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中國境內出現一支波斯叛軍還企圖建立伊斯蘭國

文叔逗號 2024-03-07 23:24:30
前言

元朝時期的泉州,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港,但是在元末,泉州卻出現了一支由波斯人組成的,伊斯蘭叛軍,並且意圖割據泉州地區,建立伊斯蘭化的亦思發汗國。而這麽重要的事件,教科書中竟然一點都沒有提到過。這個事件不但是福建泉州港元氣大傷,至今都沒有恢複。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場發生在元朝末年或延十年之久的波斯義兵叛亂事件,史稱” 亦思巴奚”叛亂。

泉州大量波斯人的由來

” 亦思巴奚”這個讀起來相當拗口的名字,不出意料是個來自中東地區的舶來品,對于它的起源,目前主要有3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爲,這只是部隊番號而已。比如,1936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認爲” 亦思巴奚”乃番號。

第2種說法則認爲,這就是個地名。比如,1980年年的《泉州文史》第4期說道” 亦思巴奚”是波斯名城伊斯法汗,也就是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東南的波斯古城伊斯法汗城。

而目前最主流的觀點是” 亦思巴奚”來源于古波斯文。日本學者前島信次在他的《元末泉州的回教徒》中認爲,“波斯叛軍”是由波斯文“亦斯汀”軍隊和“斯巴西”民兵騎兵,中派生出來的一個詞。陳達生的《波斯叛軍”名稱小考》中也指出,” 亦思巴奚”是外文音譯,是指以僑居泉州的穆斯林爲主力軍隊的稱號,當時被稱爲義兵。

所謂義兵就是爲保衛元朝政府根據臨時需要而組建的地方武裝,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湘勇團練。唯一的不同是這支團練的主要成員是當地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下面爲了大家好閱讀,以下稱這股叛軍都叫”波斯叛軍”。

那麽,爲什麽在中國的泉州地區會有這麽多的中東大鼻子老外呢?這就要從泉州港的曆史說起了。

元代中前期,福建的海外貿易極端發達,泉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人口規模超過了作爲福建行政中心的福州,當時泉州的人口超過20萬,城牆長度達30裏。

晉江江面和港內停靠的船只,超過一萬艘,商業高度發達。馬可波羅遊記也有說到,假中有一艘胡椒船開到埃及的亞曆山大港或其他基督教國家,那就會有一百多艘船開到刺桐港——泉州港。泉州商人靠著出口絲綢、陶瓷器,從老外手裏賺了大錢,然後又用賺來的錢。

進口香料和藥物賣給國內的達官貴人,一來二去賺的是盆滿缽滿,富甲天下,天下熙熙攘攘,皆爲利來利往。泉州的賺錢效應迅速吸引了大批外來移民。當時的泉州城可謂是個小聯合國,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人、猶太人、印度人應有盡有。

此外,還形成了許多大規模的種族聚居區,當地人稱爲“番方番人巷”。像這些外來移民與泉州漢人通婚後生下的番漢混血,又被泉州人叫做“半南籓”。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掌握世界貿易的是穆斯林商人。所以跨海來到泉州的番商也大多是穆斯林,雖然也有基督教徒、猶太人和摩尼教徒聚居區,但和穆斯林聚居區相比,規模要小得多。

番商成了規模,就需要有管理部門。宋代爲了管理藩人,想決定以夷制夷,“置番長一人”由番商自己選出。

番長的職責,其一是要負責將政府的各項法令下達給商人。其二是負責代替政府對番商征稅。其三是承辦政府采買海外商品的事宜。

其次是行使司法權。如果番商之間發生爭執,由番長處理,中國人和番商發生爭執,小事由番長處理大事,則交付中國官府。

元朝作爲中國曆史中最爲鼓勵商業,對于商人最爲優厚的朝代繼續沿用的這個制度。同時,元朝的領導們喜歡搞種族歧視,把老百姓分爲4檔,包括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在內的泉州番人作爲色目人,等級要高于當地的漢族、閩南人。

既然等級高,那麽番人自然也就得到了元朝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勢力龐大,這些穆斯林商人中,有不少是泉州的巨富,比如蒲壽庚家族。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期間,主持泉州市舶司,家産不計其數,光是家裏的仆人就有數千。和平年代,大家都有公開有錢賺番人和漢人雖有摩擦,但總體也算和平相處,畢竟還是做生意重要。

時局動蕩波斯軍有利可圖

而一旦動亂到來,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元朝末年,局勢動蕩,各地民衆紛紛起兵反援,福建同樣也是叛亂頻發。于是當時福建各地的豪強家族紛紛成立了鄉族武裝義兵,並逐步控制了許多地方政權,還協助元朝政府對叛變的農民武裝進行鎮壓。

