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太大!王亞平曾談太空之旅的辛酸,落地後身體弱連路都走不了

雲景趣事 2024-05-02 10:16:54

她是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也是第一個兩次登上太空的女性航天員。

神舟13號上唯一的女航天員—王亞平。

她在太空生活了半年的時間,如今回到地球,本以爲她會昂首挺胸的迎接榮譽,但卻虛弱到連路都無法走,只能被擡出返回艙。

這位女英雄,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有夢想和使命,也有辛酸和犧牲。

夢想和使命

原來,太空的生活充滿了挑戰。

失重環境下,進食、飲水、上廁所都變得異常艱難。

王亞平必須適應這一切,學會在漂浮狀態下完成日常起居。

爲了節約寶貴的水資源,以及防止汙水造成破壞,她和她的隊友們只能依賴再生水維持生命。

是的,那些水曾經是汗水、尿液,但他們不能嫌棄,因爲經過處理後,這些液體就成爲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源。

他們吃的東西全部是包裝的食物,大多需要用手擠到嘴裏,然後再吞下去,這樣的生活他們要足足過上183天。

而在太空中,最不缺的就是時間。

當地球上的人們忙碌地穿梭在城市的街道,王亞平卻在靜谧的太空中,與實驗設備爲伴。

她參與了衆多科學實驗項目,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進行探索,爲人類認識宇宙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83天,4392個小時,這是王亞平在太空度過的時光。

在這期間,她見證了16次日出日落,與同事們一起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還迎來了自己的生日。

當隔著舷窗,望向那一輪明月,她一定思念著萬裏之外的親人。

2022年4月16日,王亞平踏上歸途。

當返回艙門打開的那一刻,我們看到,她的臉龐略顯憔悴。

她很想昂首挺胸的走出返回艙,卻只能虛弱的等待被被擡出艙門,而她也只能用僅能活動的手臂,來向大家打招呼了。

原來此時,她的身體因爲長期的太空生活,已經出現了肌肉萎縮的症狀,重新回到地球,短時間內已經無法正常活動了。

但是她的臉上是挂滿笑容的,她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什麽是“巾帼不讓須眉”,什麽是“敢教日月換新天”。

而爲了這183天,王亞平經曆了長期和艱苦的訓練,爲的就是可以再次踏上太空。

辛酸和犧牲

1997年,王亞平以優異的成績被選入長春飛行學院,成爲了一名飛行員。

在學校裏,她刻苦訓練,不斷挑戰自己,不僅文化課程保持著好成績,飛行技術也學習的越來越娴熟。

在第二年,她得到了第一次飛上藍天的機會,首次在藍天上翺翔,讓她感到無比自豪和快樂。

在畢業後,王亞平成爲了一名運輸機飛行員,在08年的時候,還參與到了汶川的抗震救災行動中,爲震區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王亞平的夢想,不止于當一名飛行員,她的目光,始終望向浩瀚的宇宙。

2010年,中國開始選拔首批女航天員,這個消息讓王亞平激動不已,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開始了層層選拔的艱難曆程。

要成爲一名航天員,難度可想而知。

首先,身體素質要過硬。

你能想象嗎?例如3000米跑考核,她要求自己比滿分標准提前3分鍾,爲此每天都要大量的跑步鍛煉。

在體質器械訓練中,她經常加練1小時,導致第二天胳膊都擡不起來。

這樣的訓練強度,足以讓普通人望而生畏。

但王亞平卻樂在其中,因爲她知道,只有這樣,她才能適應太空環境的特殊要求。

王亞平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從跑步、遊泳到力量訓練,她咬牙堅持,把身體素質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其次,心理素質也要過硬。

航天員在太空中會面臨各種未知的挑戰,稍有閃失就可能危及生命。

爲了鍛煉心理素質,王亞平要進行各種模擬訓練,如失重適應訓練、密閉環境適應訓練等。

王亞平第一次被拉到沙漠中,訓練人員將她和模擬返回艙放在沙漠上的一個位置,而搜救人員卻並不知道具體的坐標。

這時,王亞平要冷靜下來,用特殊的設備,來判斷自己目前具體的位置,在向搜救人員報告,等待救援,這個過程是非常危險和煎熬的,因爲在真正的返回艙回來時,會發生很多的意外情況,宇航員一定要沉著冷靜的應對突發情況,讓自己快速的被找到。

另外還有離心機訓練,這個訓練是最爲考驗意志力的,離心機以100公裏的時速轉起來的時候,普通人輕則眩暈嘔吐,重則直接暈過去失去知覺。

而王亞平則需要全程保持清醒,甚至還要有思考的能力。

還有就是壓力機,這是宇航員最爲重要的一關,這個機器會模擬火箭起飛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對抗地球的吸引力,因此會受到很大的拉扯力影響。

在這個訓練中,王亞平要承受八個自己壓在身上的重力,這種壓力時常讓她感到無法正常呼吸,仿佛下一刻就要被壓扁,停止的按鈕就在她觸手可及的地方,但是她一次都沒有去按過。

爲了模擬整個太空往返,王亞平還要進行許多特殊訓練。

比如,野外生存訓練。

在這種訓練中,她要在野外獨自生存數天,沒有食物,沒有水,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這考驗的不僅是生存技能,更是意志力。

還有水下訓練,她要在水下完成各種操作,模擬失重狀態進行操作,這個過程要承受40千帕的壓力,一直持續五個小時以上。

長時間在水下工作,對身體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負擔,但王亞平從不言放棄,因爲她知道,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在太空中遊刃有余。

但這還不是終點。

爲了備戰太空任務,王亞平又投入到了更加艱苦的訓練中。

失重適應訓練、野外生存訓練、水下訓練……一個個挑戰接踵而至,把她的身體和意志都推向了極限。

除了這些,王亞平還要繼續掌握更多的知識。

一名航天員需要了解航天器的各種操作流程,還要熟悉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這相當于同時修幾個博士學位!但王亞平從不抱怨,她如饑似渴地學習,廢寢忘食地鑽研,終于成爲了一名知識淵博的航天員。

2013年6月,王亞平終于迎來了她的首次太空之旅,她和聶海勝、張曉光一起,登上了神秘的太空。

當火箭騰空而起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滿是激動和自豪,仿佛那些辛酸和犧牲,在這一刻都值了。

回到祖國的王亞平,發現了自身的不足,身爲女性的她,在體能和承受能力上,都不如男性航天員。

于是王亞平積極的參與訓練,爲下一次的選拔做好最充足的訓練,不論是普通的體能訓練,還是特殊的模擬訓練,王亞平都嚴格的要求自己。

2021年10月,王亞平終于迎來了她第二次太空之旅。

當火箭騰空而起的那一刻,她的心中滿是激動和自豪。

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淚水,所有的付出和堅持,都有了意義。

在太空的那些日子裏,她連接陸地信號,再次展示了一個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同樣也展現了一名中國航天員的風采。

總結:

王亞平的故事告訴我們,夢想的路上雖然艱辛,但只要我們懷揣希望,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創造奇迹。

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訓練,正是通往星辰大海的基石。

正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持,鑄就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夢的實現。

作爲普通人,我們或許無法像王亞平那樣,肩負起探索宇宙的重任。

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同樣的毅力和決心,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相信只要我們勇于嘗試,敢于挑戰自我,就沒有什麽不可能。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王亞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4%BA%9A%E5%B9%B3/3743649?fr=po_ala

【2】紅星新聞—《王亞平的訓練課:男航天員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65018269437669&wfr=spider&for=pc

【3】央廣網—《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沙漠訓練故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670308233696673&wfr=spider&for=pc

1 阅读:345

雲景趣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