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壯族“三月三”:少數民族文化之美

唐朝Devin 2024-04-15 11:25:47

廣西是以壯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區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彜、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廣西作爲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這裏的壯族人口占了全國的大多數。

在廣西,有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該節日由于其獨特而濃郁的民族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確定爲廣西的法定假期,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這個節日就是壯族“三月三”。對于當地群衆來說,“三月三”就像是我們平時過春節一樣重要。

在每年農曆的“三月三”,廣西各地的人民都會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據說這個節日從唐宋開始,盛行于明清,源于少數民族在春季,剛度過農忙期,休息幾天,以求豐年,而休閑和祈求的方式主要是對山歌,有的地方各家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有的對歌竟可以持續3天3夜。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圩節。關于歌圩節的來曆,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有人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爲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爲了紀念這對情侶,于是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爲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于是就形成了歌圩。

在過去,三月三只是一個紀念的日子,而到了現在,三月三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時機。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爲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歌圩活動中,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邊唱邊物色心儀的女生,找到心儀的女生以後,男生開始唱見面歌、邀請歌,這時,如果女生有意,女生就會答應。接著,男青年再唱詢問歌,男生女生之間彼此有了情誼,就會唱愛慕歌、交情歌。大家都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美妙的歌聲此起彼落。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爲定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場面甚至比春節還要熱烈、隆重。

對歌談情是壯族“三月三”歌圩的一個重要內容,除此之外,“三月三”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習俗,比如搶花炮、抛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身爲本地人,小編就來向大家介紹幾種當地比較有趣的習俗活動。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三月三,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榄球運動,故被稱爲“東方橄榄球”。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搶到花炮的人會被認爲是來年運氣最好,最受青睐的。

竹竿舞

當一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擡起被夾到的人往外一倒,並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爲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睐。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接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打扁擔

打扁擔是廣西壯族民間流傳千年的原生態舞蹈,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爲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銅鼓是壯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壯族“三月三”還有一個特別的傳統習俗,那就是祭祖掃墓。掃墓是壯族一年中非常隆重莊嚴的活動,每到三月三,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比如在廣西西部的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會在三月三這天還帶上雞鴨等祭品上山掃墓,跟清明節一樣紀念自己的祖先。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除了壯族,廣西的其他民族也會在三月三這天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比如漢族舉行吃地(荠)菜煮雞蛋、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活動;侗族舉行吃黃糯米飯、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瑤族舉行“幹巴節”(注:“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當地人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活動;而其他少數民族民族,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回族、京族、彜族、仡佬族等也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向世人展示其多姿多彩民族元素的一面窗口,也是廣西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通過融入體驗這個極富民族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節日,可以領略到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燦爛的民族文化,以及了解到廣西壯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那麽,您參加過廣西壯族“三月三”嗎?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