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學:有多少夫妻在內心偷偷地背叛了彼此?

陳曼心理 2024-04-15 16:03:51

所有中年男人都有一顆出軌的心嗎?

先說結論:

當一個中年男人常年累月感覺到婚姻家庭失去了“可塑性”的時候,他們也許傾向于通過出軌來平衡內心長久的匮乏感。

01什麽是婚姻裏的“可塑性”?爲什麽在中年時婚姻會失去“可塑性”?

我們先要明白:有出軌的想法和最終出軌是完全不同的性質。

畢竟有句話說得好:“論迹不論心,論心無完人”。

別說男人,就說女人,誰能保證在漫長無趣的婚姻生活裏一直保持一顆永遠忠貞的心?很多現實例子都表明婚姻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你想想,把兩個人的命運從此捆綁在一起,其實也挺恐懼和無望的。

沒有足夠的智慧,兩個人很難在婚姻裏感覺到幸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變成相互折磨。

我並不是爲出軌開脫,我是說有出軌的想法是一種人的本性。但想法是想法,行爲是行爲,想法和行爲要分開來看,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

婚姻裏看一個人要看最終他做了什麽,有出軌的想法並不代表這個人最終一定會出軌。

也就是說,你和你的丈夫可以有出軌的想法,這個想法很正常。

有這樣的想法意味著你們兩個人的婚姻也許出現了問題,但這並不代表這個人下一秒就立馬去出軌。

其次我還要擺明一個觀點: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中年男人都會選擇出軌。

很多都是電視劇渲染的中年焦慮,演的戲劇化一些大家才願意去看。現實生活裏大部分人還是很忠誠的。

但爲什麽我們總是會覺得中年,或者說中年男人是更容易出軌呢?

因爲中年男人似乎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提到中年男人,我們似乎都會下意識想到一個詞:“權力”。

中年的男人無論在家庭裏,還是在工作中似乎都掌握了很多權力。

工作中可能他們可能已經在一個管理者的位置上待著,婚姻裏可能他們也是一家之主,孩子的父親,妻子的統領。更別說男人本來在社會上似乎也都是一群更有權力的人,有權力也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也可以去享受更多資源帶來的好處。

所以有時候擔心會丈夫出軌,可能更多的是感覺到也許在步入中年的時候,你和丈夫是權力失衡的。他擁有著相比較你更多的權力,金錢、地位、人脈,也許這些都是你感覺到在婚姻裏不安全感的因素。

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中年男人在婚姻裏的權力、生活裏的權力真的更多嗎?

其實我們可以細細觀察周圍中年男性的生活,他們真的生活的那麽春風得意嗎?

其實並不是。

在生活中,他們往往是一群失去尊嚴的主體的失敗者。

他們也只是“看起來”擁有更多的權力,生活裏他們也是一群被剝削的受害者。

外界太多的惡性競爭讓他們早早喪失了身爲一個人、一個男人的尊嚴,在結婚後爲了孩子和妻子他們早就學會了忍氣吞聲,夾著尾巴做人。不敢在上司面前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反抗意味著可能失去工作的可能性,失去了工作就意味著家裏失去了經濟來源,失去經曆來源就意味著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死亡。

所以隨波逐流才是中年男人的底色,把自己的情欲滅掉,把自己的個性淹沒,不允許自己有太多屬于自己的想法、夢想。

所以我會覺得中年的男人往往是沒有太多的心思去出軌的,還是那句話,他可能有出軌的想法,但想到各種各樣的沉沒成本,就算遇到了讓自己心動的人,他們也可能選擇打自己一巴掌讓自己清醒:

出軌?太不值得了。成年人的心都是海底針,什麽利益取舍做不來?

但也許有一種情況,他們會選擇出軌。就是當婚姻對于他們而言,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可塑性”的時候。

在這裏我解釋一下“可塑性”。

一般來說男人都是有著想要“改造”“塑造”的想法的(當然不僅男人,女人也有),這也是一種本能。在當今推崇個人成就、權力主義的社會裏人人都想活出一份意義,男人也更渴望在缥缈的社會裏實現自己的價值。

對外,他們渴望改造社會、改造外界,對內,他們渴望改造女人、改造孩子。

如果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說的話,改造他人也能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活著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在他人世界裏活著,那就可以抵抗這個世界無盡的空虛。

更別說死亡焦慮就是中年人這個人生階段心中,必須要跨過去的坎。

這個年齡你可能將會面臨雙方的父母、其他親密朋友突然地離世,所以蓋住死亡的遮羞布也一下子被拿走了,讓人窒息的死亡氣息會一下子撲面而來。

然後在中年的某一個晚上,你躺在床上突然明白了一個真理:我有一天是要死的。

接著你看向身邊的枕邊人,心裏面不知道在想什麽。

也許你在想以後的人生沒有對方該怎麽過,也許你也會想起如果你的婚姻就這樣是不是有點不甘心?