義軍的首領也根據需要享有政治是朝官的品位和權力。于是,泉州的波斯基色目人便響應領導號召,爲國分憂,組織起了“波斯叛軍”軍,作爲自己的義兵組織,其將領爲塞甫丁和阿米裏丁。隨後,這兩位波斯大佬又因爲貿易軍官和保衛泉州港有功,被授予了義兵萬戶。

萬戶是武職,逐漸掌握了保衛泉州港的地方武裝。由于波斯人是泉州城內人口較多、勢力較強的一個族群,擁有大量的富商,因而”波斯叛軍”在其支持下成爲全州最強大的武裝。而波斯人也借”波斯叛軍”的力量,逐漸掌控了泉州,使得元朝失去了對泉州的實際控制權。

這些義兵首領盤踞泉州多年,實力雄厚,又熟悉當地情況,俨然已經成了割據一方的番人軍閥。既然是軍閥,那就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只要一有機會,便會不遺余力的擴充實力。機會就像乳溝,擠一擠總會有的。

公元1356年,元政府委任中書省參知政事,普化帖木爾到福州,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爾初來乍到,毫無根基,強龍壓不過低頭蛇,實權都在福建廉訪佥事,般若帖木爾手中,普化帖木爾當然不滿大權旁落,于是4處聯絡般若帖木爾的反對者爲自己所用,般若帖木爾在福建政敵不少。普化帖木爾很快便與團練三旦八、興化路(元朝州縣一級行政單位稱爲“路”)總管安彤等人結成了同盟。而爲了能夠更快打倒般若帖木爾,普化帖木爾想到了盤踞泉州的穆斯林武裝。

公元1358年,普化鐵木耳用銀子收買了泉州”波斯叛軍”,邀請他們配合興化方面共同攻打福州的般若帖木爾,又有錢收,又有地盤可以占領,何樂而不爲呢?

公元1359年2月,”波斯叛軍”占領福州,扶持普化帖木爾,控制了省城福州的大權。

然而,正當塞甫丁幫助普化帖木爾拿下福州之時,留守興化的”波斯叛軍”卻與興化路總管安童的部隊發生了矛盾,並進一步發展成了仇殺。于是,留守泉州的阿米裏丁于公元1359年3月率”波斯叛軍”主力北上,猛攻興化,興化團練主力都已前往福州,無法抵擋”波斯叛軍”的進攻。

不到數日,興化便被”波斯叛軍”占領。阿米裏丁縱兵燒殺搶掠一個月,興化百姓可遭了殃了,直到將財貨人口搶掠殆盡後,阿米裏丁才率兵返回泉州。

在”波斯叛軍”退出興化後,興化即陷入內戰。當地林德龍與陳從仁兩股豪族勢力開始互相爭鬥,結果林德龍失敗,被陳叢仁所殺,妻子出逃,向”波斯叛軍”求助。

爲了控制興化擴大地盤,”波斯叛軍”出兵幫助林氏家族打敗了陳叢仁,再次入駐興化。然而此時興化已經天下大亂,各路豪強紛紛起兵爭奪政權。林家兩個兒子被驅逐,阿米裏丁不得不派遣一只”波斯叛軍”主力在興化戰鬥,以此維持林家的統治。

這麽一來,泉州的守備便空虛了。而在泉州一直盤踞著,從宋代開始發際到元代達到鼎盛的官商家族——蒲氏家族,義兵首領塞甫丁、阿米裏丁是番長,本應受蒲氏的市舶司管轄。但2人因爲有軍權在手,反而喧賓奪主,掌握了泉州實權,是市舶司主管蒲氏家族被晾在了一邊,坐了冷板凳。

如今,泉州空虛,一直在冷眼旁觀的蒲氏家族終于出手了。公元1362年2月,蒲氏的女婿“那兀納”發動兵變,殺了阿米裏丁,掌控了泉州軍政大權。這麽一來,”波斯叛軍”便分爲福州的塞甫丁與泉州的那兀納兩股互相敵對的勢力。

公元1362年4月,元朝委任燕只不花,接替普化帖木爾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屬于元朝廷的太子派,而普化鐵木耳則是皇帝派,由于元太子與自己的父親元慧宗長期爭權,而各自的派系也分布全國。太子派燕只不花出任福建平章,皇帝派自然不滿,而駐守福州的”波斯叛軍”首領塞甫丁也算皇帝派,于是緊閉城門,拒絕讓燕只不花進入燕只不花大怒,隨後調江西等地重兵圍困福州城。

