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華文脈——殷墟:聽見三千年文明回響

人民網 2024-05-18 14:24:19

編者按

在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奔騰向前、生生不息。良渚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中華文明綿延古今、璀璨奪目。中華文明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基因裏,蘊藏在中國人民的智慧中。理解中華文明,才能讀懂中國。人民網推出“探尋中華文脈”系列外宣短視頻,尋找打開中華文化寶藏的鑰匙,揭示傳承千年的文明密碼,向世界訴說古老文明重煥現代榮光的中國故事。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爲今用,爲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如是說。

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爲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青銅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開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近日,人民網“看見中國”外宣融媒體團隊走進河南安陽,尋迹“大邑商”。

“考古已經成爲了我的一部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而考古工作爲傳承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

來到位于安陽郊區的一處考古現場,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遺産研究院)高級技師焦鵬和同事們正在風沙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一堆土塊中,焦鵬小心翼翼地挑揀出一些陶片碎片,交給同事記錄、裝袋封存。

考古工作十分辛苦,現場環境非常惡劣。從事考古工作二十年來,焦鵬在春秋的風沙中、夏日的酷暑中、冬季的寒冷中度過了大部分時光。“父親從事古物研究工作,從小耳濡目染,便愛上了考古。”焦鵬說,自己從事這一行業並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理由,因爲熱愛才能堅持。“在很累的情況下也不是沒想過放棄,但終究是敵不過喜歡。”

焦鵬在考古現場接受采訪。人民網記者 劉甯攝

作爲基層考古工作者,焦鵬需要身兼數職,前期包括繪圖、刮壁、照相、清理骨架等,後期需要做陶器拼接、整理編寫報告等工作。“發掘出的東西需要編寫成材料以便共享,這樣才能對殷墟的研究提供資料支撐。”

回想起自己剛入行時的心情,焦鵬表示,剛發掘出青銅器時,感覺既毛骨悚然又有一絲興奮。“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加,考古工作就像是雙手一樣,已經成爲了我的一部分。”焦鵬一邊挑揀著碎片一邊說道。“當自己挖掘出的東西被放到博物館裏展示時,聽到別人贊美它時,我非常有成就感。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褒獎。”焦鵬笑著說。

“總書記對曆史的熟知讓我們很快進入到一種交流狀態”

無數個像焦鵬一樣的考古工作者傾其心血,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遺址、文物發掘出土,送進博物館,塵封的曆史便就此揭開,展現在世人面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爲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走進位于殷墟博物館新館三層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一片片甲骨文向世人訴說著千年前的殷商故事。“古人通過像畫一樣的東西,將他們的思想傳達給現代人,這很奇妙。”安陽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表示,甲骨文的造字法隱藏著我們祖先的天人觀、自然觀、人文觀,3000年來,漢字的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殷墟博物館新館的甲骨展品。人民網記者 劉甯攝

迄今殷墟已出土的甲骨文約16萬余片,發現的單字約4500個,已釋讀的約有1500字,還有大量的甲骨文需要進一步研究合核實。“燃眉之急是把甲骨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收集起來,再用計算機計算的方式讓他們有機地綴合。”李曉陽說,“例如有一片甲骨文分成了完整的兩塊,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將兩片形成對接,這樣兩片文字就能互通,對甲骨文的研究很有幫助。”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殷墟博物館,他對每件文物都很感興趣。我的心情非常激動。總書記對曆史的熟知讓我們很快很好地進入到一種交流的狀態。”回憶起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的情景,李曉陽印象深刻。“在場所有人都感到振奮。我們認爲通過考古工作和文物展示,讓民衆及國際友人更多了解中華文化中可親、可愛、可認知、可感觸的方面,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要讓甲骨文活起來”

甲骨質地脆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風化和消失,數字化保護迫切且必要。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研究團隊打造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科技賦能破譯甲骨,爲甲骨文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帶來了新契機。

來到河南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研究生尹怡然正在掃描錄入甲骨文拓本。本科畢業後,尹怡然便來到這裏攻讀甲骨文相關專業研究生課程。在談到爲何會選擇甲骨文這種“冷門”專業時,她表示,好奇是最大的理由。“小時候就很喜歡商代曆史,很好奇封神榜裏的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也很想了解當時古人的生活形態和生活信仰,就想學習甲骨文一探其中的奧秘。”

爲數字煥活甲骨文,安陽師範學院建有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免費向全世界開放,是世界上資料最全、最規範、最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台。此外,“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也已上線,方便用戶隨時隨地學習、臨摹甲骨文。

尹怡然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人民網記者 劉甯攝

“我們現在在做的工作就是讓甲骨文‘活起來’,讓大家都能了解認識甲骨文。”尹怡然對于甲骨文專業的未來很有信心,“我們將甲骨文和計算機相結合,就是想讓大家多認識甲骨文。感興趣的人多了,研究甲骨文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樣就能傳承下去。”(劉甯 崔越 陳思 張凱偉 【俄】葉列娜)

(責編:蘇纓翔、楊牧)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