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金像獎,沒落的香港電影(寫于4.15)

二Hao學生 2024-04-16 13:18:39

我不說,你可能不知道第四十二屆香港金像獎已在昨晚舉行。

沒有人關心誰獲獎了。微博熱搜榜很靠下的位置才有一條“王晶稱梁朝偉應宣布不再領獎”的新聞。

更好玩的是你搜金像獎很可能排前面的是關于Baby的金像獎紅毯新聞。

金像獎本身就只是一個圈子獎,是推廣香港電影的一個獎項。香港電影都沒人看了,金像獎當然沒有觀衆了。

香港電影爲何沒落呢?

怪97,怪審核,還是怪內地的垃圾觀衆?

香港電影成于時代也敗于時代

過去的香港承接了戰爭結束後大量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繁榮經濟背後各種文化激蕩和社會問題,得益于這樣的時代背景,華語功夫片、武俠片、犯罪片、警匪片等應運而生,它們講家國情懷、兄弟情義、生死輪回,世事無常,也才能誕生諸如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坡豪、甜蜜蜜、無間道、少林足球這樣的優秀電影。

進入新世紀,吃老本的香港電影仍舊只會三板斧,掃黑、掃毒、黑社會。枯燥的電影背後則是枯竭的文化和人才,社會已無力誕生優秀的劇本。

香港電影人青黃不接,就像昨晚頒獎結束後大家開玩笑:香港電影永遠離不開梁朝偉。

你不能讓我對著一個面孔看幾十年,即使他是我的偶像劉德華。

好萊塢巨制來襲,港式小制作無力抵擋

幾百萬人的香港,市場和資本都支撐不了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本就依賴台灣資本和市場的香港電影粗制濫造,爛片橫行;1993年台片商在周星馳的《濟公》上血虧三千萬後開始謹慎的轉向西方好萊塢。

---牢牢把控本地市場的香港電影在此時也被好萊塢巨制突破了。同樣是1993年,斯皮爾伯格憑借《侏羅紀公園》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百度:制作成本近8千萬美元);1997年卡梅隆憑借《泰坦尼克號》再一次拿下香港市場(制作陳本已高達2億美元)。此後港片再也無力對抗好萊塢。【97回歸前的香港電影已經千瘡百孔】

---香港電影人的傲慢

演員片酬在漲,特效也更燒錢,簡陋的快餐式的香港電影已不再被社會認可。

失去了市場和資金,香港電影從業人員紛紛北上或者好萊塢尋求發展,電影業的根基被動搖了。

擁抱大陸,大視野下的香港或許能夠迎來二次騰飛,可香港人瞧不上大陸,永遠充斥著對大陸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惡意,只能說他們在“昧著自己的良心”撈錢。港片的格局永遠局限在大英時代的掃黑掃毒黑社會三件套裏。

試圖融入大陸市場的香港導演也大多水土不服,要麽功利性太強,想賺快錢(畢竟曾經的港片就是如此,著名的抗日奇俠就出自香港導演);要麽格局太小,拍什麽都像是街頭混混打架,要中西結合,不合口味。強如徐克、陳可辛、林超賢也少有佳作了。

香港回歸也給了香港人一個虛假的電影沒落的理由——電影審查,畢竟在沒落的時間線上兩者是相對等同的。事實是回歸前的香港電影已經被抛棄的差不多了,本就不依附于大陸市場的它已經丟掉了最重要的台灣和本地市場。

傲慢的香港電影再也無法創造輝煌。

過去三年中國票房排行榜前十中也僅僅只有兩部香港電影,題材毫無例外仍舊是犯罪動作片。

《怒火重案》全球票房1.88億美元,內地票房1.85億,香港票房338.7億。

《神探大戰》全球票房1.01億美元,內地票房9913萬,香港票房190.6萬。

---香港電影又是出奇的幸運的

本就是虛假繁榮的香港電影在失掉了原本的市場後還能又獲的大陸這個穩定又呆傻的票倉,繼續維持了一二十年的輝煌(爛片生涯)。

大陸人太懷舊了,大陸人對誰都是客氣的,願意爲曾經的偶像買單;

可你不能指望新人懷舊,畢竟他們看不上六七歲的成龍、劉德華、渣渣輝;他們可能都瞧不上曾經的港片,畢竟畫面太粗糙了。他們這一代人又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了。

香港的盤子太小了,強如韓國也不能壯大自己的電影業(老說韓國電影什麽都敢拍,實際上虧錢虧出屎了)。

成功是意外,沒落是必然。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