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百年面粉廠舊址“老樹發新芽”,成又一網紅打卡地,融合電競賽場、咖啡廳、美學空間、潮流基地

山東商報 2024-05-14 20:00:19

一提起“成豐面粉廠”這個名字,相信很多老濟南人都不會陌生。作爲濟南開埠後新興民族工業的代表,如今通過修繕、改造,成爲集電競賽場、咖啡廳、餐廳、博物館、美學空間、潮流基地、衆創空間于一體的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百年老建築得以“重獲新生”。

據了解,園區每年都在積極引入電競賽事或電競活動,打造有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的電子競技、文化創意、數字科技融合生態圈,成爲新時代年輕人和潮流産業的聚集地。

近年來,在盤活工業遺産的路上,濟南市不斷探索,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建設動能充沛的“産業名城”和産城融合的“生活秀帶”。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王遠 實習生 付英傑 郭钰穎

百年曆史訴說濟南商業繁榮

在濟南火車站北側,官紮營後街與天成路輔路交叉口,天橋的西側,有幾座具有西式風格的建築。這裏是成豐面粉廠的舊址,距今已百年曆史,如今已修葺一新。  

公開資料顯示,1904年,濟南自主開埠,成爲第一個自開商埠的內陸城市。開埠後,濟南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05年,由莊钰、劉福航等人創辦的濟南電燈公司,成爲濟南開埠後第一家民營企業。此後,近代工商企業快速發展。在工業方面,尤其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爲迅速。

1921年,來自淄博桓台的苗星垣與堂兄苗杏村籌資7萬元,在當時的津浦鐵路站北建造了成豐面粉廠。1922年,面粉廠正式投産,日産面粉2000包,商標爲“雙鹿牌”。

1929年,苗氏兄弟再次投資,擴建了制粉樓。“工業發達,工廠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發展未可限量。”1928年刊發的《曆城縣鄉土調查錄》裏,這樣描繪濟南當年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情況。  

1954年5月,成豐面粉廠率先參加公私合營,于上世紀90年代初停産。2007年,這裏經曆一場火患,只留下辦公樓、東庫房、西庫房、制粉樓等5座建築。 

其中,制粉樓最爲顯眼,有30多米高,一度成爲濟南最高建築。該樓整體爲5層,東側爲7層,原是高位水箱所在位置。 

據“濟南發布”,2013年底,此處被列入濟南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20年,成豐面粉廠修繕工程正式啓動。

而如今通過修繕、改造,曾經一度荒廢的老廠房成爲集電競賽場、咖啡廳、餐廳、博物館、美學空間、潮流基地、衆創空間于一體的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百年老建築得以“重獲新生”。

白駒過隙試看古建今朝

5月13日,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探訪了位于天橋區官紮營新區附近的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也就是原成豐面粉廠的舊址。自北向南進入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原面粉廠制粉樓。

在經曆了2007年的大火後,該樓僅余下殘缺的四面牆壁,因而修繕時在建築外圍加裝了玻璃幕牆走廊,恢複了往日的“英姿”。像這樣“古今結合”的建築設計在該園區並非個例,擴大了建築功能性的同時,似乎也向人們展現著老建築的新面貌。

繼續向內行走,便是一排排南北走向的原面粉庫房,最長的一座有百余米。庫房建築以石牆爲基,紅瓦磚牆,南北山牆飾以曲線形的山尖,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同時也融彙東方建築構造特點。

記者看到,寬大的庫房空間裏,入駐了包括美術館、電競會場、餐廳等經營場所。有的店鋪還處于裝修階段,透過寬大的玻璃窗向內看,空曠的庫房內有裝修工人正在忙碌著。

園區最南邊的建築是一棟二層小洋樓,樓前綠樹成蔭。這裏是一座小型博物館,館內陳列著成豐面粉廠時期的相關文件、商標審定書、産品包裝等,它們無聲地“講述”著這座百年老廠的輝煌曆史。

舊廠房中的“新面孔”

“我開咖啡店剛剛兩年,不過開店前一直在咖啡行業工作,積累了近十年的相關經驗。我想要把咖啡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一直做下去,直到退休。”在原成豐面粉廠制粉樓一層的咖啡廳,記者見到了這位楊先生。曾在某咖啡連鎖企業任職的他,在園區內開起了他的第三家門店。

“5月12日是母親節,同時也是假期,所以店內一天接待了兩百多位顧客。”楊先生介紹起店鋪最近的運營情況,“目前光顧過店鋪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顧客是在社交媒體中發現店鋪,然後‘千裏迢迢’來到此地觀光‘打卡’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顧客是附近小區的居民,其中有些是店鋪常客。”

