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完ApplePencilPro,我發現它才是新iPad的靈魂

愛範兒 2024-05-17 19:41:12

能捏會振可以轉,還有隱藏功能?最近發布的 Apple Pencil Pro 大夥用了沒?

在用了幾天後,我發現發布會上只提了兩句的「Find My」功能卻成了我的最「救命」的功能,但其實作爲蘋果生態中的新貴,Apple Pencil Pro 所隱藏的遠不止于此。

這款看似普通的電子筆,其實暗藏著蘋果對未來的深遠規劃與無限可能性。

從「配件」走向「核心」,Apple Pencil Pro 准備好了沒

不難看出,相比以往 Apple Pencil,蘋果爲新 Apple Pencil Pro 塞進了新的觸覺反饋引擎、新的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及 U2 芯片,帶來了多個維度的升級。

振動馬達的加入,讓用戶在使用時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筆觸的力度和速度反饋,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而陀螺儀的加入則使用戶可以通過更加自然的手勢進行操作,無需頻繁切換工具,使得操作更加得心應手。

而這些特性的加入,也爲 Apple Pencil Pro 帶來了更多的未來可能性和應用場景,也讓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沉浸在創作中。

早在 2019 年,蘋果就申請了一項名爲「帶觸覺反饋的輸入設備」專利技術,描述了一種通過筆尖模擬真實紋理繪圖,很有可能就是如今 Apple Pencil Pro 觸覺反饋的技術原理。

該專利顯示,當一個力作用于設備尖端時,蘋果的力傳感系統可以檢測尖端相對于外殼的運動,通過在連接到筆尖和外殼的磁性元件中感應磁場,來渲染紋理感覺,模擬在真實環境上移動的觸感。

一句話說,就是用感應磁場模擬真實紙筆觸感。

在後來的更新中,蘋果豐富了相關內容,增加了新的描述,「觸控筆可以有效地區分用戶的觸覺輸入,而忽略用戶自然握持位置時提供的持續觸覺輸入」,減少了誤觸的風險,也使其更加實用。

此外,懸停圖像則爲用戶提供了一個新的互動,用戶能從屏幕上看到各種不同形態的筆尖「陰影」,使其能夠更好地提高精准度,幫助用戶更加精准地完成繪圖作畫等對精度要求更高的工作。

雖然發布會上蘋果並沒有就這一能力進行細致的技術解讀,但我們從蘋果的相關專利技術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不久前國家知識産權局公告顯示,蘋果在去年 9 月申請了一項名爲「用于觸筆檢測的支持光電感測的顯示器」的專利,其中公開了一種包括光學觸筆和光學感測系統在內的光學觸筆系統。

它主要利用屏幕確定目標或接觸位置、中心點、懸停距離、傾斜角度,以及某些情況下觸筆的方向和旋轉,再通過光線反射回使用它的設備,通過光學方式完成所有感應。

目前主流的可視化電磁壓感技術大概有這三種,除了蘋果以外,還有來自日本的 wacom 及來自以色列的 n-trig 技術,不過盡管傳統的數位板技術盡管已經相當成熟,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局限性,比如精度和響應速度的問題。

與之相比,蘋果的這項光學觸筆系統無疑擁有更高的精確度及對 Apple Pencil 用筆角度的探知能力,也爲更迅速地觸發不同操作或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這意味著 Apple Pencil Pro 不僅可以通過改變筆尖的傾斜角度、産生不同粗細、陰影和顔色變化的線條,再加上方便的旋轉選擇工具、靈敏的實時反饋及懸停「陰影」,模擬出了一整套更接近現實的使用場景。

對于專業的設計師而言,在使用 Procreate、Adobe Photoshop Sketch 等第三方繪畫軟件的過程中,一筆一劃、一點一描,更接近真實場景的反饋不僅能讓創作更加自然,也爲創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現力。

值得一提的是,示例中不僅有 iPad 相關的內容,使用該專利技術的觸控筆還能夠用在包括 iPhone、MacBook、AppleWatch 在內的其他蘋果生態設備。

不過至于庫克是否會再次「背叛」喬布斯,掏出一個用于 iPhone 的「Apple Pencil」,就只有交給時間回答了。

除此之外,Apple Pencil Pro 還自帶了 “查找” 功能,幫助用戶輕松追蹤和定位丟失的 Apple Pencil。

而這主要在于增加了 U2 超寬頻(UWB)芯片。UWB(Ultra Wideband)技術作爲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能夠利用大帶寬信號傳輸進行通信或定位,在一些小範圍區域下,能夠提供比 Wi-Fi、藍牙更精確的定位結果。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一些諸如 Apple Watch S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中,並且備受好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設備通過 U2 芯片實現了所謂的「空間感知」能力,即能夠精准檢測設備位置,並通過動效引導的方式,讓用戶更好地尋找遺失或忘記放置的設備。

顯然,盡管 U2 芯片主要關注于定位技術,但它也可能涉及到其他功能,例如與蘋果設備的高精度位置交互,也就是 Vision Pro 等設備的空間交互內容。

事實上,擁有「空間感知」能力及陀螺儀的 Apple Pencil Pro,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非常接近傳統的 VR 手柄。

根據公衆號 V2XR 的講解,想要真正與 Vision Pro 結合在一起只需要通過 Vision Pro 的攝像頭追蹤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將從 3DoF 的「原地旋轉」到 6DoF 的全空間操作。