可以說,婚姻本是一種抵抗中年人死亡焦慮的武器。

如果一個中年人可以在婚姻的後半段裏,重新感受到兩個人相互融合,你改造著我,我影響著你,我們都在活著,體驗著,分享著彼此活著的證據,那這就是可塑性的體現。

周圍的生活有部分可以隨我的意願流動,當我想讓婚姻增加更多的變動,婚姻就可以部分滿足到我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段婚姻是非常值得的,也是充滿著意義的。

“可塑性”意味著可以填補彼此在中年喪失的部分,發生更多的故事。畢竟人到中年,你會體驗到很多喪失,喪失感如果太過強烈,就會讓人産生無力和絕望,這個時候就會向外尋找刺激。

比如當一個人體驗到中年的無力時,如果婚姻無法給予它更多的包容,缺少很多活力,他可能就會走向抑郁。當抑郁久了,一個人就會想要掙脫這種關系裏的無力。

但如果中年的婚姻依然像以前那樣自動駕駛,覺察不到一個人的身心已經出現了問題,嚴重者超出了自己的身心負荷,那他就會做出一些破壞關系的行爲。

更別說中年人要面臨的社會壓力真的非常大,現在的社會內卷還是比較嚴重的。如果婚姻也變成了像社會那樣沒辦法松動的大轉輪,那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如果關系裏有更多的可能性,在理想的狀況下,兩個人都同時意識到了中年的婚姻已經不能和以前一樣,需要不斷地更新叠代才能走下去的時候,那這對兩個人而言就會産生一種希望感和力量感。

可塑性就是這麽一個東西,它意味著另一個人可以和我一起商量溝通,先不管我的這個願望是否可以實現,首先這個願望是可以在關系裏被容納的。

它可以實現不了,但是只要我講出來它是可以先在一旁放著、存在著,而不是被消滅掉,以後可以去拓展、去發展。這個就是可塑性。

一個可塑性強的婚姻,其實也是一段可塑性強的關系,你們兩個人在關系裏的“開放性”會大大增強,你會感受到一種自由。

比如,你可以開放在關系裏體驗各種各樣的正面、負面的感受,自由的表達,包括表達中年的困境和各種各樣的屬于中年人的危機。

如果家庭/另一半是可以滿足自己的“改造”“塑造”的欲望的,那麽他會在婚姻裏體會到自己的能動性,這是打破中年人沉悶無意義生活的一劑良藥。

他們心裏可能會想:

我可能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我的同事,我的工作,我的孩子,那退一步講,我還有妻子/丈夫,如果在我的有限的生命裏,婚姻還可以給我另一種可能性。

這個可能性包括人格的可能性、理想的可能性、人際關系的可能性……總之是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那我就會在婚姻關系裏一心一意的忠誠的待著,看看還會發生什麽。

但如果婚姻沒有給到我更多可能性的發生,那難免就就會失望和灰心。

這樣的瞬間多了,放棄這段婚姻的想法就會越來越深,這個時候出軌的念頭就會非常強烈。

可以說,“可塑性”是一種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婚姻本來就是爲了滿足我們成長而出現的。

中年人出軌的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就是婚姻已經在逆反著、阻礙著一個人自我成長的渴求。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婚姻裏兩個人的經濟實力,已經差太多的話會發生什麽?

丈夫一個人成了提供所有經濟來源的人,在他的視角裏妻子和孩子就像兩個嗷嗷待哺的索求的嬰兒需要他供養,再待下去他要被榨幹。

再比如,如果婚姻裏兩個人的認知水平差太多,已經沒有共同話題了的話又怎麽辦?

丈夫談論起自己職場裏的困境,妻子沒有辦法給到太多的建設性建議。

妻子專心育兒,有很多和孩子相處的煩悶,丈夫只是忙著掙錢養家,無法給妻子提供理解,又會發生什麽?

