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網紅節目,我不看吃不下飯

新周刊 2024-05-14 14:11:24

作者 | 曹徙南

編輯 | 蘇炜

題圖 |《黃金瞳》

“Where are you from?”

“China.”

這段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英語對話不是出自小學英語課本,而是網紅“聽泉尋寶”直播間近期的名場面。

在一次直播中,有網友連線請求鑒定一尊來路不明的青銅器,主播泉哥初步鑒定後認爲是商周至春秋年代的文物,且從品相及成色來看,可能是上周剛挖的。

泉哥本打算用一句塑料英語“Where are you from?”暗示趕緊坦白來曆,結果沒想到對面一本正經地回答,China。

諸如這般極具戲劇效果的直播視頻切片廣泛流傳,使得去年8月才開始直播的“聽泉尋寶”在今年漲粉400多萬,攀升至鑒寶類直播間第一位。

聽泉鑒寶的官方賬號畫風也相當“不正經”。(圖/ bilibili“聽泉鑒定”)

稀奇古怪的收藏,精神狀態堪憂的連線觀衆,滿臉疑惑的主播,再加上不時插播的“法治進行時”,“聽泉尋寶”的畫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的“天天鑒寶”。自2022年天天鑒寶平台“暴雷”跑路以來,風行一時的直播鑒寶似乎逐漸歸于平靜。然而“聽泉尋寶”的橫空出世再一次證明,寶友的狠貨或許是純新的,但觀衆們對于鑒寶的熱情,絕對是代代相傳的。

鑒寶的風,吹了多久?

鑒寶類節目的曆史,可能比如今直播鑒寶裏不少現眼的破爛年頭都長。

鑒寶節目其實是個舶來品,最早起源于1979年英國BBC制作的《古董巡回秀》,該節目長盛至今。節目每期會設定一個主題,除海外季,大部分節目的背景都在英國各地,參加鑒定的也是當地居民的個人收藏。出鏡的嘉賓多是蘇富比、佳士得等頭部拍賣行相關領域的專家。不過《古董巡回秀》更像是一個低配版的《國家寶藏》,重點放在講述文物的曆史、文化價值及鑒定方式,估價反而是次要的。

《古董巡回秀》如今自己也成了半個古董。(圖/BBC)

英版《古董巡回秀》成功後,多國電視台采買了其版權,而美國翻拍的版本可以說是當代鑒寶節目的祖師爺。衆所周知,美國的建國史只有寥寥二百多年,普通人家裏有文物的概率要多低有多低。即使是那些從1776年起便與合衆國攜手走過風雨的老物件,恐怕也散發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油味。

于是,東芝電視、某任肯德基老頭穿過的西裝、曾祖父的骨灰盒、太奶奶小時候的洋娃娃……美國觀衆帶上節目的寶貝,總給人一種“應該是忘了扔”的即視感。

寶貝不值錢,美版節目的重心就轉移到展現物品背後的故事,一夜暴富,美夢落空,專家走眼,觀衆發瘋,美版《古董巡回秀》的文物質量雖然算不上高,但節目效果絕對拉滿。

“我是肯德基老頭,V我50”。(圖/ANTIQUES ROADSHOW)

1998年末,《拍賣與收藏》節目(後更名爲《藝術品投資》)誕生,這是中國最早涉及文物收藏的電視節目。

這檔節目最初每周僅播出五分鍾內容,且只是簡單介紹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行情和資訊,風格更接近于新聞播報。不過一些早期的民間藏家,已然從這些枯燥的數據和表述中嗅到了風向。

由于此前“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個人倒賣牟利”的規定,很長一段時間民間收藏及流通還處于灰色地帶。收藏節目的出現無疑意味著某種改變。1999,吉林衛視推出以紀錄片形式探尋、搜集民間文物爲主題的電視節目《找你》,已經具備鑒寶節目的雛形。

《拍賣與收藏》開創了中國鑒寶類節目的先河。(圖/《拍賣與收藏》)

2001年元旦,已經發展爲日播欄目的《藝術品投資》正式推出鑒寶特別節目,第一次把收藏鑒定類電視節目以娛樂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年後,新法規讓民間收藏合法化,藏品交易走上台前,真假難辨的暴富神話掀起了民間的收藏熱,《鑒寶》也順勢發展爲獨立的固定節目。

有了這些節目投石問路,各大地方電視台也很快推出自己的鑒寶節目。最多時,全國有50多檔鑒寶類節目同時播出,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北京衛視的《天下收藏》,陝西衛視的《華山論鑒》。

盡管這些節目在形式上有所差異,但都對外宣稱其宗旨是普及文物知識,傳播曆史文化。不過收視率很誠實,觀衆最愛看的還是王剛老師化身破壁人,手持護寶錘徐徐登場:

“落錘!”