3個月後,福州斷水缺糧。塞甫丁最終無奈開城投降。塞甫丁敗亡後,泉州的那兀納主動與燕只不花合作,以免協助燕只不花3次驅逐原政府派來的官員,以免繼續參與興化內部的豪族之爭,並派遣部下在興化4處攻伐,興化各地軍被波及,”波斯叛軍”所到之處,焚掠甚慘,遭到各地百姓切齒痛恨,那兀納4處用兵,積累無數仇恨。

而他在泉州的統治殘暴驕奢,原本以保境安民爲宗旨的”波斯叛軍”,此時已經淪落爲土匪一般的武裝。

時局變換波斯叛軍走向末日

然而,正當那兀納在泉州作威作福之際,福建政局突變,漢人陳友定崛起,陳友定是福州福清縣人。小兵出身,元末紅巾軍起義,福建多有響應者。陳友定招募鄉勇,以5百人大敗紅巾軍。被元廷授予軍職之後,率軍每戰必勝,官職也屢屢升遷。從延平路總管汀州路總管,一路被提拔爲福建行省參政,勢力逐漸做大。

公元1362年5月,陳友定占領汀州。此時,其所控制的地域已包括福建及廣東潮州。于是,他威逼燕只不花,交出權力。

公元1365年5月,已經自立爲吳王的朱元璋命大將朱亮祖、王溥、胡深率軍進攻福建。

結果吳王大軍被陳友定擊退,胡深也被陳友定伏殺。至此,福建除了興化、泉州之外,已經全部爲陳友定所控制。而那兀納對于福建局勢的變化毫不留心,還在樂此不疲的在興化用兵。公元1366年4月,那兀納派遣部將合謀進攻興化。

陳友定派遣其子陳宗海,率軍救援,在莆田城外大敗”波斯叛軍””,波斯叛軍”3名主將全部被俘,殺兵士戰死數千人,逃回泉州的僅4人。”波斯叛軍”主力損失殆盡。莫說再染指興化,連泉州都無力據守了。5月,陳宗海水陸大軍數萬,將泉州包圍,幾乎無兵可用的那兀納搶征鄉民爲士卒守城。

陳定海呢並不強攻,而是聯絡城中內應。那兀納在泉州早已不得人心,千戶金吉在城內打開城門放入陳軍。那兀納兵敗被殺,標志著”波斯叛軍”兵亂的結束,陳友定最終占領了福建。雖然”波斯叛軍”的覆滅是咎由自取,但陳定海進入泉州後,也開始開始殘忍的種族屠殺。

閉門3日,將西域人大清洗,甚至有的漢人因胡發高鼻,也被誤殺。大量的番商攜帶銀錢外逃,從宋朝時便形成的番人商人社區在戰亂中化爲灰燼。至此,”波斯叛軍”兵亂,以元朝政府軍成功鎮壓”波斯叛軍”,平息興化、泉州一帶的戰亂,並重新控制泉州而結束。

這場波及泉州、福州、興化等地的波斯義兵戰亂,不但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尤其在那兀納統治泉州期間,大肆搜刮財産和奸淫民女。

而且還重創了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結構,導致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貿易開始大幅衰落,直到現在都沒有恢複。此外,兵禍過後還發生了嚴重的宗教和民族仇殺,泉州當地清真寺幾乎被全部毀壞,僅存土門街的清真寺。

泉州的伊斯蘭教也因此衰落,同時,當地基督教也受到了連累。羅馬主教詹姆斯離開泉州,泉州基督信仰因而中斷了約2百年。那麽曆史對這場波斯義兵事件又作何評論呢?

現代一些研究者認爲,”波斯叛軍”戰亂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強之間政權決裂引發的征戰。

也有人將”波斯叛軍”戰亂歸因于泉州遜尼派穆斯林和什葉派穆斯林之間的教派沖突,而且戰亂前後都伴隨著兩大教派間的沖突,是殺戮。

還有一種說法是,”波斯叛軍”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圖以泉州爲基地,建立穆斯林國家的事變。最後一種說法則認爲”波斯叛軍”兵亂世,是元朝宮廷鬥爭在福建的反應,是元順帝朝廷中的皇帝派與太子派之間爲爭奪元朝最大港口泉州的巨額商業利益而引發的派系鬥爭。

而”波斯叛軍”首領僅是宮廷鬥爭的工具,甚至犧牲品。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戰亂過後的故事,幫助元朝平定波斯義兵的陳友定,並沒有享受多久的好日子,登基爲帝建立大明的朱元璋很快消滅了陳友定,朱元璋還下令,將蒲壽庚從墳墓裏拖出來,鞭屍三百。

0 阅读:53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