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美國的壓制,德國和日本是否具備,成爲超級大國的基因?

文史江山 2024-02-20 17:24:37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日本和德國作爲發起二戰的罪魁禍首,在戰後受到美國高壓管制。

不僅境內駐紮著大批美國軍隊,就連經濟、政治、文化也被美國深度滲透,說是半殖民地也不過分。

可很多人卻認爲,這兩個國家如果不是美國的壓制,他們很有可能成長爲不遜色于美國的超級大國,真的是如此嗎?

日德爲何被美國所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日本曾是最有潛力,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兩個國家。

日本極盛時期,版圖一度囊括中國最富庶的東部地區、東南亞和整個太平洋。

而納粹德國則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大陸,實力之強一度連美國也稍遜三分。

可爲什麽到了最後,世界霸權會落到美國手上呢?

這一切還得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當時歐洲諸國元氣大傷,美國偏居海外遠離戰火,不但經濟發展一日千裏,還成了歐陸最大的債權國。

這一枝獨秀的局面,不由得讓美國人産生下一任世界霸主非我莫屬的錯覺。

當時意氣風發的美國總統威爾遜,高舉民族自決大旗,在巴黎和會指點江山,企圖構建一套全新的世界秩序,結果遭到英法兩國聯合打臉,铩羽而歸。

威爾遜

而英法之所以能擊退美國,歸根到底還是因爲有著龐大的殖民地體系在背後支撐。

吃一塹長一智,自此以後美國人意識到,要搞死這兩個舊時代的攔路虎,就必須肢解他們的殖民地體系。

于是美國就開始有意識地,扶持兩個出頭鳥,充當這一角色。

這兩個出頭鳥,就是日本跟德國。

德國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戰後遭受的待遇可謂慘不忍睹。

不僅失去了13% 的領土、10% 的人口、15% 的耕地以及 75% 鐵礦石儲量,還要背負上13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 軍隊也被《凡爾賽條約》鎖死在了十萬人以下。

魏瑪賣國政府爲了支付列強的戰爭賠償,瘋狂開動印鈔機掠奪民脂民膏,以至于通貨膨脹,創下了至今無法超越的世界紀錄。

這種情況下,如無意外德國未來肯定是要萬劫不複的。

就在這時,美國人伸出了友誼的大手,給他們送來了道威斯計劃。

這個道威斯計劃,大家基本可以將它視作馬歇爾計劃的0.5版,設立之初的最大目的,就是幫助德國恢複國力的。

美國人當然不是什麽善男信女,他們之所以如此古道熱腸,就是看中了在《凡爾賽條約》的壓迫下,德國民衆對英法的不滿。

只要德國再次崛起,首當其沖要倒黴的就是英法兩國。

1929年美國發生了大蕭條,暫時無力對德國實行援助。

高度依賴美國投資的德國經濟,頓時陷入困頓,大量工廠倒閉,工人失業。

失去的生計的底層民衆日益不滿,最終于1933年選出極端民族主義者希特勒執掌德國。

同年,希特勒推行軍國主義新政,當時希特勒新政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啓動資金。

恰好當年羅斯福上位,美國止住大蕭條危機以來的頹勢,華爾街資本再次大量輸入德國,以至于納粹德國在短短數年間,完成了擴軍備戰 。

之後希特勒一路橫掃歐洲所向披靡,不僅占領了法國本土,還把英國一度逼到了亡國的邊緣。

希特勒

英國首相丘吉爾爲了換取美國的援助,不得不以白菜價,出賣在美洲大陸苦心經營數百年的軍事基地。

雖然英國撿回了一條小命,但他在戰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鎮壓各殖民地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

失去殖民地的英國,被徹底打回原形,只能淪爲美國的小弟。

丘吉爾

至于點炮手德國,則在戰後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在事實上淪爲了美國的半殖民地。

美國深知德國人的潛力,在戰後對德國的控制極嚴。

美國可以允許法國瞪鼻子上臉,但絕不會允許德國脫離控制。

在東方,美國人也是如法炮制。

大蕭條之後日本受到沖擊,經濟狀況相比德國半斤八兩。

爲了轉移內部矛盾,日本選擇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美國對此的態度,則是明面中立暗地支持。

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自身根本無法産出足夠的物資供給戰爭機器。

而英法在中國都有勢力範圍,自然不希望日本打破在中國的均勢,所以日本早期的物資來源地,就只有美國一個可選項。

美國爲了慫恿日本發動戰爭,也是不遺余力地供給,就連帝國大廈的電梯都被拆了下來,給日本人煉成槍炮。

從1937年到1941年,日本人每一顆射入中國人胸膛的子彈,都有美國人的一份功勞啊!

