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鎮:名震遼東的水餡的包子,爲何會誕生于關東的小城?

施吾姬 2024-03-28 13:15:52

北鎮,宋遼時稱顯州,明代稱廣甯衛,如今正走向沒落的關外小鎮,曾經的“幽州重鎮、冀北嚴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如大浪淘沙、逐漸的淪爲平庸,輝煌一去不返。殊不知,曆史上卻曾有過幾段輝煌無比的高光時刻,更是一度成爲大明的九邊之一遼東鎮的總兵駐地,也因此,催生出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不僅有名聞天下的溝幫子熏雞、北鎮豬蹄等,還有一款美食,因其獨特的名稱及特點,名震關東,那就是“溝幫子水餡包子”。

古人雲:食色性也。國人自古就“民以食爲天”的說法,從茹毛飲血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華夏的祖先不斷摸索、創新,最終發展出了燦爛的中華美食文化。而因此,美食也注定與曆史、文化息息相關,甚至美食也被單獨稱爲美食文化。往往一個特色美食的背後都有一個曆史背景。比如:從民間痛恨秦桧而出現油炸鬼(油條)、紀念屈原而誕生的粽子、涮羊肉是忽必烈行軍中發明等等,不勝枚舉。

包子作爲常見美食,卻擁有著悠久的曆史,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即包子是諸葛亮首創,起源地爲三國時期的蜀漢即四川。

傳說,諸葛孔明七擒蠻王孟獲時,遇藤甲兵難以取勝,無奈用計火燒藤甲兵,雖大獲全勝,卻造下無邊殺孽,也因此而影響了孔明的陽壽。當班師回朝、行到泸水時,突然水面陰風驟起,鬼哭狼嚎、波濤翻湧,河不能渡!孔明知道是火燒藤甲兵造下的殺孽過重,被燒死的蠻兵冤魂不散、阻攔大軍尋仇。

精通五行奇門的孔明,就想到做一場法事,以平息這些冤魂,于是殺牛宰羊做成肉餡,再和面包裹肉餡,做成蠻兵人頭的模樣,將其作爲祭品。而孔明換上道袍,手持七星劍,作了一場法事後,將祭品投入河裏,冤魂被平息,河水逐漸恢複了平靜,大軍最後才得以順利渡河。而孔明使用的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也叫作蠻頭,後來人們叫順口了,就成了“饅頭”。

到了唐宋年間,隨著和平盛世的到來,饅頭逐漸成爲民間的主食。而這就是如今饅頭和包子的起源,當時兩者並無區分,都統稱爲饅頭。到元末明初,饅頭也隨著僧人間的交流被傳入日本,而日語中,至今仍舊將包子叫著饅頭。不過,日本的饅頭(包子)似乎主要以豆沙包之類的爲主,肉餡則少見。

此外,據宋代吳自牧所著筆記《夢粱錄》卷十六“酒肆”記載,北宋時期,汴梁就出現了包子(今開封),南宋時期,衣冠南渡時,包子也隨之傳入南方,臨安(今杭州)的飯莊也就出現了各種餡料的饅頭。但那時,雖然有多種形式、多種餡料的,但依舊是饅頭、包子不分,實爲包子,但卻叫灌漿饅頭。

直到清代,饅頭和包子才終于有了明確的叫法。《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然實爲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隨著文化融合、地域融合、民族融合等曆史推移,更是催進了美食的大發展,往往文化越燦爛、地區交融越發達的地方,美食文化的發展也越快速,從而不斷融合、創新,逐漸在當地傳承下來衆多特色的美食。

北鎮也不例外,史上也發生過幾次大融合,在契丹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大遼後,征服渤海國改名爲東丹國,並立太子耶律倍爲東丹國王,北鎮就成了耶律倍的封地,後續更是因耶律倍對醫巫闾山的鍾愛,更使北鎮成爲了契丹王朝的皇陵所在地,即著名的乾陵、顯陵。北鎮因陵而建州、是爲乾州、顯州,因州而建城,北鎮由此開始了其第一段輝煌的高光時刻。

到了明朝,出于防守蒙元殘余勢力及打壓女真的目的,北鎮作爲戰略要地,又成爲了邊防軍事重鎮及遼總總兵駐地,成爲大明赫赫有名的九邊之一。就是這兩段輝煌高光時期成就了北鎮。尤其,明代闾陽驿古驿站的設立,形成了進關的“咽喉”要道。滿清之後,更成爲滿清皇朝拜山祭祖之地,史上5名皇帝10余次到過北鎮拜山祭祖。另,北鎮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作爲進關的唯一陸路通道,也造就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在此雲集,帶來了外來與本地文化的不斷交融。

而在文化融合的進程中,首當其沖的必然是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果就是誕生出了特色的美食。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想一下西安、南京等古都的特色美食,就能清晰的體會到,凡是曆史古城、文化古都,則必有名吃。

北鎮雖小,但卻因不凡的兩段輝煌時期,且齊名五嶽的“北方鎮山”醫巫闾山的存在,更是镌刻了深深的文化底蘊,遼國皇陵祖地、以及明清時期闾陽古驿站的咽喉要道的地位,勢必會形成獨特的多元文化,且必有美食出現。