我們要知道婚姻裏誘惑是無縫不入的,生活的諷刺性就是在于,他會在一個人疲倦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出現一個恰好能給他臂膀的人,那這就是考驗一個人忠誠的時候。

但是人性經不起考驗,所以就需要我們主觀的去做一些事情。

02如何增加婚姻裏的“可塑性”?

我們先要明白:

1、婚姻裏可塑性的消失是非常正常的,不必覺得羞恥。

2、可塑性是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婚姻關系不是簡單地“改造-被改造”這種單向關系,一個人發號施令,另一個人被動接受。

例如妻子說讓丈夫給自己更多的經濟支持,但丈夫會覺得這個要求太離譜,自己已經很努力在掙錢了,妻子能不能省一點;

或者丈夫要求妻子可以不要經常往娘家人那裏跑,妻子感覺很委屈,因爲丈夫一天到晚不回家,她不去和娘家人待在一起誰來陪自己?

但這些控訴和解釋,我們細細來看似乎都是單方向的我說,你聽。

如果說一方做不到另一方就大發雷霆,那這些就是赤裸裸的捆綁。

捆綁看起來捆綁的是兩個人,其實關系裏仍然只有一個人才能存在,要麽你要麽他,要麽他要麽你,做不到兩個人同時存在。捆綁的關系也不是靈活的關系,靈活的關系是兩個人可以商量、溝通,留出一個松弛的空間。

而往往到了中年的關系,其實是缺乏松弛的空間的。

缺乏松弛的空間,就會讓兩個人感覺到在關系裏自己的自由度越來越小。

甚至有時候,你會從軀體有一種呼吸越來越急促的感覺。所以就會導致在關系裏只有一個人在使勁兒,另一個人擺爛。

比如當一個男人感覺到工作裏他沒辦法改造領導、下屬,到了家他有沒有辦法搞定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挫敗,被未知的恐懼和挫敗趨勢著他們,更希望能夠再捆綁住一個關系。

他想到了妻子,但相處十幾年的妻子也受夠了他的掌控和強勢,所以也變得退縮,丈夫感覺到更加的挫敗,更想抓住妻子,妻子更逃。兩個人矛盾愈演愈烈,關系也越來越窒息。

這個時候恰好周圍有一個女人可以願意被丈夫“改造”的話,那他可能就會抓住這個可以呼吸的空檔出軌。

可以說出軌並不是代表你就比他出軌的那個人糟糕,而是他在那個人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她更聽話、更“簡單”,更不用出更多的力就可以滿足需求,可以隨叫隨到,也更有更多新鮮可以去開發(這裏的“開發”是褒義詞,並不是一種物化人的表達)、去挖掘。

一方面這種可塑性的喪失可能是真的,同時也有可能是丈夫自己強加上去的、自己給自己洗腦的,因爲他自己從主觀上感受到,你身上沒有更多開發的可能性了。

這其實是一種悲哀。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畫面:

一個人在婚姻裏一直聲嘶力竭的呐喊他的種種不滿,但是另一個人就是聽不到,那結果會是什麽呢?

可能是這個一直呐喊的人會放棄繼續發聲,轉而去向別人呐喊,那就是出軌。

但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就是那個聽不到的人並不是真的耳朵聽不見,而是那個呐喊的人聲音太小,或者力度、技巧不對。

他其實是在自己對自己發聲,自己和自己玩,結果是讓自己的可塑性變大,他自己的心理涵容的能力擴大了,但婚姻的可塑性並沒有變大。

所以我們的關注點可能就要放在:

如何正確的開發婚姻的可塑性?

再回到剛才那個呐喊的畫面裏,我經常會聽到一些中年的伴侶會說覺得和對方溝通非常費勁,說了很多次了對方就是不改,簡直是對牛彈琴,所以最後我也不說了。

其實我想教大家說一個婚姻關系的小技巧:

你要擁有一些在關系裏“反直覺”的能力。

什麽是反直覺?