鑒寶節目的水,比潘家園還深

2006年,《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邀請熱愛收藏的王剛出山擔任節目主持人,理由是“想給民間收藏潑點冷水,降降溫”。事後證明,民間收藏確實降溫了,但不是以節目想要的方式。

節目播出六年間,王剛砸了315件“寶貝”。2012年5月,節目組把這些“赝品”碎片拼貼起來,和首都博物館館藏真品對比展出。8月,展覽結束後,收藏界有人在多次參觀展覽後質疑,說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三體人來了也得挨王剛老師一錘子。(圖/《天下收藏》)

兩個月後,一位姓付的持寶人帶著一件甜白釉壓手杯參加《天下收藏》,該壓手杯被專家團一致鑒定爲赝品,王剛當場砸掉了杯子。不甘心的鑒寶人帶著碎片找了其他專家鑒定,這次鑒定結果是,兩個億。持寶人隨後將王剛和《天下收藏》告上法庭。

不久後,《天下收藏》停播,鑒寶節目也逐漸在電視上偃旗息鼓,回過神來的寶友們發現,鑒寶節目的坑,不比潘家園的少。

還有鑒寶節目被多次質疑靠劇本嘩衆取寵,包括女兒偷母親的收藏討好未來的婆婆,妻子偷老公送給別人的禮物來鑒定真心,這些爛俗的劇情不禁讓人懷疑,節目組最想做的其實是一檔家庭節目,最想鑒定的其實是觀衆的智商。

如果說編造劇情還只是爲了收視率嘩衆取寵,那麽以假亂真則使一些節目徹底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文物專家蔡國聲,就曾公開聲討某檔節目多次把明顯的赝品捧爲文物,擾亂市場。還有節目曾被網友曝出在線下海選階段,示意持寶人可以通過支付手續費的方式擡高寶物的鑒定價格。

已故的文物學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孫機曾調侃鑒寶節目的風格:第一句“真的”,第二句“兩百萬”,第三句沒了。當收藏品被剝離簡化爲待價而沽的物,所謂的曆史和故事也就成了無關緊要的花邊鋪墊。砸掉赝品這一環節的引入更是讓文物的真假都變得不再重要,因爲無論結局是天價還是一堆殘片,都足以給人們帶來刺激的觀看體驗。而面對觀衆不斷提高的阈值,鑒寶節目無可避免地將自己變成一尊漏洞百出的赝品。

媽耶,直播鑒寶,可太興看了

過分的娛樂化導致電視鑒寶的式微,而直播鑒寶的興起恰恰在于其足夠娛樂化。搖晃的手機鏡頭,嬉皮笑臉的鑒寶人,毫無儀式感的直播鑒寶,正好符合年輕一代觀衆的偏好。不似電視鑒寶年代那般忸怩作態,聚在鑒寶直播間的人們彼此心知肚明:在這裏,最精彩的從來都不是寶貝本身。

在鑒寶直播間,甚至可以看到迪迦。(圖/聽泉鑒定)

在鑒寶直播間,充斥著比博物館裏更具想象力的狠貨:祖傳的漢白玉晾衣架、銅質的民國銀幣、乾隆禦制獅身人面像、官窯青花阿拉丁神燈。

可以說它們不是文物,但絕對不能說它們不是藝術。

民間收藏中真品雖少,但堅信自己手上是真品的藏家夠多。“博物館一套我一套”“您甭管適用微波爐,看這釉,看這紋路”,看嘴硬的持寶人和鑒寶專家極限拉扯是鑒寶直播觀衆的快樂源泉之一。其中靠著“新的”“純新的”“毫無爭議的新”三連擊讓諸多持寶大爺無能狂怒的瓷器鑒定專家範海洋,更是被觀衆戲稱爲“範海新”。

每一個熱門鑒寶視頻背後,都有一個心碎的持寶人。(圖/《華山論鑒》)

如果說大爺們的失敗源于不學無術,那麽下面這位大哥的遭遇則生動地诠釋了在收藏界,虧錢速度往往和努力程度成正比。在一次直播連線中,一位收藏錢幣的寶友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大幾冊古錢幣,無一例外全是赝品。鑒于這過于離譜的勝率,專家都開始好奇大哥從哪兒學的收藏。大哥無辜地表示,是跟據朋友給的一本《錢幣收藏寶典》收的。結果沒想到連這本書都是假的,從根源上杜絕了大哥發財的可能性。

當然在直播鑒寶裏也不是沒有能賣出天價的真家夥,但畢竟是少數。從電視時代,到直播時代,屏幕內外,從來心態微妙,人們圍觀古老或嶄新的藝術品,把世界的荒誕和叢生的欲望帶入直播間,在虛妄收藏夢和瞬間發財之間反複橫跳,享受真真假假的情緒刺激。無怪乎直播鑒寶被稱爲最新的“網絡榨菜”,它可以幫助千萬網友在煩悶的生活裏,下下飯。

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什麽叫“走進直播鑒寶,走出生活煩惱”。

校對:無姜魚

運營:嘻嘻

排版:甘妙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