而溝幫子地處北鎮的南部,與闾陽古驿站接壤,是連接東北與內地的咽喉要道。早在1900年,京奉鐵路在此穿鎮而過,溝幫子火車站由此成爲關外較大的樞紐車站,商賈雲集,繁榮興旺。從關內闖關東到東北的人把這裏當作第一個落腳點,關內關外的飲食習慣也在此交彙融合。在這種背景下,北鎮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比如:溝幫子熏雞、北鎮豬蹄、北鎮幹豆腐、老北鎮面茶、水餡包子等等。尤其溝幫子熏雞作爲中國四大名雞而聞名天下,但溝幫子水餡包子卻因其特性,不變攜帶及運輸,雖享有盛名,也只在遼沈地區流傳,未能走進大江南北。但實際上,在當地,水餡包子卻是與溝幫子熏雞齊名的存在。

同樣,名聲一響,在那個沒有專利意識的年代,則勢必會出現模仿,水餡包子也同樣經曆了這個沖擊,隨著時間的流轉,具體的從何而來,由誰所創,皆不得而知,只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迹以及一些民間口口相傳的曆史故事。

據《北鎮縣志》記載,老馬家從馬殿福起(已故),在解放前就開始做水餡包子了,似乎說馬家算是最正宗的。不過在北鎮地區,卻也沒有切實的證據,各家都聲稱自己的才是正宗的,衆說紛纭。尤其在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水軍出沒于各類媒體,各式宣傳層出不窮,真僞難辨,可以說簡直是迷霧重重,根本無從查證。但目前溝幫子水餡包子規模最大一家店的還是“老龐家水餡包子”,而曆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所以,目前的流行的主流說法也就成了老龐家才爲正統傳人。

據如今主流的說法,水餡包子創始人爲楊澍,字沛霖,民國16年(1927年)前後,從河北省甯河縣逃荒來到關外,在溝幫子落腳。爲了生計,其租了間門面,開了個包子館。楊澍喜愛鑽研,借鑒了開封灌湯包、保定包子的制作特點,又結合北鎮地區的特點及口味愛好,反複創新、改良,經過反複試驗,終于形成獨特口感和風格的包子,並命名爲“水餡包子”。從此一炮打響,名聲鵲起,生意興隆,並開始收徒。

到1939年,溝幫子人龐守山看到商機,就高價聘請了馬家門徒李維國,辦起了龐家水餡包子館。但也因此,老龐家水餡包子就開始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如今規模不斷壯大,尤其店面處于去往青岩寺的必經之路,占盡地利,漸漸成了北鎮地區最大的水餡包子館。但也因此,所謂的正宗之爭,近些年卻爭端不斷,猶如一團亂麻,多家包子館趁機加入混戰,甚至杜撰曆史,各執一詞,實在難以理清。

但如果從曆史淵源上追查,無論是華東的小籠包、還是溝幫子水餡包子、金陵灌湯包等等,似乎都源于北宋時期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灌漿饅頭。隨著靖康之變、史上二次衣冠南渡後,隨之傳入南宋臨安(今杭州),之後,不斷的與當地融合、演化、傳播,形成了各種流派。因此,似乎可以講全國所有如今的灌湯包或者水餡包子均脫胎于北宋時期開封的灌漿饅頭。

而如今,溝幫子的水餡包子的聲名遠播,加之,伴隨著醫巫闾山、青岩寺旅遊的興起,也帶動了飲食業的大發展。如溝幫子燒雞一樣,各個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開始經營水餡包子,造成水餡包子市場魚龍混雜,外地人根本無從鑒別。此外,近些年,隨著電商及旅遊的興起,水餡包子似乎也開始了擴張之路,冷凍包子開始進入市場,保溫箱加冷凍模式,似乎部分的解決了包子的流通、運輸問題,溝幫子水餡包子開始走出北鎮、逐漸的開始打開部分外地市場,但似乎冷凍後包子的口感有些影響,與新鮮的存在不小的差別。

溝幫子的水餡包子,經曆代不斷傳承,博采衆長、脫胎于關內又有改進,因此,如今的水餡包子既有中原及南方灌湯包的影子,又保留了北方包子的口感,同時,又結合了北鎮地區獨有的水土和口味偏好。因溝幫子介于錦州及盤錦中間地帶,距離海並不遠,也算是臨近濱海地區,餡料內似乎是被添加了鮮貝、海米等,所以水餡包子的海鮮味似乎更濃厚,整體味道也更加鮮美一些。

“提起來是個燈籠,放下來是朵菊花”。這就是水餡包子的外形上的突出特點,當然這更是開封灌湯包的特色。而所謂水餡,就是在包時的餡料稀軟,蒸熟後餡料收縮緊實,包子內就出現鮮美的湯汁了。如今,市場的背景下,在傳統餡料的之外,還增加了如驢肉餡、三鮮餡等等,但美中不足的是,在如今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水餡包子對腹中不缺少油水的現代人來講,就顯得有些油膩了,尤其對愛好養生的人群來說並不友好,但不妨礙偶爾吃一次。青年時代,曾因業務關系,頻繁的往來于祖國的大江南北,因時常懷念家鄉的包子,去各地時,也順便品嘗過當地的包子,卻是各有千秋,雖然都是包子,然各有不同、各有特點。個人感覺溝幫子的水餡包子與上海的南翔小籠包、開封灌湯包等貌似工藝類似,但味道、口感卻又完全不同,這個還真的無法形容,似乎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估計也只有都品嘗過的人才能體會。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