“我個人對民國時期的老建築很感興趣。在園區進行項目招標的時候,我曾經多次來到這裏考察,從此就喜歡上了這座園區。”談到入駐園區的原因時,楊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同時也居住在天橋區,“官紮營片區近幾年的變化讓我很是吃驚,園區的出現讓我看到了老城區振興的活力。”

“成豐面粉廠曾經是濟南民族工業的代表。一百年前,苗氏兄弟來到濟南,在這裏建設起了全東亞數一數二的面粉廠。”楊先生由衷地感慨道,“而如今我們站在這座前輩們振興民族工業的舊址上,來開展一些新的項目,我認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就像‘老樹發新芽’一般,我們翻新老建築來承載新的行業,迎合當下的新潮流,比如電競産業。這會激發出許多創業機會,也是此次成豐面粉廠翻新的意義所在。”楊先生向記者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我覺得這就是爲何要花大價錢去複原老建築的原貌,還原其中古色古香‘味道’的原因。”

發展還需自身硬

“如今,放眼全國,正在進行舊建築翻新利用的城市不在少數。然而,某些翻新建築的功能性問題仍然亟需解決。遊客來到建築中要做什麽?如果僅僅只作爲一個‘奇觀’來吸引遊客到此地‘打卡’,遠遠無法發揮出建築應有的作用。”

楊先生認爲,曆史建築活化利用,最關鍵的在于“內容”,“因此我認爲,舊建築翻新利用後,一定要成爲某些功能的載體。它可以是電競等主題,甚至可以是‘迷你民政局’等便民場所。這樣才能‘留住’來訪的遊客,給遊客一個‘我絕對要去’的理由。”

“對于園區未來的發展,我認爲還是要看年輕一代人。我是一個‘80’後,有時甚至覺得,我的孩子對某些事物的看法相對于我會更加新穎。如今的年輕一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包括對電子競技、美學、創作等此類項目的理解、認知與參與度,相比于我們這一代人要‘內行’得多。”

楊先生表示,在發展電競新媒體産業園區方面,“需要一個慢慢培養的過程,只有擴大發展相關産業的‘土壤’,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據了解,《濟南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專門提及舊廠區更新策略,即“活化利用具有遺産價值的舊廠區,優先落位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2023年9月,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項目被評爲山東省首批活化利用類城市更新示範項目,對曆史建築活化利用具有示範意義。

園區運營方山東全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一方面,通過與高校聯合創辦電競專業實訓基地的方式,實現體教融合,將圍繞電子競技各類專業人才培養、遊戲品種研發、IP賽事活動打造等方向培養産業複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園區將與省市電競協會、行業頭部團隊等合作,每年引入電競賽事或電競活動,打造有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的電子競技、文化創意、數字科技融合生態圈,成爲新時代年輕人和潮流産業的聚集地。

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正在進行時

據公開報道,目前濟南全面摸清中心城區工業遺産家底,普查發現工業遺産廠區121處,涉及紡紗、面粉、染織、化工、機械等12個産業門類。其中,濟南第二機床廠、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山東省郵電管理局舊址、章丘區的山東明水淺井粘土礦入選國家工業遺産。

在盤活工業遺産的路上,濟南市不斷探索,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如山東省郵電博物館、膠濟鐵路博物館、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山東小三線紀念館等相關博物館已建成運營。

2021年9月,濟南市印發了《濟南市推動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打造“生活秀帶”工作方案》,其中提出統籌謀劃,構建膠濟鐵路工業遺産廊道,商埠輕工遺産區、工業振興遺産區、三線軍工遺産區,以及在其他區域多點分布的“一廊三區多點”的工業遺産保護利用體系。

2022年8月,《濟南市“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印發。其中提到,濟南市特殊類型地區包括曆城區老工業區以及萊蕪區、鋼城區資源型地區、革命老區。推動老工業地區重構制造業競爭優勢和活化利用工業遺産,建設動能充沛的“産業名城”和産城融合的“生活秀帶”。

“曾經,我們店裏接待過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她對我說,她曾經是電視機廠的老員工。”在槐蔭區經四路原山東省電視機廠的老廠房,租下此地的攝影店店長毛先生對記者講述了這個讓他感觸頗深的故事,“只見那位老人走到店內一片空地上說,這裏就是她曾經工作過的機床所在的位置。當時我就有了‘時空穿越’的感覺,仿佛看到了曾經工人們熱火朝天工作的場景。而我們,也在這棟承載著曆史的建築裏,傳承著他們的‘激情歲月’。”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姜之賢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