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麗江古城

搬磚泱夏 2024-03-19 21:13:42

【遺産名片】

中文名稱:麗江古城

英文名稱: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入世時間:1997.12

所屬類別:文化遺産

所在省區:雲南省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語: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岖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曆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因融彙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全景素貓]

麗江古城位于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地區,海拔2400余米,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也是“茶馬古道”上的政治、軍事和文化重鎮。

麗江古城是由大研古城、白沙古鎮、束河古鎮這三個相對獨立的城建單元共同組成的統一體,主要部分是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坐落于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東南是數十裏良田闊野,其整體形狀猶如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古城(硯與研同音)。大研古城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此處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 很快成爲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

從元初至清初的近500年裏,麗江地區皆爲中央王朝管轄下的木氏土司世襲統治。據說,木氏土司家族比較忌諱修築城牆,因爲這樣猶如給木字加框,變成了“困”字,很不吉利。所以,麗江古城就成爲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 《滇遊日記》中用“民房群落,瓦屋栉比”來描述當時麗江城盛況。麗江古城在明朝末期居民已達千余戶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如今,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一般是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城內還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爲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麗江古城的建築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據曆史記載,麗江古城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在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作建設起自己美好的家園。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至今仍占古城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古城內還有相當比例的居民伊在從事以銅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爲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奇境珍藏]

麗江古城曆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爲有悠久曆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彜、藏各民族精華,頗具納西族獨特風格。

重點推薦:大研古城、白沙古鎮、束河古鎮、麗江壁畫、納西古樂、東巴文

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依山傍水,古樸如畫,其街道、住宅、橋梁、水流渾然一體,處處透出自然與和諧。

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是曆代的集市中心,也是麗江古街的代表據說是明代木氏士同按其印玺形狀而建。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如蛛網交錯,往來暢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淨,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頗有“東方威尼斯”的韻味。在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馬鞍橋、仁壽橋等,均建于明清時期。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汙穢,保持街市清潔。

大研古城內的屋宇因地勢和流水而錯落起伏,一般由木石與泥土構築而成,既美觀適用,又風格獨特。“三坊一照壁”是當地常見的民宅格局,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表達“吉慶有余”的願望。許多庭院的門樓雕飾精巧,院內采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爲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鳥魚蟲、八卦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

白沙古鎮

白沙古鎮位于麗江古城以北8千米處,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爲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 中心爲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爲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千米處,素有“清泉之鄉”的美譽。束河古鎮的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橫跨其上的是建于明代的青龍橋。青龍橋也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束河街頭還有一潭水,那就是著名的“九鼎龍潭”。潭周綠柳垂地,泉水清澈。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束河以發達的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束河生産的各種皮貨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甚至出口到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

如今,作爲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築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遺産”中的一部分,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衆多遊客。

麗江壁畫

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處于鼎盛時期,于是大建宮室,建成了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群。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和大定閣等廟宇均爲該時期所建。爲了裝飾廟宇及宗教用途,土司組織漢、藏、白等民族畫家在廟宇內繪制各種壁畫,共曆時300多年才陸續完成。麗江壁畫主要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以遺存于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壁畫最爲傑出。大寶積宮現存壁畫558幅,是麗江壁畫收藏最多的地方。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畫也是麗江壁畫的精華之作。這些壁畫把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130合並存,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如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就是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而成。

麗江壁畫布局周密,色彩富麗,造型准確,人物形象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風格粗犷、筆法洗煉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壁畫中描繪了山林田野、花鳥草蟲、飛騰的駿馬、盛開的荷花等自然景觀,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展示了畫家卓越的藝術才能。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爲折光,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納西古樂

納西族人大都能歌善舞。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爲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爲集歌、舞、樂爲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爲“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

東巴文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曆史文化。被譽爲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史海鈎沉

麗江古城曆史

680年,麗江被吐蕃征服,開始吸收藏族文化。794年,麗江被南诏征服,與中原的漢文化有了接觸。1253年,麗江正式歸入蒙古帝國的統治,納西木氏土司獲准自治權,開始了長達470年的自治,有系統記載的納西曆史開始了。1382年,麗江府成立,官府位于今天的麗江古城。1616年,在白沙的大寶積宮,融合了藏、漢、納西藝術技巧和題材的白沙壁畫完成。1723年,雍正用中原官吏取代木氏土司行使麗江的管轄權,使麗江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受到漢族的影響。

來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