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艾滋病:城市中HIV病毒感染者的生活

同基聲 2024-04-17 11:30:49

核心提示:對于一個沒有經過任何治療的HIV感染者來說,只要與他沒有進行體液交換,感染的幾率爲0。其實對于社會而言,防治艾滋病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在官方公布數據的背後還有一個巨大的群體隱匿在人群中。

對于艾滋病,我們大可不必恐懼和回避,而應該積極正確地面對!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新浪探索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導語:提起艾滋病,你會想到什麽?可怕的死亡傳染病?其實當你真正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它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怕。

艾滋病,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和確認。全名爲"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爲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爲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個“世界艾滋病日”。爲深入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強化政府法定職責,依法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宣傳普及防治知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動我國“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動計劃目標的如期實現,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後組織開展系列艾滋病防治宣傳活動。

2015年活動主題仍爲“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英文主題爲Getting to Zero),副標題爲“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控制艾滋”,意在說明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到了關鍵時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動員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破解防治工作難題,控制艾滋病流行。

在此背景之下,身處都市中的你,關注過生活在城市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嗎?你知道,在你的身邊生活著多少艾滋病感染者嗎?,筆者采訪的地壇醫院治療點,每天到這裏領取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藥物的患者似乎多得超出你的想象。

以地壇醫院爲例,這裏的每位醫生每天基本要給將近100個患者開具處方。這麽多的患者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相比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麽?因爲艾滋病毒的原因,他們的生活又有哪些變化呢?

你不知道的艾滋病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經研究證實,人類在感染HIV病毒後的絕大部分時間裏,HIV處于高速複制狀態。HIV在體內高速複制將不斷地、持續地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

在HIV感染者身上,血漿中病毒載量顯示相對穩定和慢慢增加,並出現遺傳基因的快速突變等現象,而這些病毒會不斷破壞支撐人體免疫力的CD4 T-淋巴細胞,導致其數量逐漸下降。

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人體會受到各種疾病的侵害,這就是HIV致死的根源。換句話說,艾滋病病毒本身不會致死,但它破壞了保護人體免疫力的CD4 T-淋巴細胞,導致人體開始無法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因而致死。

那麽,感染了艾滋病後還能活多久?艾滋病患者離死亡又有多遠呢?

現在,我們就來告訴你這個大家都在關心的問題:按照科學家的研究,如果在適當的時間接受理想的治療,並且堅持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服藥和定期體檢,一個HIV感染者是可以擁有一個正常人的壽命的(壽命不會受到病毒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存活30年以上的感染者大有人在,並且其中很多人至今還在世,包括美國的空中英雄洛加尼斯、魔術師約翰遜、南非國家大法官埃德溫·卡梅倫等社會名流。

艾滋病並沒有外界宣傳的那麽可怕,以現在的技術,它只是一種慢性病,就像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腎炎一樣,只不過它是種會傳染的慢性病。只要堅持治療,保持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配合良好的心態,是可以很久甚至永久都不發病的。

並且,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客觀事實:每多活一年,就會有新的治療藥物産生,被治愈的可能性就大了一分,因爲科技是在不斷進步的!要知道,幾十年前,肺結核一樣會要人命,病毒性感冒、痢疾、梅毒也會快速致死,可是,這些疾病對于現在的醫療水平來說,還是難題嗎?

他們的生活

想要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首先要了解一下治療艾滋病的手段和藥物。北京地壇醫院紅絲帶之家護士長、全國勞模王克榮女士認爲:對于HIV感染者,有藥就有生命!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HIV感染者是不會有“生活”的概念的。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是目前已經被證實爲治療艾滋病的途徑。1987年第一個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V)立妥威(ZDV或AZT)首先問世,單一的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開始用于治療HIV/AIDS病人,對HIV的複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現已有幾十種抗HIV的藥物獲得了美國 FDA許可。

在國內,現在有幾十種左右藥物可以供患者們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目前,在我國“四免一關懷”政策下生活的患者每天基本都可以健康、正常地生活。

小A是衆多在地壇醫院就診的患者之一,他在2009年11月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經過6年的時間,現在小A每三個月都會到醫院進行一次化驗、取藥。

