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江蘇企業家代表亮出“新計劃”

揚眼 2024-03-09 10:40:43

3月8日晚,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代表集中采訪活動。李敏、劉靜瑜、徐雲飛、缪漢根等4位企業家代表就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暢所欲言。對未來發展,他們信心滿滿。

全國人大代表李敏:

加快冷庫智能化改造,讓傳統産業跟上時代腳步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在冷鏈行業一幹就快30年,見證了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她認爲,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與我們改革開放的探索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我理解,發展新質生産力首先是大膽地科技創新,努力突破卡脖子的技術。”李敏回憶起自己創業前十年跑國外展會的經曆。“那時候國外同行看到我們的産品,都會認爲我們模仿他們的。”後來,回國後,李敏與員工們一起致力研發新技術,最近十多年,精創已成爲了行業內的全球領跑者。

“我們每年投入不低于7%的科研經費用于技術創新,掌握了冷鏈綠色節能降碳、冷鏈安全數據分析、智能節能硬件和雲服務等多項技術。”李敏說,依托科技創新,公司已發展成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溫控器相關産品市占率穩居行業前列。公司自主開發的冷庫節能控制系統,節能效果達24%,普及後每年可節能720億千瓦時。

這次上會,她帶來了關于提升傳統産業方面的建議,建議推廣應用智能化和聯網化溫控設施設備。通過對冷庫溫度、制冷設備、運行狀態進行聯網上雲,運用人工智能使冷庫工作在最佳的制冷狀態,從而大幅降低冷庫能耗,讓傳統産業跟上時代腳步。

全國人大代表劉靜瑜:

即將上新産品,充電10分鍾續航1000公裏

“我們公司叫中創新航,創新就在我們公司的名字中,注入我們品牌的血液和基因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不僅如此,她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我們馬上要發布一款新産品,充電10分鍾,續航1000公裏。”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實施産業創新工程的重要內容,動力電池是其中的重要板塊。在她看來,進入新能源賽道,排名在第幾不重要。“因爲這是一條長賽道。即使今天在前面,分分鍾就可能被淘汰掉。”所以,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關鍵在于硬實力,在于不斷創新。

她講了三個理念,一是能量與資源的極致平衡,二是能量與安全的極致平衡,三是設計與制造的高度融合。爲推動産業生態進一步優化,中創新航還牽頭組建了江蘇省動力與儲能電池創新聯盟。

劉靜瑜介紹,中創新航總部所在地常州,已形成新能源“發儲送用”産業生態閉環,産業集聚度居全國第四。她建議,通過建設更高能級的産業集群,進一步吸引和整合産業鏈供應鏈資源,形成良性競爭、優勢互補的産業格局,助力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

全國人大代表徐雲飛:

打造數字工廠、綠色園區,實現無人化生産

說到水泥,給人的第一直覺得就是高耗能、高汙染。然而,在江蘇常州,一個從開礦到運輸到進入廠區全程無人化生産的“智慧礦山”項目即將啓動。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金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徐雲飛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硬核”回答。

“85後”的徐雲飛有著年輕人的銳氣和實幹精神。去年成爲全國人大代表,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營企業家的鼓勵,讓他充滿了幹事創業的動力。“回去後,我們就投入130億元用于企業的質改數轉及綠色化轉型,致力打造數字工廠、綠色園區。”徐雲飛介紹,其中一個大項目就是從礦山到水泥廠之間建設了30公裏的輸送廊道,整條廊道上覆蓋了20兆瓦的光伏發電,並于去年 9月份投入運營。此前,每年從礦山到水泥廠的運輸車有300萬車次,現在排放問題得到徹底改善。

有了運輸的無人化,今年他們又要打造挖掘的無人化,也就是“智慧礦山”。通過衛星技術進行地形掃描,然後通過遠程操控系統實現機器自動挖掘開山,接著自動裝運到輸送廊道上。“這樣一來,從開礦到廠區整個過程實現無人化生産,我們測算下來成本可以降低20%。”

徐雲飛告訴記者,加上已經建成的二代水泥生産線,金峰的目標是打造建材行業的“六零”示範工廠。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水泥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可以更好地、更快地完成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升級,推動建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缪漢根:

做好三件事,爲新型工業化作出貢獻

“發展新質生産力,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就是要改變粗放的發展路子,不能光追求規模大,也不能只看著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創新放在核心的位置,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三個詞,那就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全國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蘇省工商聯兼職副主席缪漢根說道。

在他看來,盛虹培育新質生産力就是兩手抓。一手抓新興産業的發展壯大,一手抓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在缪漢根心裏,發展新質生産力,自己所擁有的最大優勢是人才。“我們從國內外招了近5000名科研人才,打造出盛虹的‘最強大腦’。”他介紹,這個“大腦”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和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行業龍頭企業,都有緊密的合作。比如,牽頭組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就聚集了16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

而另一個優勢是産業鏈。盛虹的産業在江蘇,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産業集群效應越來越明顯。另外,盛虹本身也形成了全産業鏈發展模式,有從“一滴油”到“一根絲”的紡織業鏈條,有從“一滴油” 到“一張膜” 的新材料鏈條,有從“一滴油”到“一塊電池”的化學儲能鏈條等。

缪漢根表示下一步具體要做好三件事,推進“減油增化”、建設智能工廠、探索全過程減碳。“我們將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爲新型工業化作出貢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石小磊

校對 盛媛媛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