使使出斬首行動都沒用,因爲即使曹操被殺,背後的利益集團也不會善罷甘休,而連權臣都解決不了,更不用說有其他作爲。

當然漢獻帝對比崇祯帝,還是有著明顯的優勢,那便是他雖然沒有翻盤成功,做了亡國之君,但漢朝滅亡,只是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他還是能保全性命,能得以善終的。

而崇祯帝就不一樣了,他失敗了就是死。因爲漢獻帝那個時代,大家都講點禮儀,即使奪了你的江山,也不會殺你,會給你封個王爵、公爵什麽的,還會給你一小塊封地,讓你余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而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殺死讓位的晉恭帝司馬德以後,曆朝曆代的亡國之君多是不得善終,新的皇帝往往是要斬草除根,所以崇祯帝如果破不了死局,即使不自缢,也沒有活路可言。

不過崇祯帝面對的雖然是死局,但還好的是,相對漢獻帝來說難度低一些,因爲雖然局面糟糕至極,但是崇祯帝還是有著一定的實權,有著一定的自主權。

所以綜合來看,崇祯帝與漢獻帝面對的局面是不相上下,漢獻帝雖然翻盤無望,但能保住性命。崇祯帝雖然擁有一定實權,但沒有力挽狂瀾,只要國亡,那麽肯定死路一條,只不過區別在于,自己可以選擇死法,所以他選擇有風骨的自缢殉國。

那麽崇祯帝怎麽樣做才能破解死局呢?

客觀來說,崇祯帝面對的可謂是一個無解的死局,明末之所以有著那般局面,重點在于王朝經過200多年時間,各種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局面,可謂是積重難返,是覆水難收,那種死局沒有那麽好解決,真那麽容易力挽狂瀾的話,那就沒有那麽多改朝換代了。

不過崇祯帝倒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這種局面,使明朝再延續個幾十年,這還是有很大可能的。

崇祯帝面對的難題其實有3點:一是國庫空虛,財政崩潰,是沒錢發軍饷,使得軍心不穩,並且對軍隊的控制也明顯減弱。二是龐大的官僚系統腐敗至極,結黨營私,個人利益爲先,導致很多政令實施不到位,反而起到反作用,往往是弄巧成拙,使得局面越來越糟糕。

可能有人會說小冰河時期的天災不是個大難題嗎?

誠然小冰河時期的破壞力的確不小,甚至可以說是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的關鍵所在,但旱蝗這種天災,可以發生一年、兩年、三年,但不至于延續十幾年吧?

根本原因在于剛開始的天災,在明末那種官僚系統腐敗,政治黑暗的情況下,並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遏制,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是愈演愈烈。

因此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歸根結底,還是跟龐大官僚系統腐敗有很大的關系,是官僚系統極度腐敗下衍生的一種惡劣局面。

這也是爲什麽說“天災人禍”會連在一起呢,因爲往往是天災只是一個起因,而人爲的因素,會使局面惡化,會演變成人禍。

崇祯帝朱由檢其實有3種方式可以嘗試一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燃眉之急。

一是刷新吏治,並以此加強對朝廷的控制。二是與關外講和。三是放棄糟糕到極點的局面,提前南遷,另起爐竈。

這樣一來,可以通過查抄貪官汙吏的家産,來應對國庫空虛的難題,不至于接連加征遼饷、練饷、剿饷,使得老百姓沒有活路,因此是紛紛揭竿而起。

同時還能使官僚系統通過這種大力反腐方式進行自我調節,使得政治清明一些,可以使天災範圍變小。

更不會出現在內鬥爲先之下,導致沒背景的名將盧象升被自己這方的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聯手坑死的荒唐事情。

而關外的清太宗皇太極,雖然兵鋒正盛,但他一直是主張講和的,只不過很多人先入爲主的認爲明朝之後是清朝,而且清朝在明亡後入關奪取的天下,認爲清朝很強大,不會主動議和。

其實在皇太極剛接手後金政權的時候,後金連關外都沒有統一,根本沒有蛇吞象的想法,即使之後統一關外並且稱帝,但面對龐大的明帝國,依舊是有著講和的想法,想通過和平貿易的方式,來慢慢提升自身實力,只不過崇祯帝礙于面子,不想背鍋,不想背負罵名,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如果崇祯帝務實爲先,不講究面子,同意講和,穩住關外大清政權,再一心對內刷新吏治,並且鎮壓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話,還是可以使明朝多延續個幾十年的。

即使做不到以上這些,也可以提前南遷,是另起爐竈,自己重新培養一支忠于自己的軍隊,像崇祯帝最後被迫自缢,就是因爲對于軍隊沒什麽控制力,結果是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結果只到了唐通的八千人,如果崇祯帝有死忠于自己的軍隊,可以死守京城,不是一觸即潰,不是望風而降,那麽說不定又是另一種結局。

當然以上只是紙上談兵的看法,只是一種假設罷了,旨在爲大家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畢竟事後諸葛亮誰都可以當,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麽回事,崇祯帝也不是傻子,刷新吏治,通過查抄貪官的家産來補充國庫,他怎麽可能想不到呢?

但問題是他對朝廷根本沒有那樣的控制力,如果真刷新吏治,估計都不用等李自成打進北京,他就莫名其妙暴斃了,所以即使後來李自成打到北京,火燒眉毛了,軍隊卻發不出軍饷,崇祯帝也沒有查抄官員的家,而是讓百官捐款,結果百官只是捐了區區20萬兩。

至于南遷也不是那麽容易,明末軍隊已經開始軍閥化,崇祯帝在京城都控制不了局面,去了南京就那麽容易好起來嗎,不一定的,反而很可能局勢會更加惡劣。

而且即使崇祯帝去了南京,之前面對的問題也不會得到根本性解決,王朝末年的各種矛盾問題依舊會如影相隨,會繼續影響他。

也就是與皇太極議和方面來說,崇祯帝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結果是自食惡果。

不過再怎麽說,崇祯帝能做到如此也是很不錯了,換做另一個十七歲,並且沒有接受過帝王心術培訓之人,接手一個一團糟的腐朽帝國,別說面對各種內憂外患了,恐怕連一個魏忠賢都搞不定,至于能做到比崇祯帝更好,那更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想要在王朝末年力挽狂瀾,讓一個王朝起死回生,不誇張的說,那難度比開國打天下還要難。

因爲開國打天下是自己組建勢力,自己帶領新興的集團打天下和治天下,有著足夠的利益分配。

而王朝末年的力挽狂瀾,不是分配利益,而是要虎口奪食,是要在一個龐大官僚系統上下爛透了的局勢中收拾局面,是要帶領一個內部變質,問題多多,並且死氣沉沉的集團去平定各種大亂,而且你偏偏還跳不出來,做不到直接去另起爐竈,這種情況真不如白手起家打天下的局勢好。

所以文章的假設和分析,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好。

謝謝觀看,我叫宋安之,換個角度看曆史,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2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