每天晚上10點,他都會按時服用三種聯合藥物:施多甯(依非韋倫片)、拉米呋定片和替諾福韋片(TDF)。現在,他的CD4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保持在700以上(中國人正常數值爲500以上),HIV病毒載量已經連續兩年保持在檢測範圍之外(檢測不到病毒)。

根據地壇醫院主任醫師劉彥春醫生的介紹,像小A這樣的狀況,基本與常人無異,只要他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堅持服藥,適當鍛煉身體,他的生活質量和正常人幾乎沒有什麽差別。

那麽,可以說,小A的生活完全沒有受到HIV的影響嗎?顯然不是。對于大部分HIV感染者而言,最大的痛苦其實並非來自疾病本身,而是來自巨大的社會壓力。

他就經曆過因爲HIV病毒感染被工作單位辭退、被多年的好友疏遠、被運動場上的夥伴排斥等諸多痛苦。而這些,其實對于HIV感染者來說,比病毒帶來的痛苦要大得多。

目前,小A在失去工作後選擇自己經營網店和做兼職導遊謀生。可是,畢業于某知名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專業、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他卻感受不到任何來自事業本身的成就感。其實,在HIV感染者的群體中不乏行業精英,他們中的許多人有文化、有知識、有能力,原本可以爲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我們享受國家‘四免一關懷’的政策,服用藥物一律免費,對此我感到非常的幸運,也十分感恩。但是,我卻很難有平等的就業權利和機會,國家事業單位、政府部門首先就會拒絕我們這些人。

即便私營企業體檢時不會檢查這一項,但是周遭人喜歡打探他人隱私的習慣,讓每一個‘同志’,尤其是HIV攜帶者的‘同志’很難再有勇氣回歸主流社會。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損失,我上了18年的學,不是爲了開網店的!”小A無奈地說。

和“他(它)們”成爲夥伴

“其實,過了這麽久,我感覺我已經和HIV病毒成了朝夕相處的夥伴。我活著,它們也活著,我死了,它們也就死了。我們成了一個捆綁在一起的整體。而且,正是這些病毒的存在,讓我有機會去更加深刻地品讀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的親身感受。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其實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這是小A告訴筆者的切身感受。

既然小A可以和HIV病毒成爲朝夕相處的夥伴,對于廣大正常人而言,我們又爲何不能接納身邊這群特殊的“夥伴”呢?

對于常人,日常生活與HIV感染者相處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其實,在這裏我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正常的日常接觸中,你絲毫不必有任何擔心!因爲HIV病毒在空氣中根本無法存活,和HIV感染者一起工作、學習、生活什麽都不必介意。除非你們要做愛!

對于一個沒有經過任何治療的HIV感染者來說,只要與他沒有進行體液交換,感染的幾率爲0。即便進行了體液交換,只要你自身沒有出現傷口,感染的幾率也極低。所以,只要你正確使用了安全套,你就大可不必擔心!更何況,在經過治療之後的HIV感染者體內病毒載量已經極低極低,甚至根本檢查不出來,那請問,他又會如何來感染你呢?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核心問題就是:及時檢查並加以治療。

其實對于社會而言,防治艾滋病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在官方公布數據的背後還有一個巨大的群體隱匿在人群中。2022年,我國官方公布的HIV感染者數量爲122萬人,但是未知的感染者人數可能遠遠大于這個數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對于艾滋病的不了解和恐懼。

一旦人們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很多人會認爲:甯可不知道,也不願意去面對!從而導致沒有及時治療,沒有主動防止傳播。

其實,說得直接點:艾滋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從日常生活上看區別並不大,艾滋病患者甚至還比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舒服。

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打胰島素,不能吃糖。艾滋病患者只不過就是吃3片或者一片藥而已,除此之外就是和人做愛一定要帶上安全套。

即便是想生兒育女,現在的醫療手段也足以保證他們生下一個健康的嬰兒,以地壇醫院爲例,每年幾十例成功阻斷母嬰感染HIV的案例就是鐵的事實!該院至今還沒有出現過母嬰阻斷失敗的病例呢!

因此,對于艾滋病,我們大可不必恐懼和回避,而應該積極正確地面對!

0 阅读:22

同基聲

簡介:2004年8月成立防艾草根,防艾檢測感染者關懷.阻斷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