而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在去年 visionOS 測試過程中,就有開發者發現,當用戶手持 Apple Pencil 的時候, Vision Pro 無法正常識別收治的捏和操作,但官方的反饋說「這是經過設計的特性,並非 BUG」,可見識別 Apple Pencil 很可能在 Vision Pro 中已經存在。

當然,具體的功能和技術細節官方還未完全公開,但也確實值得期待。不過目前來看,Apple Pencil Pro 更大的意義仍然還是在 iPad 上。

更全面的 Apple Pencil Pro 正在讓 iPad 更加專精

事實上,自 Apple Pencil 誕生以來,它就一直承擔著 iPad 專業化的重任。

于 2015 年發布的第一代 Apple Pencil,由蘋果靈魂設計師 Jony Ive 操刀,將電容筆從簡單的點擊工具提升爲能夠模擬真實筆觸的繪圖工具,開啓了 iPad 在繪畫、設計等專業領域的新篇章。

而隨後發布的 Apple Pencil (第二代) 在精准度、延遲等方面進行了優化,還增加了觸碰感應平面,輕點兩下就能切換工具,省去了停筆操作的繁瑣,進一步提升了 iPad 的生産力。

去年 10 月發布的 USB-C 版 Apple Pencil 則在改變充電口的同時,還能以磁吸方式吸附在 iPad 邊框上方便收納,並支持懸停功能,增加了新的互動方式,提升了使用的精准度。

到 Apple Pencil Pro 這一代,則進一步豐富了 iPad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提升了 iPad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價值,也爲我們呈現出蘋果致力于將 iPad 專業化的發展路徑。

說到專業化的發展途徑,就不得不提到此次蘋果發布會上,與 Apple Pencil Pro 一同發布的 Magic Keyboard。其最大特點在于加入了「功能鍵列」,能夠更好地讓用戶調校屏幕亮度和音量等功能。

而鋁金屬手枕、更大的觸控版,都使其使用起來擁有更接近 MacBook 的體驗。

事實上,Apple Pencil 與 Magic Keyboard 代表的是 iPad 走向生産力工具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模擬真實筆觸的輸入方式,另一個是更接近傳統電腦的交互體驗。

如今蘋果將這兩個方向進一步融合,結合 M4 芯片的算力及 OLED 的更強顯示能力,試圖最大程度地結合兩者優勢,打造出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專業的 iPad 生産力工具體系。

而 Apple Pencil Pro,顯然是其中關鍵,這也是蘋果在此次發布會上如此重視 Apple Pencil 的根本原因。

當然,盡管新款的 Apple Pencil Pro 在很多方面擁有優勢,但事實上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確定性,例如新的 Apple Pencil Pro 在發布後,被诟病最多的兼容性問題。

目前 Apple Pencil Pro 並非適用于所有 iPad 型號,而是僅適用于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Pro(M4)以及 11 英寸和 13 英寸的 iPad Air(M2)。

但 iPad 一直以「耐用」著稱,很多用戶手中的其他型號 iPad 仍然在承擔著主力工作,卻無法與更多功能的新 Apple Pencil Pro 匹配,不得不說確實是一大遺憾。

不僅如此,在新的 iPad Pro 厚度縮減到 5.1mm 之後, Apple Pencil Pro 的厚度卻沒有縮減,有網友吐槽「以前是筆吸在 iPad 上,現在是 iPad 吸在 Apple Pencil 上」。

在加入各類傳感器之後,Apple Pencil Pro 的重量甚至可能會增加,對于手感、續航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與 iPad 進行協同工作、如何確保長時間使用的舒適度和穩定性等問題都是蘋果需要在未來的産品叠代中進行優化和改進的空間。

延續蘋果 DNA 的「擬物化」設計,才是最大意義

當然,除了對構建生産力工具體系方面的貢獻以外,新 Apple Pencil Pro 無論是更加接近真實世界的觸感反饋,還是類似于筆尖影子的懸停響應,都更符合普通人的直覺,形成了一種「擬物化」的效果,這是隨用戶習慣的適應,也是讓 Apple Pencil Pro 走向更多人的契機。

「擬物化」設計不僅可以幫助用戶理解全新的數字界面交互,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還能夠使其能夠迅速吸引用戶注意力,熟悉的體驗也會增加産品的親切度和可信度,甚至産生一定的文化共鳴。

這其實也和很多人喜歡紙質書籍、機械手表、手動擋車、物理按鍵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蘋果深谙此道,iOS 早期普遍會采用更類似于真實物品的圖標,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圖標背後的功能。我們至今還能看到類似于軟盤、文件夾等圖標出現在我們的電子設備上,即使這些物品在現實中已經漸漸變得不那麽常用甚至是消亡,但其圖標與用途的綁定關系卻一直沿用至今。

關于文件夾的「擬物化」設計

Apple Pencil Pro 也是如此,一個常常需要在作畫/設計的過程中把手伸向旁邊選擇工具的動作,被簡化爲側旋展開,在建立一種更加便利的交互方式的同時,無疑也在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符號指向系統。

電子設備,亦或者說科技産品,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這樣的細節及其建立的新的連接系統,緩慢而全面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或許才是科技産品讓我們驚喜的根源所在。

#歡迎關注愛範兒官方微信公衆號: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爲您奉上。

愛範兒|原文鏈接· ·新浪微博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