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仁宣(增十)鄭義門被朱元璋賜爲江南第一家,爲何不受朱棣待見?

驚心鳥 2024-05-02 14:13:48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每個朝代都有代表性的官宦家族。這些家族與國家休戚與共,培養大量的朝廷官員,成爲封建社會的基礎。在明朝也有這樣的家族,他們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爲江南第一家,受到文官集團和士大夫階層的推崇,被認爲是明朝文人的代表,這就是浦江鄭義門。鄭義門在朱元璋時代非常興盛,不但有一百多人家族子弟在朝中做官,而且朝廷也給予了很多傾向性的政策,使得鄭義門進入了空間的輝煌時代。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後,鄭義門卻不被重視,原來的優渥待遇也逐漸被取消,家族開始走向衰落。

鄭義門之所以出名,是因爲這個家族成爲了程朱理學體系下家族治理的典範。它起于北宋年間,由鄭義門的始祖鄭绮倡導以“孝義立身,肅睦治家”開始,然後在程朱理學的指導下,他們建立了《鄭氏規範》和《鄭氏家儀》,同居、共財、聚食達十五世之久,合家人口最多時達三千余人,曆宋、元、明三朝,屢受旌表。在朱元璋時代,鄭義門達到了空前的輝煌,在朝廷做官的有一百七十余人,受到李文忠、宋濂等明朝開國元勳的支持,成爲江南士紳家族的典範。朱元璋爲了表彰他們,禦賜爲江南第一家,朝廷也給予了大量的優渥政策。

在儒家學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三大理想中,鄭義門可以說將“齊家”的理想做到了極致。他們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家族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爲世人矚目而譽播八方。鄭義門出來的官員對國家也是忠心耿耿,一百多人爲官竟然沒有一人爲貪官汙吏,實在是罕見的奇迹。這是因爲在《鄭氏規範》對爲官之人有著嚴格的要求,族人入仕,必須奉公勤政,毋蹈貪黩,不可一毫妄取于民。如果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爲了保證官員廉潔,鄭義門將禮儀作爲治廉的重要預防手段和預防措施。

《鄭氏家儀》規定,凡成人入仕、诰命、封贈均需舉行訓誡儀式,讓當事人面對列祖列宗聽祖訓、立誓言,以此來培養與灌輸廉政思想,鍛造棟梁,達到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在這種濃厚的廉政文化氛圍之下,鄭義門數百年間無人因貪腐去職或受罰,相反鄭義門中出現了許多以清正廉明而著稱的族人。這樣的情形讓鄭義門的名聲享譽大江南北,成爲江南各大士大夫家族的表率。在朱元璋時代,朝廷很多官員與鄭義門都有密切的關系,他們積極爲鄭義門爭取各種優渥的政策,使得這個家族興旺無比。

隨著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即位,鄭義門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明成祖朱棣對鄭義門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的重視,反而是搞了很多明升暗降的手段。他雖然表面上也能推崇鄭義門治家的規範,也認可程朱理學在治理家族方面的理論成果,甚至還給鄭義門重修了牌樓。但是在實際的朝廷政策上,鄭義門卻受到排擠和打壓,很多朱元璋時代的優渥政策都被取消,喪失了江南第一家的優越性,逐漸變得與其他士大夫家族沒有區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鄭義門維持得越來越艱難,以至于在天順年間走到了不得不拆分的地步。

爲什麽在朱元璋時代備受矚目的鄭義門,到了朱棣時代就不行了呢?浙江地方志、稗官野史和文人筆記上有著各種說法。其中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爲,因爲鄭義門在靖難之役中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朱棣,而是暗中支持了建文帝朱允炆。甚至還有的文章說,朱允炆之所以能夠在南京成功出逃,是因爲得到了鄭義門的掩護。他們認爲,若不是鄭義門這麽個幾千人的大家族掩護,孤身出逃的朱允炆絕不可能逃脫朱棣的天羅地網。朱棣雖然沒有抓到核心證據,但對于鄭義門懷恨在心,所以登基後便開始削弱和壓迫鄭義門的官府勢力。