1940年的時候,眼瞅著日本的擴張已經到達極限,美國人果斷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對日本實行禁運。

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選擇有兩個:第一是吐出所有侵占中國的土地投子認輸;第二是攻擊英法的東南亞殖民地,獲取新的資源繼續這場戰爭。

結果日本人選擇了第二條路,幫美國把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體系,清洗得一幹二淨。

戰後日本無條件投降,原本該由中美英蘇共同占領的日本,也因種種原因變成了美國一家獨占。

可以說,日德這兩個國家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最大的功臣。

而美國也深知,這兩個大功臣的恐怖潛力。

戰爭結束前,按羅斯福的規劃,應該對這兩個國家進行工業閹割,把他們徹底打回農業時代,讓他們再也不能興風作浪。

羅斯福

可戰後兩極對峙的局勢,最終迫使杜魯門政府,不得不放棄羅斯福時期的既定方略,放寬了對他們的限制。

可這一放寬,就給美國留下了無窮禍患。

戰後,對美國霸權威脅最大的國家有四個:除了過去的蘇聯和今天的中國之外,剩下的兩個就是日本跟德國了。

企圖翻天的日本

先說日本。日本在二戰結束後,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底層民衆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甚一日,左翼思潮此起彼伏。

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害怕再這麽下去,日本就會有赤化的風險。

麥克阿瑟

爲了平息底層怨憤,麥克阿瑟實行了一項意義重大的舉措:土地改革。

這次土地改革,雖然最初的目的是奔著反共去的,但卻在無意間爲日本的再次騰飛,點燃了第一根燃料棒。

近代以來東亞各國但凡崛起,無不是事先經曆過了土地改革。

究其原因,是因爲土地改革實現了社會財富再分配。

以前佃農常年處于生死線上,生産剩余爲零甚至是負數,這樣的群體根本不具備任何消費能力。而掌握了大部分財富的少數地主,由于人口基數太少,無論怎麽消費都是有限的。

沒有一個龐大的農民消費群體,工業啓動初期生産出來的産品,又該由誰來消化呢?

所以土地改革,確實是工業騰飛的基礎呀!

不久之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爲了後勤方便,給日本下了100億美元的大額訂單,又給日本的經濟機器注入了第二根燃料棒。

既有啓動資金又有消費市場,再加上戰前日本積累下來的工業底子,日本工業再次騰飛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可美國沒想到的是,日本這次飛得有點高啊!

六十年代,日本的工業品開始美國市場攻城掠地。

七十年代,日本的汽車機械半導體打得美國産業節節敗退。

八十年代,日本跟韓國和東南亞搞雁陣戰略圖謀不軌,經濟規模一度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以至于石原慎太郎之流,也敢叫囂日本可以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了。

石原慎太郎

事實上,如果不是美國對日本的政治軍事有著極高的控制能力,換作是戰敗前的那個日本來執行雁陣戰略,真的有可能顛覆美國的世界霸權。

美國現在統治世界的核心邏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全球化戰略。

二戰前,世界上大部分工業産能,都集中在美國本土。

可隨著産業鏈分工日益細化,所需産業人口日益龐大,以美國的工業人口也漸漸有些吃力了。

所以六十年代後,美國就開始有意識地往日本轉移部分産業鏈。

然後就一步步演變成,今天這個全球分工的格局。

如此一來,美國不需承接所有産業鏈,只需要控制金融和一些上遊高科技産業,就能扼世界經濟之龍頭,然後利用這種優勢不勞而獲,從別國的勞動所得中抽取超額利益肆意揮霍。

日本的那個雁陣戰略,本質上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全球化戰略。

日本是雁頭,負責金融和高科技;韓國是雁頸,承包部分高科技産業;四小龍是雁身,吸納中端産業鏈和少數高科技;至于東南亞就是雁尾,只能承包一些附加值低的低端産業鏈。

如果搞成了,日本就可以利用高科技和日元,從這些國家狠狠地吸血自肥。

不說稱霸世界吧!但雄霸東方是不成問題的。

日元之所以能在世界貨幣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就是當年那次小全球化打下的根基。

可日本畢竟是個瘸腿巨人,美國一張自殺式廣場協議擺在面前,他就不得不簽。

一場東南亞金融大獵殺,就把雁陣拆得七零八落。

美國財政部長一個電話,就嚇得日本不敢救援,眼睜睜看著小弟們被索羅斯絞殺。

這就是沒有獨立主權的後果呀!

