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3種“惡劣”行爲時,家長該批評就要批評,不能心軟

禾禾媽愛學習 2024-04-26 16:51:06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當下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認識到鼓勵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逐步摒棄傳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念,轉而推行更爲科學和人性化的“鼓勵教育”方法。

比如,前段時間禾禾媽就曾看過這麽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媽媽爲了踐行“鼓勵教育”,甚至從網上下載打印了一張“誇孩子神器”,每當孩子有所進步時,就拿出來變著花樣地誇孩子。

然而,凡事都如硬幣有正反兩面,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如果一味地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而忽略必要的批評和懲罰,則有可能導致孩子陷入盲目自信,或無法正確面對挫折的困境。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尤其是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父母就必須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批評和懲罰。

01 以下3類錯,孩子若犯,父母必須批評

① 明知故犯

所謂明知故犯,就是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錯的,卻偏要這麽做。

比如,孩子明明了解交通規則,知道闖紅燈是不對的,但還是故意闖紅燈或者不走人行道。

再比如,孩子已經知道撒謊是不對的,但爲了逃避責任或者達到某種目的,還是故意說謊的行爲,都屬于明知故犯。

孩子有時之所以會明知故犯,往往是因爲他們還沒完全明白什麽是正確的行爲,或者是因爲好奇、想嘗試新事物,或者情緒上有些沖動。

② 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卻偏不把事情做好

孩子可以把字寫得很漂亮、很工整,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時候,卻故意寫的歪七扭八。;作業難度不大,孩子完全有能力完全做對,但就是不認真對待;孩子跟朋友約好時間見面,明明可以按時赴約,卻故意遲到……

以上等等都屬于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卻偏不把事情做好的經典例子,這類錯誤跟上一條一樣,屬于主觀故意。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缺乏做事的興趣或動力,或者注意力分散,處于逆反心理,亦或者是處于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狀態下。

也有可能是我們過于溺愛或者放縱孩子,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感,自律性所導致的。

③ 初犯此類錯誤

在很多父母的認知裏,“初犯”是可以不批評的,但“屢犯”就必須給予嚴厲批評,其實事實恰好相反。

因爲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時,可能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哪裏做錯了。

這時候,父母如果能用溫和但又很堅定的態度把錯誤指出來,引導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兒,鼓勵其自我改正。就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爲規範,避免將來再犯類似的錯誤。

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的話,就代表孩子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行爲習慣,這時候再批評孩子,則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問題更嚴重。

因爲很多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不斷地批評、不斷地鞏固和強化,最終形成的。

02 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批評?

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爲:孩子通過不斷地試錯和反思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批評懲罰,正是引導孩子進行反思和認知調整的重要手段。

由于人的本性中都存在著“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天然傾向,因此,當孩子受到批評時,很容易出現難過、沮喪、失落等抵觸或者反感態度。

因此,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講究科學的方法。

① 營造平和、理性的溝通環境

俗話說“人前不教子、背後不教妻。”

父母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不要再公共場合批評孩子,也不要當著客人朋友的面批評孩子。

因爲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爲,當著衆人的面批評和教訓孩子,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此外,在批評孩子時也要注意語言,切忌將抱怨、指責、甚至羞辱謾罵當做批評,而要采用平和、體貼、恰當的語氣。

比如多用“如果”這種展望句式,少用“但是”這種轉折句,將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② 針對具體行爲,而非指向孩子

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批評的是孩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孩子這個整體的人。

比如,當你發現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時。

你可以說:“我看到你把花瓶打破了,下次記得要小心,不要隨意碰觸易碎的東西。”

這樣的批評方式,是針對孩子打破花瓶這一具體行爲,而不是對孩子的人格或整體進行否定。

但如果你對孩子說:“你總是這麽不小心,做什麽都做不好!”

便是在攻擊孩子的人格,這樣的批評太籠統,且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時,批評孩子時,切忌給孩子貼“我看你就是無可救藥了”“你怎麽這麽笨”等負面標簽。

③ 確認錯誤的可罰性

所謂錯誤的可罰性,就是要告訴孩子爲什麽要批評他、懲罰他,他所犯的錯誤有多嚴重,以及對周圍人的傷害有多大。

比如,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要告訴他這種行爲是不對的,會讓別人傷心和失望,也會讓自己失去別人的信任,甚至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願意改正。

④ 注意時機

孩子犯了錯,如果間隔時間太長再批評孩子,會讓孩子由于淡忘而産生莫名其妙被批評的感覺,從而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當然,如果孩子剛犯了錯,情緒過于低落或者亢奮時,對其批評也極易引發抵觸情緒。此外,在飯桌上,或者睡前批評孩子,也會影響孩子飲食健康以及睡眠質量。

所以,批評孩子一定要注意時機,切忌秋後算賬,也不要急不可耐。正確的做法是選擇一個雙方都能冷靜、平和交流的時刻,進行有效且有益的批評教育。

⑤ 保護孩子的自我價值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是他們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石。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被批評時,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雖然你做錯了事,但爸爸媽媽仍然覺得你是個好孩子,而且今後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

讓孩子明白,爸媽的批評是對事不對人,改正錯誤就是進步的開始。這樣,孩子才能在愛與理解的氛圍中,勇敢地面對錯誤,積極地改正自己的行爲,從而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⑥ 表達對孩子的期待

適當的期待,能夠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在哪裏。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受批評時,我們要向其表達我們的期待,讓孩子明白我們仍對他充滿信心,無論是能力、還是人格都是如此,並且相信他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同時,我們也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幫助他吸取教訓,積極改正,成爲更好的自己。

【最後寫給父母的話】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年幼的孩子由于經驗、能力有限,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這樣那樣的錯誤。

雖說孩子犯了錯,受到批評難免沮喪不開心。但作爲父母,我們要明白教育孩子就如硬幣的兩面,有反就有正,有鼓勵就有批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認爲,適當的批評懲罰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道德觀念。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又要適時地批評指正。

通過適度的批評與懲罰,引導孩子反思錯誤,承擔責任,成爲一個自律、獨立、有責任感的人。

0 阅读:1

禾禾媽愛學習

簡介:家有一枚小學生,關注小學教育和兒童心理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