從永樂初年的曆史背景和政治環境看,這種說法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並無法在史料上找到確實的證據。實際上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證據,那鄭義門面對的將不是朱棣的削弱和打壓,恐怕是在強權之下的連根拔起。雖然朱棣取消了鄭義門在朱元璋時代的很多優渥政策,但是表面上還是尊崇了鄭義門的超然地位,甚至還出錢重修牌樓。這說明朱棣至少從政治上是沒有將鄭義門連根拔起的意願,更談不上因爲暗中支持朱允炆而帶來的滅族之禍。從各方面的史料分析,朱棣之所以不待見鄭義門,還是與鄭義門在永樂年間的政治態度有關。

鄭義門是個龐大的家族,整個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這其中還不包括大量的隱民。家族中在朝廷中當過官吏的有一百多人,除去年老和辭官的,在任的也有好幾十人。這麽大的官僚群體,對朝廷的影響力可想而知。在朱元璋時代,鄭家受到朱元璋的重視,其族長鄭濂多次受到朱元璋的召見,以請教治理家族的辦法。因此鄭義門成爲江南各大家族的典範,甚至皇族中的管理制度,都有參照鄭義門的成分。在某種程度上,鄭義門的政治態度,就代表了江南士紳的政治態度,這對朝廷的政治路線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實際上在朱元璋去世時留下了未來的政治路線,就寫在了《皇明祖訓》中,他要求後代子孫按照這個指導方針進行治國。然而朱棣登基後並沒有按照這個方針治國,在很多地方甚至否定了朱元璋的政策,這也與他掃除朱允炆在朝廷的殘余勢力有關。對于鄭義門來說,朱棣的行爲無疑是大逆不道的。對他們而言,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就相當于鄭義門的家規在家族的作用。鄭義門的官員們堅持自家家規數百年,自然對于朱元璋的遺訓更加的認可。于是在這方面與朱棣有了不同的政治理念,難免在執政上産生沖突。

朱棣是造反起家當的皇帝,得位本來就不正。他登基後就受到了江南士紳的抵制和反對,爲此殺了一大批支持朱允炆的官員,其中最爲著名的便是方孝孺一家。他的這種做法雖然暫時穩定了皇位,卻受到千夫所指,江南各地與之陽奉陰違的家族數不勝數。鄭義門作爲江南第一家,是江南各大士大夫家族的典範,自然也就成了朱棣的眼中釘肉中刺。朱棣取消朱元璋賜給鄭義門的優渥待遇,在政治上排擠和打壓他們,實際上也是在殺雞儆猴,威懾江南各大家族。他不可能將江南士紳都殺光,只能通過這種辦法來體現皇帝的權威。

但是從明朝的史料來看,朱棣這麽做的效果並不好。他雖然成功的削弱了以鄭義門爲首的江南各大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卻並沒有徹底改變朝廷的局勢。江南各大家族不敢與他明著反對,但依舊不支持他,于是使他在南京的執政舉步維艱。讓朱棣最爲難受的是,江南各大家族居然偏向了皇太子朱高熾,這讓朱棣就很尴尬了。江南是明朝賦稅最大的來源,明朝不可能放棄江南的稅賦而大開殺戒。當時北元蒙古趁著靖難之役時明朝兵力南移而對明朝北方虎視眈眈,朱棣想要穩定邊境形勢,也離不開江南賦稅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在南京待得特別難受。一方面這裏是江南士紳的地盤,他的勢力相對薄弱,朝政中難以得到正面的支持,政策推行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北方急需軍隊驅逐南下的蒙古人,重建在靖難之役中被損害的長城防線。最終朱棣選擇了率軍北上,將兒子朱高熾放在南京監國。這樣朱棣既遠離了鄭義門等家族的掣肘,又利用朱高熾拉攏了這些家族,讓江南的資源能夠爲北方的戰爭出力。從這角度看,恩威並用顯然比一味的打壓要好。但朱棣永遠不會恢複對鄭義門的優渥政策,因爲這樣的家族存在永遠是對朝廷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在文官集團強大的時候,這樣的家族就會成爲文官內閣與皇帝掰手腕的底氣。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