索羅斯德國的潛在威脅

比日本人更不省心的是德國人。

德國的工業底子相比日本,不是強了一星半點。

二戰後得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很快就實現了滿血複活。

不僅如此,他們還跟宿敵法國實現了和解,組建了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

隨後又有像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樣的西歐國家,加入煤鋼共同體組成了歐共體。

到了蘇聯解體後,歐共體吸納了蘇聯的東歐加盟國之後,更是搖身一變成了今天的歐盟!

而這一切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德國人。

德國人自從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就已經學會了韬光養晦。

雖然有著不輸于日本的家底,但是人家卻從來都不會叫囂。

也正是因爲這份低調隱忍,讓日本人在70、80年代幫他擋了二十年的槍。

等美國回頭發現德國的威脅時,已經是尾大難調了。

利用這二十年的戰略窗口,德國人一直在有條不紊推動歐洲一體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資本、人口的自由流通。

這種資本人口的自由流通一旦形成,就必然會導致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說白了吧,就是歐洲其他國家的工業,會被德國吸到身上。

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就是一個小號的中國。

德國是把歐洲的工業和人口往自己身上吸,中國這個發達國家粉碎機,則是把美國的全球産業鏈,往自己身上吸。

等美國發現問題不對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爲時已晚,歐元已經出現,歐盟已經成立,歐洲再也回不去過去那個樣子。

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訴求,只有一個統一的歐洲,才能爲它創造更多的價值。

美國可以發動南聯盟戰爭打擊歐元,美國可以引爆希臘債務危機重創歐洲,美國也可以通過俄烏戰爭收割歐洲。

然後呢?歐盟散了嗎?歐元垮了嗎?

沒有,只要打不死敵人,你就永遠都不算贏。

美國這樣殺招頻出,歐盟跟歐元居然還能撐到今天,生命力可見一斑啊。

現在看起來歐洲,尤其是德國,都是朔爾茨和馮德萊恩這些賣國政客在當權。

歐洲就是美國的傀儡,任由美國欺負無能爲力。

馮德萊恩

是的,以固態靜止的眼光來看,確實是這樣的。

可我們如果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卻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歐洲不是這些賣國賊的歐洲,他是資本的歐洲,資本必然會選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現在之所以沒選出來,是美國靠著幾十年經營積累下來的龐大勢力,在強行壓制默克爾這些本土利益派。

可問題是美國能壓一輩子嗎?

不可以!

只要美國霸權衰落,歐洲大陸本土力量必然反撲,而賣國賊們離開了主子的庇護,是毫無戰鬥力的。

在筆者看來,統領歐盟的德國是一個比美國更具威脅性的存在。

美國冢中枯骨而已!他的未來一眼就能看到頭。

可德國卻是潛龍在淵啊!當年德國爲什麽能統一?是資本主義發展後,德意志關稅同盟迫切需要整合爲一個整體的內在驅動,在驅使俾斯麥等人去實行這一訴求。

現在歐盟各國,不就是一個放大版的關稅同盟嗎?

歐盟距離建立大一統國家,只差一個俾斯麥而已!

只要美國霸權松動,這種俾斯麥式的人物立馬就會跳出來。

俾斯麥

筆者實在不敢想象,一個統一的歐洲究竟有大的能量。

更不敢想象他們跟俄羅斯聯手之後,究竟有多恐怖。

相比之下,筆者突然覺得,美國似乎也不是那麽難以接受的。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5 阅读:985
评论列表
  • 2024-02-21 07:51

    這不就是僞命題嗎!那個大國不是在各種打壓,拉扯,牽制中突出重圍才成爲大國的!

  • 不可能,土地,人口是硬傷。

  • 2024-03-30 09:59

    [點贊][點贊]

  • 日本自古以來都被中國打敗無法超級大國,納粹德國還真有可能成爲超級大國只要征服非洲就是超級大國只是他只想統一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