顧名思義就是反著你的直覺來。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按照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習慣來經營婚姻關系的。

比如一些人習慣給予犧牲的方式建立關系,也就是更習慣做“母親”的角色;

而另一些人在關系裏習慣于立規矩、做決策、統籌規劃,做“父親”的角色。

這並無好壞之分,只是說每個人的習慣不同。

這種習慣模式的不同放在婚姻裏,就會導致不同應對問題的反應。

有些人會“逃”:

消失不見人,溝通到關鍵地方就劃走,避免核心問題,包括出軌也是一種“逃”的關系模式;

有些人會選擇“僵”:

在伴侶爭吵的時候突然身體僵硬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還有些人會選擇“戰”: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陷入戰鬥、爭吵,總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像一個刺猬一樣;

還有一種是“討好”:

在遇到問題是會祈求原諒、放棄自己的權力。

我這裏依然想強調,這些不同的反應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別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去指責自己。

況且有些模式在溝通相處的時候反而是暫時有效有功能性的,比如短暫的“僵”是可以讓關系冷卻一下,避免更深層次的矛盾。

但是這些模式如果長期一直使用的話會固化,也就是說你只能用這個模式,你發展不出來其他靈活的方式了,那麽這就會導致婚姻裏的可塑性越來越差。

比如一個人在面對憤怒、失望這些感受時只會選擇逃,另一個人只會“戰”,那火星撞地球,婚姻關系的質量會大大下降。

但如果這個時候你可以學會“反直覺”來,舉個例子——

在婚姻溝通裏你總感覺到有一個地方卡住了,比如在討論如何教育孩子的地方上,丈夫總是說不過妻子,因爲妻子和孩子的關系更爲糾纏。

這個時候“反直覺”來一下,你以前如果采用的是想讓周圍都按照你的想法來的硬碰硬的方式,此時就可以軟下來,用溫柔來回應以柔克剛。看看會不會發生不同的結果。

反直覺也可以運用在很多婚姻關系裏,包括“出軌”。

很多人在遇到出軌的時候覺得天打雷劈,好像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泥潭一樣。這可能是一種社會的敘述加注給我們的束縛,社會道德認爲出軌是可恥的,這種社會的凝視,也會讓被出軌背叛的妻子感覺到自卑。

其實把道德審判拿開來看的話,出軌有時候是一種問題的爆發。

因爲婚姻的模式太僵化了,已經無法通過溫和的方式,去塑造成兩個人希望的婚姻的理想的模樣。那就用出軌這個“暴力”的模式來應對。

如果我們用一種“反直覺”的覺察,來看待生活和婚姻的話,我們也許就會把中年婚姻裏的危機,看作是很正常的階段性發展,然後往反方向,去增加自己的婚姻的開放性和靈活度。

當你發現他開始甯願總是和朋友出去,也不願意待在家裏和你說話時,如果你以前總是抓住他不放,你可以把這個信號看做是他需要空間的信號,而不是他厭惡家庭的氛圍想要離開你的懲罰;

然後給予他足夠的空間,這個時候他會感受到不是被你緊緊地抓住而是被給予了自由。你也會感覺到自己終于不必那麽累,就讓子彈飛一會的釋然。

再比如當你開始擔心他是不是有出軌變心的迹象時,如果你以前總是一個喜歡查他的電話信息的人,這個時候你可以反過來,去用松弛的對話和他交流,而不是侵入邊界的行爲讓他感覺到被威脅。

這種反直覺的思維和行爲模式,不僅可以給婚姻打開一個新的口子,打破了以前舊有的僵化模式,讓你們不再只用戰/逃的模式應對彼此,同時也會讓兩個人感覺到新的血液融入進來。

當一個人願意改變以前舊有的模式時,這對另一個人也是示範的作用,他也會被鼓舞到也願意去做改變。

當兩個人都有意願去做改變的時候,婚姻的內部系統也會發生變化,卡主的冰塊也會漸漸融化,河水將流動起來。

而當一段婚姻的可塑性程度越來越高時,你會發現婚姻是可以承接住,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大部分期待的,這會給一個人的帶來重生的感覺。

就算是步入中年也並不代表婚姻就失去了彈性,也並不會因爲婚姻內部兩個人已經失去了溝通話題,就止步于柴米油鹽的苟且。

可塑性代表著你們永遠有新的可能性發生,這段關系永遠沒有劃上一個句號,有可塑性的關系也代表著一種希望和樂觀。

這就好比以前是婚姻保護你們,現在到了中年要換做你們去保護婚姻了,去讓婚姻外部的殼變得更堅硬一些,才能抵擋外面的狂風暴雨的侵襲。

這個世界上誘惑本來很多,但誰能在誘惑面前保持一絲鎮靜和冷靜,願意適應生命的流動去做改變和調整,是擁有真正大智慧的體現。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2 阅读:221

陳曼心理

簡介:專業解答情感問題,教你如何理性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